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导览 | 新闻资讯 | 人物档案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最美浙江人 > 人物档案 > 奉献之美 正文

周峥俜 “拐杖法官”

2017-09-29 17:05:56 来源: 《人民法院报》2012年9月18日

  28年扎根海岛法庭的“拐杖法官”

  台风“海葵”那仿佛要把小楼拔地而起的怒吼这下终于歇息了,窗外波涛汹涌的海浪也渐渐放慢了步伐。

  他拄起拐杖要下楼了。她放下手里的针线活说:“法庭里今天不是有人吗?要不就不要去了?”

  “还是去看看吧。”他头也不回地答了一句。

  她到窗口看着他。他先坐上三轮车的座椅,把拐杖放到车厢后,弯腰用手把右腿抬过车杠。

  路上有积水,她看见他骑起来比往常稍显用力。

  他走远了,她又回去做针线活,这是为他做的布鞋。

  这样的布鞋,春夏秋冬都有,已塞满了整整一个鞋柜,室内室外的都有。

  他因为痛风,不仅腿坏了,而且脚髋骨也突出了好多,买的鞋子磨脚。

  这个男人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周峥俜,在这四面环水的虾峙小岛上“法庭——家庭”两点一线地生活了28个年头,其中15年都离不开这双拐杖,三轮车也骑坏三辆了。当然,也离不开她,他那面容姣好、性格温柔的妻子。虽然他一直不曾意识到这一点。

  在地处我国东海、大小岛屿星罗棋布的千岛城市舟山,有我国第四大岛舟山本岛,虾峙岛只能算是个中等大小的海岛,陆域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由1个乡镇,下辖19个行政村组成,这些年年轻人有点本事的都到本岛谋生活去了,留守的更多是些老弱妇幼。虾峙法庭便设在这里。

  看着一茬茬同事离开小岛前往更为繁华更少鱼腥味的本岛,他与世无争、自娱自乐地做着虾峙法官,她也早已习惯看着他起床就往法庭跑,不管有事没事,也习惯了他的“死板”,似乎与领导、老板都绝缘,从不为私事求过别人。

  日前,周峥俜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官并记一等功。

  第一任法庭庭长的峥嵘岁月

  他和她的第一张合影是1985年,至今还摆在家里的客厅里。在他们的记忆里,那也是唯一一张合影。

  照片上,女儿已三岁。他身着第一代法官制服,红肩章、大檐帽,目光炯炯有神,俊朗威风。她笑成一朵花,会说话的大眼睛纯净又甜美。

  那时,周峥俜刚从乡镇副乡长调到普陀法院来,在舟山本岛进行任前法律业务培训。凭着超好的记忆和勤奋好学的态度,他好几门课都考取满分。

  之前,他高中快毕业时参军做了雷达兵,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历了世代渔民的周姓家族中第一个高学历、当兵、入党、当干部的青葱岁月。“老父亲十多岁就出海捕鱼,一生以此为生,到四五十岁还要晕船、惧浪,他深知做渔民的辛苦,从不让我上船,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人。”

  他第一次有文化的表现是改了自己的名字,从“正大光明,尊师立学”家族辈分得来的“尊品”被他改成了“峥俜”。他强调:“俜”有孤独之意,我这书生气,社会经验不多,一生都不曾改过。

  初一上任,他被委以重任,前往虾峙组建法庭,他也就成为虾峙法庭正式挂牌对外工作后的第一任庭长。

  旧址在临街的两间房子,一间办公、一间作寝室。全庭上下只有两个人,他和陈清法,成为小岛上法制启蒙者。条件异常艰苦,不仅要办案,还要自己挑水,做饭。“水要从供销社挑,不搞好关系人家不给你用;饭用煤油炉烧,煤油从供销社凭票购买。法庭也没有什么经费,偶尔有朋友过来,也要自己掏腰包请客吃饭,清法离开法庭回机关时,还分了一屁股帐带走。”那时的清苦积淀了如今的知足。

  法庭初期案多人少,年轻的他们习惯了把法庭当家。早上不到上班时间就起床,开始起草法律文书或做庭审准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二小时。

  “我们都喜欢唱歌,院里发了一台录音机,晚上没事时我们就对着唱。记得当时最流行的是那首《十五的月亮》。”老周笑了起来,似乎又沉浸在了往日那段苦乐相伴的岁月里。

  虾峙岛早年交通极为不便,渔民的房子依山而建,大多建于半山腰,有的还在山顶上。当时正值小岛上造房热闹时期,渔民为着地基等打架的不少,他们就成了法制110,送达法律文书,调查取证。出门办案不要说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翻山越岭,走街穿巷,全凭一双脚。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也不知脚底起了多少的水泡。“走马塘、大双山、小双山、湖泥、东白莲、西白莲……”不仅虾峙岛,他们的足迹也遍布周边小岛的角角落落。

  有一回,他们从河泥槽办案回来,已是晚上六点多,天色已黑,到法庭还有七公里崎岖的山路,本可以在朋友家留宿,但第二天还有大堆工作,他们连夜赶路。

  走在狭窄的山路上,靠着一盏手电筒发出的微光,跌跌撞撞。一边是黑簇簇的高山,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山崖,稍不留神便会跌落山崖。晚上九点多,才回到法庭。

