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急诊、转院率降一半绍兴这支医疗援藏队伍有故事

2018-08-15 14:43:26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黄慧仙 朱银燕 通讯员 沈丹 山大

  浙江在线8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慧仙 朱银燕 通讯员 沈丹 山大)穿梭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间,沿着怒江一路步行,一走便是三四十分钟……这样的路,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邢福义所在的7人援藏医疗团队在这个夏天已走过无数次。

  这是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第二次走进西藏比如县人民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从今年6月下旬开拔日算起,该院第二支组团式帮扶队伍在比如县已度过近2个月的时间。

  在这里,他们挥洒汗水;在这里,他们播撒医疗服务的种子;在这里,他们书写下浙江医疗帮扶队伍的传奇。

  成功开展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峡谷中,窗外是绵延的山脉,窗内的比如县人民医院手术室里,此时却弥漫着一种紧张气氛,一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正在这里进行。

  由于藏区自然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影响,这里的胆囊结石病人非常多见。再加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少患者常年忍受着胆囊结石病痛的折磨。于是,医疗队决定先联系病情严重的患者展开治疗。

  “这里重症的胆囊结石患者多,我们来时就已有100多例登记的重症患者排队等待治疗了。很多患者病情反复,胆囊黏连状况严重,这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一种考验。”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副院长章鲁艇说,经过团队成员与当地医务人员的检查评估,其中约有60例是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预计能在今年底完成这些手术。

  当天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正是这60例中的一个,也是首个在比如县人民医院接受该手术的人。

  术前,放射科邢福义医师和当地同行共同为患者做胆囊手术的术前影像检查;手术室护士朱莉莉管理腹腔镜手术需要的手术器械并进行消毒;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奕丽慧、内科副主任医师金国源担任患者家属与手术医生间的联络员;随队网络工程师顾百千负责管理手术室网络系统。手术的主刀医生和助手则分别是章鲁艇副院长和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历成杰。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援藏团队7人,全员参与。

  “因为高海拔缺氧的缘故,许多意外因素均需纳入考虑之中。”历成杰说;由于缺氧,手术的速度被动放慢了。同时,由于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不可控制的泄漏,手术室内的氧含量急速下降,医生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现象。在手术室护士打开氧气瓶后,室内的氧含量才逐渐增加,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平时这种手术难度并不大,医生是不会出汗的,但这次由于缺氧,两位医生额头上都冒出了虚汗。然而整个过程,医生都没有因此挪过位置或停下手中的动作。”邢福义在手术室观看了手术全程,这个画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本1个多小时就能完成的手术,因为高反,做了整整2个多小时才完成。这场手术很成功,术后三天,患者便康复出院了。

  从无到有书写浙江智慧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章鲁艇说,平时医疗队在保证手术成功的同时,还让许多当地医生参与进来;在手术过程中,实现团队式教学。

  “过去我们医院出去学习的医生往往都是单人次,回来后因为院里会的人少,还是没法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现在所有医生都能现场学习,学成后,即使援藏团队回去,今后我们也能开展相应的手术了。”比如县县人民医院院长刘琳说。

  在付出汗水的同时,上虞人民医院援藏团队也收获着成效。据了解,从今年援藏团队在比如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原本没有急诊的当地医院开设了急诊,目前共救助急诊患者30多例;当地医院的患者转院率则从原来的80%下降至如今的40%左右。而在过去,县里的很多患者往往只有保守治疗或向那曲、拉萨转诊两条路。“从比如县出去,只有山高路陡的盘山道。去那曲需要5小时左右,去拉萨则要10个多小时。”章鲁艇说。

  同时,当地医院的药品种类也得到丰富,由原来的800多种增加至1200多种,药品不全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原来他们MR、CT及DR等影像检查设备的使用率很低。现在在我们的帮助下,患者就诊及医生接诊更规范,DR检查人次增长了2倍左右,CT检查也增至原来的3倍。”邢福义说,检查设备的有效使用提升了诊断水平,得到明确诊断的疾病也明显增多,误诊漏诊情况明显减少。

  但是,相比如今帮扶工作上的得心应手,这支从东部远道而来的医疗帮扶队伍在开始也经历了不少困难。

  在比如县人民医院急诊刚开设时,团队便尝到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因当时比如县人民医院医生尚未掌握处理急诊病人的相关技能及流程,常常是一接到此类病人,他们便立即打电话呼叫援藏帮扶团队成员。

  “有一个晚上被呼叫了三次,第一次是晚上9点正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被叫回去接诊,第二次是午夜12点刚睡下,又有急诊病人,第三次则是凌晨3点。虽然很累,但每次呼叫还是必须立即赶往医院救人。”历成杰说,现在急诊运营一段时间后,当地医生也渐渐掌握了急救技能,团队的工作压力相对减轻。

  地域的距离必然还会带来语言上的隔阂。但影像科的邢福义却向记者分享起自己与当地患者的一些沟通技巧。他说,自己在操作台前贴了张纸,在上面将“面朝上躺着”、“面朝下躺着”、“憋住”、“吸口气”等检查常用词的藏语谐音用汉语一一标注了出来。“自己学些简单的藏语表达,工作上就更方便顺畅了。”邢福义说。

  将青春挥洒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由于经度的差距,比如县的天亮的总是比浙江晚,黑得也比浙江迟。

  早上8点左右,比如县的天刚蒙蒙亮,这支团队便起床准备上班。上午的上班时间在9点到12点30分,下午则从3点30分开始上班,6点30分下班。忙时会加班到晚上10点,那时天色刚刚暗下来。

  “由于高反,每位成员每天的深睡眠只有一两个小时。”邢福义说,在这里,大家的睡眠都很轻。宿舍后面是一片大山,团队成员都住在11楼,晚上常常是伴着狼叫和狗叫入睡。因此,每天中午的午睡也成了团队众人的“必修”项目,“否则,如果没有中午的小憩,下午完全无法投入到如此强度的工作中。”邢福义说。

  “争取早点干完活,早点……”这是邢福义朋友圈里最近的一条信息,配图是厚厚一沓文件材料。邢福义告诉记者,在这里,整个团队要做的,不仅是临时性提升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而是要在当地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据了解,最近邢福义与援藏团队的其他成员们正在帮助比如县人民医院进行二甲医院创建,并将以此为锲机,提高当地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而邢福义朋友圈图片里拍下的这沓纸,正是目前创建二甲医院的部分资料。

  援藏团队成员之一的奕丽慧说,在这里虽然辛苦,但每次在治愈病人后,得到的信任和尊重都让自己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应到那些偏远的、最需要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地方,发挥出我们更大的作用。”奕丽慧说。

编辑:贾晓雯

援藏动态

更多

援藏简报

更多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