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导览 | 新闻资讯 | 人物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最美浙江人 > 人物档案 > 奉献之美 正文

余金红 美丽乡村“追梦人”

2017-10-10 10:43:13 来源: 《人民日报》2015年4月26日11版

  青山绿水就地“生钱”打造海岛艺术创意谷,偏僻穷村变富了变美了

  黄沙、里陈、南洞三个自然村,居山坳腹地,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这里是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社区很多男劳力在外面做木匠、泥水匠、油漆匠,有能耐的把家也搬到了镇上、城区。

  “2004年12月,我当选为社区(村)党支部书记,当了这个‘官尾巴、百姓头’,其实压力挺大的。这么偏僻的村庄,怎么走出自己的路,让村庄换模样,让大伙腰杆直。”余金红在思考。有一天,余金红沿着山路走,遥望五雷山,突然冒出了主意:我们有青山绿水,不能搞旅游吗?发展旅游产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把项目实情告诉村民,由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

  村里的旅游产业怎么做?

  祖籍舟山的宁波城市学院一位教授回老家,余金红就请他提些发展建议。教授说:“可以搞艺术写生基地,充分利用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淳朴民风,让青山绿水‘生钱’。”

  “这主意不错!”余金红来了兴趣。她和社区干部先后到安徽西递、西安袁家村实地考察,了解客源构成,考察运作模式,估算建设成本,还走门串户实地“暗访”,摸清村民经营的实际效益。

  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采风实习基地的创意变成规划报告后,余金红看了一知半解。来自上海、杭州、西安等地艺术院校的30多名专家教授齐聚南洞村,探讨项目前景,细议规划得失,评价文化创意。

  余金红也入门道了,她对项目规划非常执着地坚持三点:保留青山绿水、乡村特色,避免做资源的减法;改造南洞自然村,使之成为个性化、有品位、可持续的休闲农庄;要让45岁以上居民在家门口就业,45岁以下返乡创业。

  这个原生态海岛艺术创意谷项目,命名为“南洞艺谷”,着力打造全国艺术院校实习采风基地、营造艺术家休闲基地、建设“村官”培训实习基地。项目计划投入资金3000万元,对于当时的社区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这里这么偏僻,会有什么人来?”“房子造好了,万一不赚钱,阿拉的投资谁给报销?”种种议论,重重担心,让余金红太受煎熬了。怎么办?把项目实情交给村民,由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

  白天村民大多在外面忙着,于是就召开了3次“山村夜会”。结果,大部分村民投了赞同票。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支持项目建设,改造民居、粉刷墙体受益村民自愿承担投入的20%。

  余金红两眼湿了。认准的事,就要死心塌地去干,这是她的性格。“我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赚钱,让老百姓返乡创业。我还希望,大学生、文化人多起来了,老百姓的素质也提高起来。我就想看到,我们这个深山冷岙热腾起来,老百姓能够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2009年6月底,舟山南洞海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运行,公司把群众闲置的房屋租来,整修、加盖,变成农家旅馆。短短半年,社区所有房子改造成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多得实惠

  南洞村的村民袁海龙,养猪多年。项目一动工,他见邻舍隔壁都改建成了农家小院、民宿客栈,觉得自己的养猪场实在太碍眼,便主动将猪场拆了。猪舍没了,环境干净多了。然后,改造自己的房屋院子,开起了三岔口农家餐馆。烧菜手艺,有了施展的机会。年迈的父母,以前都要挑着菜,去几公里外的市场上卖。现在地里收了菜,在家中就有了销路。

  这天中午,三岔口农家餐馆就订出了4桌。女主人陈小珍说:“蔬菜、本地鸡、鸭子,都是自家田头上有的,海鲜是一早去定海买的。”

  袁海龙笑着说:“有客人来,我烧菜,我父亲当服务员,我母亲洗碗碟,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我和村里的人一样,看好南洞将来的发展。”