  “风餐露宿,星夜赶路”是当时外出办案的最好写照。

  老周的妻子乐松琴是湖泥乡的会计,在另外一个小岛,他每周回去一次,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同事们戏称“牛郎织女”。这种生活一过就是16年,直到乡镇拆并,老周从没动过脑子把妻子调到虾峙来。

  无官一身轻,他成了舟山办案第一人

  虽然不曾出海捕鱼,周峥俜认为自己还是继承了一半的渔民性格,直爽,嗓门大,连字都写得大,“每个字都不能拘束在方格里。”其实,他有练字习惯,曾在普陀法院硬笔书法比赛中获第二名。

  做庭长的第五年,渔民性格的他做不下去了。

  一帮人饭后小赌,被乡镇干部发现,要查没赌资,恰好他路过。“虽然我看不惯赌博,自己也从来不赌,但这些钱都是渔民们来之不易的。”为赌资,他和乡镇干部杠上了。

  这一杠不打紧,法院领导被惊动了,要他给个说法。

  倔牛一样的周峥俜不肯回头,他不觉得自己有错,直接说“不要做庭长了。”

  也许,他一直说服不了自己适应庭长那样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环境。

  不做庭长,如今他说自己一点不在乎,从不曾沽名钓誉的铮铮男儿也许不曾为此而抱憾,但年轻人的豪情万丈自是需要出路。

  他爱写旧体诗不知是否从那时开始,每一首如今读来仍让人觉得大气魄,可背后仿佛总有壮志难酬的隐忧。犹如48岁生日将来之际,生肖属猴的他用那俊朗有力的硬笔在《由松及猴》的七律末尾写到:“山涧尚见老猴身,清放半路曲将终。”

  也许,办案是他的出口。“不做庭长了,反倒可以一心办案。”他简单地回望那时的转折。1990年,他全年办结各类民事、经济案件110件,成为舟山全市法官中办案超百件的第一人。

  虾峙是舟山渔业最为发达的小岛,周峥俜办理了全省第一起渔业合伙纠纷。30多个渔民,有签合同的,有隐名的,查证就要花费不少功夫,分账更是分了半个多月。后来,他以此写了论文,洋洋洒洒上万字,后来登载《浙江审判》上。“70多块的稿费,在当时可是收入不菲。”

  考验接踵而来

  就在周峥俜一心一意办案时,这个铁血男儿从不曾注意自己的身体。

  90年代初,他患上了严重的痛风,每当发作,脚板肿得像馒头一样,而大腿也越来越细。同事们都劝他到大医院看看,他总是摆摆手。法庭案多人少,他是办案主力,放不下手头这么多的案件,只是在虾峙镇卫生院简单治疗。

  由于镇卫生院医疗水平落后,长期使用激素,在他的身体埋下了严重隐患。“一打封闭就舒服了,哪里会想到这么多。”

  1997年4月,因为一起渔船租赁纠纷要远赴安徽强制执行。出行前,他已感到双腿股骨胀痛,但他仍撑着坚持。连日的奔波劳累,使他一回来就倒下了。

  没过几天,竟站不起来了。这才不得不到大医院去,经诊断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这一天,离他四十周岁还差八个月。给他检查的医生痛心地说:“你怎么不早点来好一点的医院看呢?这么年轻就留下残疾实在是太遗憾了。”

  因病情严重,到上海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医生说需要休息三个疗程九个月,并告诫他千万不能走路,要静养。

  休息了四个多月后,他开始待不住了,和妻子说:“快过年了,有几件案子,我得去办结一下。”见他身体恢复得很快,妻子便答应了。

  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被人抬回来了:他的腿病又发作了。

  1998年过年前,庭里同事又来看他,叫他安心养病,他的15件案件已被办结了。

  老周捧着没少一个子儿的工资和奖金,再也坐不住了。他向妻子乞求要到庭里去:“就这么几分钟的路,我再待在家里要发霉的。”

  瞧着丈夫的病腿,妻子终于没有吭声。老周心里窝火,总是像孩子一样无端地朝妻子发脾气。夫妇间曾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

  “有次,我到沈家门去开会。他偷偷地去法庭上了四五天班,当我回到家,他也已回来,腿病又发作了。我有些气恼,对他说:‘我以后再也不服侍你了。’他也赌气对我说:‘我以后绝对不用叫你服侍了。’”回想到这儿,妻子从嘴角漾出一圈微笑。

  1998年1月下旬,去医院复查,医生再次告诫他千万不能走路。

  “一去就是108天,见不到阳光。”他把那时的痛苦一带而过,可见对于这个渔民一般的男人,阳光如何重要。

  在家里养病的那段日子,妻子劝他:“这是一辈子的事情,腿好了,就可以安安心心上班。”

  “那段时间倒是看了不少书。”周峥俜说,喜欢看历史书,整天躺在床上看,“别人笑话我整天看野史,但我觉得历史比念佛更人让人看懂人生、认清社会。多少帝王将相,争相逐鹿,最终逃不过一陂黄土。”

