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个日夜,用执着坚守诠释着醉美奉献——记援藏医生王海勇

2017-12-22 18:51:27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杨周宏)这两天,绍兴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医生王海勇结束了一年半的援藏工作,回到了绍兴温暖的家。从高原的缺氧到回到江南水乡的醉氧,本应该好好休整的他,却对比如县这方山水,对比如县人民医院和对羌塘草原的藏族农牧民,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眷恋……

   援藏王医生屡创“第一”

  他是第八批甬绍驻比如县援藏工作组中年纪最大的,个子最高的,白头发最多的,也是一心扑在岗位上时间最长的。在比如县人民医院,一提起“援藏王医生”,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实在肯干”、“医术精湛”成了他的代名词。

  2016年8月17日,放射科医生急匆匆拿着X光片找到援藏王海勇医生。该医生在对一名19岁的藏族男青年检查时发现,其左肺压缩达到80%,若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王海勇医生在经过仔细阅片查体,认为必须实施手术治疗。这本该是一个小手术,但当他询问了身边的医生后才发现,比如县人民医院胸管胸瓶医疗物资缺乏,从未实施过该类手术。如果转送那曲地区医院,路上5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患者极有可能呼吸循环衰竭。而现实情况是,比如县人民医院央珠医生告诉他上个月有一个相似的年轻气胸病人就在转那曲医院途中死亡。情急之下,王医生决定立即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没有手术医疗物资怎么办?手术室里,他就简采用导尿管作为胸腔引流管,使用输液皮管和盐水瓶制成简易胸腔引流装置。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了比如县医院第一例胸腔闭式引流手术。

  到比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海勇医生就以精湛的医术也成功挽救了这名藏族小伙的生命。“县医院来了位援藏医生,水平了不得”一下子在比如县城传开了,他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坐诊专家”。

   服务藏区,我为我的职业自豪

  2016年7月21日,王海勇第一次踏上西藏这片纯净的沃土。和所有的援友一样,虽然提前几天就服用了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但还是出现了头晕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然而,在援藏工作组中年龄“老大”的他,血压也也是高举不下,最高的时候上压飙升到了150。作为一名医生,深知降压药物一旦服用,就无法脱离,但面对自己的血压状况,他还是开始服降压的药物。

  这两年,比如县城开始县城改造,铺设排污地下管道等地下设施。但发展中也总会有“阵痛”,每逢下雨就是一地泥泞,到了晴天又是满天尘土。王海勇医生雨天穿上登山鞋,踩着水坑污泥上班;晴天就戴上医用口罩,顶着路边的灰霾上班。2017年,坐落于南岸新区的新比如县人民医院落成启用,步行需要半个小时,他也依然坚持着每天到岗。有时候,援藏工作组的其它同志劝他还是在公寓休息吧。他却笑着说“去趟医院,我心里就安心了。”

  王海勇医生在很快熟悉和掌握医院整体情况尤其是外科专业的情况以后,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所在的工作岗位中去。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医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较弱的情况,她逐项纠正治疗、操作中的误区和不足,强化无菌观念。

  海拔4000米的高原工作不像在内地,每次讲下来他都累得气喘吁吁。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在内心里提醒自己“下次悠着点”,但真的到了岗位上,他就又忙活开了。他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能够来到雪域高原,来到娜秀比如这片土地,这是一种缘分;能将我的专业所长服务藏区,服务比如的农牧民,我心中倍感自豪”。

   胸外科医生成了全科医生

  农牧民对高水平医疗的渴求与医疗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当前藏区医疗最大的矛盾。就比如县而言,县人民医院执业医师仅3名,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最大困扰。

  进藏前,王海勇医生是绍兴市人民医院胸外科的专科医生。入藏后,王海勇医生被任命为综合科副主任医师。他没有拘泥于自己的胸外科专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在完成综合病房的日常工作外,随时接受县医院妇产科、小儿科的会诊,并常常应邀指导放射科和B超日常工作,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综合科医生。