  三岔口农家餐馆的斜对面,是周庆文家。他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自从把多余的楼房租给了南洞旅游文化公司开设农家客栈,每年有了近万元的收入。老伴还在社区找到了轻活———做保洁。

  “这辈子想不到,破房子还能给阿拉养老。”周庆文老人满脸皱纹都是笑。

  “南洞艺谷”的名声传出去了,周末和节假日散客不断,还成了新人拍摄婚纱照的新景点,给农家小院和民宿客栈带来了客源。

  迎仙客农家餐馆女主人陈维珠,一边给在院子里休息的客人端茶送水,一边还要给下厨的丈夫当帮手。她笑呵呵的,“我们这里虽是穷山沟,但有的是青山绿水、新鲜蔬菜,还有我们的热情。每个周末,只要天气好,生意都不错。”

  客人端着杯品茶,打量这颇具古朴风格的房子,说:“这里住得比城里人要舒服。”

  陈维珠更开心了,“以前嫁到南洞,同学都笑我走进了‘山洞’。现在,我给他们发名片,邀请他们来旅游,农村比城市好了。”

  新建社区已有40余户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12个以住宿为主的农家小院。拥有床位105张,餐位1200个,从业服务人员100余人。

  在外谋生的居民,有的返乡创业了。

  “常相会”,一块木匾高悬院门,两个红灯笼相映。进了院子,迎面一排古气的窗棂。菜馆女主人向桂珍之前在干览镇一家服装厂上班,丈夫在普陀山做厨师,两个人的收入都还不错。但她觉得自己不能总是为别人打工,两口子都非常看好新建社区的这个文化项目,就在这里开起了菜馆。村民袁其庆说:“变化确实大,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阿拉老百姓能多得实惠。”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情就会做得好

  “阿红书记!”新建社区的男女老少,见了余金红都这么叫。这个昵称与尊称混合的称呼,含意深深。“每当老百姓亲切地叫我一声‘阿红书记’,我感觉这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余金红面带笑容地说。

  “阿红书记真把我当作亲弟弟啊!”村民袁其光的感激之情,怎么也说不尽。

  那一年,袁其光开货车出了车祸,欠下20多万元的债务。他回家养长毛兔,又亏了好几万元。为了还债,除了住的房子,袁其光把什么都卖了。

  余金红对袁其光说:“有个办法,你将村里20多亩山地承包下来,种植果木,再养些山鸡。”余金红帮他出了搞立体化种养的创业点子,还帮他联系水果种苗,又自掏腰包借给他5000元。

  袁其光的银行贷款还不出,续贷需要两名担保人。余金红拿了自己和丈夫的身份证,为他做担保人。

  袁其光感动得两眼含泪,转过头,用袖子一擦,说:“阿红书记,你就看我的!”起早摸黑,袁其光在山地里干活。果树栽下去了,长叶了,开花了,结果了。真是满山摇钱树哪,25亩果园,1000只放山鸡,100多只肉兔。

  袁其光还清了债务,盖起了新房,还开起了农家餐馆。“以前被人追着讨债,现在收入一年十来万总归有,全靠阿红书记帮了大忙!”袁其光逢人便说。

  新建社区开设了村级便民服务和党务、财务、村务“三务”公开信息平台,内容非常详细、全面,财务公开界面中用表格详细罗列了社区每一笔账务的收支情况,便民服务界面中公开了社区服务中心咨询电话及乡镇纪委投诉电话,村民建房手续、农产品信息等等都能在平台上找到。

  袁其光拿着电视遥控器,按几个键,就轻松找到想了解的社区资讯。他说:“我每个月都会到这个平台看几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情肯定做得好。”

  漫步新建社区,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壁画村,标准游泳池……经过干部群众的努力,村庄面貌变化确实挺大的。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十年时间从3460元增加到了22000元。创意谷,让穷村变富了,变美了。

  

作者:   编辑:熊栎蔚(实习)
人物档案 更多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