产业帮扶 浙江特色的“造血”式援助
宽敞的厂房里,全景落地玻璃隔开了生产车间与过道,工人正在忙碌地调试设备,不久后特种功能纤维将从这里,运送到全国市场。
浙商企业青海绿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响应浙青两省产业援青的号召,去年入驻到德令哈浙江工业园。看着准备就绪的生产车间,总经理唐国军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厂房三年免租,税收“三免两减半”,贷款上也有大支持,青海为浙商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据介绍,该特种功能纤维项目,总投资1.8亿元 ,年产量1万吨,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每年为当地带来3000万元税收收入。
从援建以来,浙江一直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推进“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浙江在德令哈、格尔木两市积极打造建设“一园两区”的浙江工业园,建设便准厂房、办公楼、食堂和活动中心,为浙江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便利条件。
经过浙江援青指挥部积极引进,德令哈圣尊文化产业公司、青海德爱智能科技公司、海西芳卿网络科技公司等近20家企业入驻德令哈浙江工业园。格尔木园区引进浙商企业13家,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产业、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一批浙商投资项目落地实施,计划总投资38.55亿元,年产值达10亿元,年上缴税收0.8亿元,带动当地就业1500人以上。
八年来,浙江与海西共签订投资协议130个,投资额1166亿元。此外,浙江在援建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让特色产业“走出去”。浙江协调阿里巴巴为都兰县4家龙头企业开设网店,积极开展互联网+产品销售;帮助海西农牧企业在杭州设立“柴达木枸杞”直销门店,建成嘉兴枸杞一条街,提升农产品品牌;“柴达木电商绿洲体验店”已经推广开设到西安、成都、佛山等十多个城市,实现销售额3.5亿元。同时,援青指挥部积极协调组织海西企业赴浙江参加“浙洽会”“西博会”“农博会”等展会,不断加强柴达木特色产品品牌宣传,为海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走出柴达木创造有利条件。
项目帮扶 贫困村里蹦出了“暴发户”
藜麦地
代存忠望着地里的100亩藜麦,已有半个人这么高,心中难掩喜悦。“今年预计年收入40万元。” 代存忠成为村民口中的“暴发户”,这要是放在三前年,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代存忠的家住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安康村,地处茫茫戈壁,广种薄收,缺少农业技术,靠天吃饭。让代存忠没有想到的是,改变自己窘境,打开幸福大门的竟然是藜麦。
他所在的安康村,曾经是德令哈市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这两年,浙江援青指挥部投入70万元资金,帮助安康村实施藜麦种植扶贫项目。该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由第三方公司负责种子、技术指导和销售,村里召集一批村民学习藜麦种植技术,代存忠就是其中一位。
贫困户变成乡村带头人,负债村变成致富村,这些变化正源于安康村实施藜麦种植扶贫项目,种上了160亩藜麦,还将一部分受援助资金购买拖拉机、割草机、打捆机等农具。“以前求着别的村,空的时候借我用用(农具),现在我们自己也买得起。”安康村村委会主任李宝忠笑着说,藜麦种植项目带动村里1000多名村民就业。据介绍,现在村民在家能拿3份钱,村里藜麦地打理一份工资,自己地里种植藜麦一份收成,集体经济分红又是一份收入,今年预计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
自2016年以来,浙江援青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海西州扶贫攻坚补助项目,每年为10个贫困村补助50万元。受助村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农业等,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
距离安康村不远处,浙江援建的全国特色小镇——“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深入挖掘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充分拓宽柯鲁柯镇枸杞、藜麦、三元牛等特色农牧业资源,形成特有的旅游风格和体系,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成为德令哈市唯一的国家级特色小镇。
据统计,2017年海西州实际到位援青资金2.05亿元,资金到位率100%;开工援青项目94个,当年项目开工率97.92%。当年竣工项目63个,占比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