  2016年9月中旬,急诊有一名40多岁从牦牛上摔下的藏族同胞,B超提示存在大量血胸,本地医师已提出转拉萨治疗。但患者限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恳求能否在县人民医院治疗。王医生看着患者恳切的眼神,对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会诊查体和X片检查,认为系大量气胸并少量血胸,并当即实施了手术治疗。患者一周后痊愈出院,出院当天,淳朴的藏族同胞为他披上了洁白的哈达,并献上了给至亲好友才有的“贴面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疗援藏就是要将自己的专业技术留下来,成为本地医生的专业技能。他坚持每天的日常查房,查房时除指明诊治方案外多提问和讲解,拓展提高当地医生知识及临床工作能力,基本平均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安排了定期小讲课,向医院临床医生讲授常见疾病的诊治进展。他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只有本地医生自己能造血了,医疗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在一年半的援藏时间里,他抓住每一次诊疗的机会,口口相授,手手帮教,让身边的一大批医生都掌握了治病救人的技能。

   挺身而出,屡屡参与县域重大事项

  近两年来,比如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大发展——比如县医疗综合集团成立,比如县人民医院、疾控中心、藏医院等相继启用;9家乡镇卫生院陆续完工投入使用。在这些项目的背后,也有着王海勇医生的一份功劳。

  2016年7月,他和援藏干部刘琳发现正处于施工建设中的在比如县人民医院有些地方“不对劲儿”。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比如县人民医院的科室设置、楼层布局、以及病房、手术室的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由于问题发现的早,解决的快,以及后期管理跟进到位,仅这一项建议就为比如县人民医院节省建设经费五百万元。

  今年,比如县推进医疗综合体制改革,王海勇医生主动为卫生局局长分忧解难。指导科室主任、护士长加强科室的行政管理,督促医护人员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积极参与新职工面试录取工作。

  2017年6月2日,比如县中学发生大面积的沙门氏菌感染疫情,38名中学生住院、一百多名学生在校内隔离,西藏自治区和那曲地区先后派出行政干部和医疗专家前往比如。而此时,离中考不到十来天的时间。如果不及时控制疫情,治疗感染的学生,将影响学生们的中考,甚至县城因疫情而延迟中考。

  王海勇医生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全程参与指导和抢救工作,积极配合自治区及那曲地区疾控的专家。对控制疫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一方面要求学校做好日常的防控和卫生管理提出针对性建议,另一方面组织指导全校师生培训学习“七步洗手法”并抓好督促落实。

  2017年8月,他还主导参与了比如县第二小学的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仅在一天时间就筛查了近500名学生,并进行了及时的治疗。

  援藏医生看过,我们就放心了。

  2016年8月10日的凌晨三点,刚刚迷糊着睡着的王海勇医生被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吵醒。原来,比如县人民医院送来了重伤患者,生命垂危。他立即赶赴医院参与抢救,专业的急救知识和精湛的手术技能,让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从那次事情之后,在比如援藏的一年半时间里,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等待医院危重急诊的会诊召唤。在2017年的虫草季,他指导了3次雷电击伤、2次严重车祸伤、2次重度醉酒等紧急抢救治疗行动。

  王海勇在当地藏族群众中口碑相传,每次他一到医院,前来寻医的、听课的人络绎不绝。不少藏族群众背着孩子,一大早赶几十公里的路专程来求医。“医者仁心,我特别受不了那些孩子期盼的眼神。”尽管语言不通,但每一名藏族患者都对王海勇报以最诚挚的谢意,看完病后,都会作揖以表达深深的谢意。

  “请援藏医生再帮我看看”、“援藏医生看过,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成为王海勇医生坐诊时藏族同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也是最一名援藏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想提笔写下援藏医生王海勇的故事,在百度搜索了“援藏+王海勇”,居然信息寥寥。在与王海勇医生沟通的时候,他反复说着“不用报道我,你们长期驻藏的干部们更值得宣传”。就是这么一个朴实无华的医生,心灵纯粹,时刻装他人。

  就在写完这些文字征求他意见的时候,他回复我的消息让人动容:“今天我已上班啦。”,“我们医院要派40个医生往新开的市立医院去,都需要去带组或做科主任的,我们主任和我关系挺好的,否则不会一回绍兴又找我,帮他解困也是帮自己。”

  援藏医生王海勇,就是这么一个他,在平凡岗位上诠释着什么是最美。就是这么一个他,时时阳光,处处乐观,心底时刻充盈着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编辑:叶嘉妍

援藏动态

更多

援藏简报

更多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