  “拐杖法官”忙碌在波峰浪谷中

  经过休养,1998年6月8日,终于可以正式到法庭上班了。他说,这是他生病以来最高兴的一天。

  但是,他从此要拄着拐杖上班了,成了“拐杖法官”。每天下午六点钟光景,在虾峙法庭大门口,总是等候着一位三轮车夫。他是来接老周的,日复一日。

  前几年,老周为方便工作和女儿读书,在虾峙岛上买了一套房。从法庭到家约有15分钟的路程,他却走不完这么远的路。

  湖泥岛是虾峙岛对面的一个小岛,坐机动小舢舨约需一刻钟。老周的家便在岛上。自从老周的腿出了毛病后,回家探亲,他的老父亲和妻子一定要到码头来接他。老父亲骑着小三轮,把一个月才回来一趟的儿子慢慢扶上岸,再让他轻轻地坐到车上。护在一旁的是老周的妻子。

  即便如此,他的办案量也都保持在平均水平以上。

  有这样一个案子,黄石村两户人家因债务纠纷打架,其中一人被殴伤,诉至法庭。因虾峙地方小,小地方的人更讲人情,证人们都不愿意出庭作证,怕得罪人。老周便架着双拐一步一步艰难地上到了位于半山腰的黄石村,去做证人的工作。通向黄石村的山路很难走,陡峭的阶梯,嶙峋的山石,虽比不上泰山十八盘那样艰险,但对于腿脚好好的人来说,攀上去也实属不易,更何况架着双拐已五十来岁的老周。看着老周架着双拐来来回回,证人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作证。

  陪审员胡跃波也清楚地记得,在审理邬某诉陈某离婚一案中,由于陈某有外遇,邬某执意要离婚。但他们已生有一子,双方离婚,对孩子的成长将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老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说到激动处,老周竟一手撑着拐杖,“忽”地站了起来,汗珠爬满了他的额头。当事人双方终于被感动了,他们在回去时,丢下这么句话:“就是看着这位法官撑着拐杖,这么苦地做工作,我们也不离婚了。”

  不久前,老周去理发,一个老妇人抱着孙子,还亲切地和老周打招呼:“当年要不是你劝和不让我离婚,我也抱不上这孙子啊。”

  这一次,在虾峙当庭长的是当年的书记员陈清法,他看到老周箱子里的医药费,生气了:“这些你怎么不说,你那工资吃得消这么多医药费吗?”

  老周不愿和组织讲的还不止这一件困难。2001年,乡镇拆并,胡泥乡要合并到虾峙镇来,妻子还能不能当会计,周峥俜不管不问,陈清法着急上火去找镇领导,一不小心下岗了怎么办。

  为“好了歌”谱写简谱的老周伯

  老周年龄越来越大,法院上上下下都喜欢叫他“老周伯”。

  老周伯除了历史书,还喜欢看红楼梦,前前后后看了好多遍。在他的办公桌旁,还有编了简谱的“好了歌”,法庭的小伙子们都听他唱过。

  考虑到老周伯行动不便,院里曾想调他来院机关从事工作。但是他说:“我晓得院里为我好。但我现在还能办几件案子,就让我留

  在法庭吧,实在办不了案子再说。”

  这拐杖法官不愿退居二线,虽然更多的人都在前往属于城市的本岛,而女儿也在沈家门本岛成家,他本可安享晚年。但在一张由法官自由选择工作岗位的表格上,周峥俜连续4次选择了在这个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的海岛法庭了。

  10多年前置换的人工股骨头使用年限将至,老周伯近几年身体状况不如以往了,但他仍坚持每天坐班,负责信访接待,并参加案件合议庭评议。礼拜天、节假日他都会来法庭看看,下雨天也会来,看看门窗关了没有,二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我自己算过,在这里,我们夫妻工资合计着过可以过上二等公民的生活,要到本岛去,只能紧巴着过四等公民的日子。”他笑着说,他每月烟酒都要消费2000多块。

  他的病痛一点影响不了他的自由,该吃吃,该喝喝。“我中午只吃饭不喝酒,晚上是喝酒不吃饭。也不喜欢跟着领导、老板喝,不自在。”

  那次沙船租赁的强制执行申请人如今成了大老板,有人说老周帮了这么大的忙,拼个股有什么不可以的。老周却不爱搭理他,“品行不好,你10亿、100亿怎么啦,我才不跟在你后面吃饭,像狗一样。”

  夏文明是从吉林大学毕业的东北小伙,刚到虾峙法庭近一年,很是佩服老周伯的调解技巧,还有他那简洁又全面的判决书。“他是有古文功底的,寥寥几句话滴水不漏。”

  他还提到老周伯的一首诗。老周伯喜欢虾峙山上扎根岩畔凭海临风的青松,以松自喻自勉:“几回霜雪缠鬓斑,五十波涛压肢重。曾为崖畔独枝松,卓然傲视大海东。”

  “‘傲视大海东’,多大的气魄啊,这种和大海平等独立的感觉。”夏文明笑了。

  

作者:   编辑:凌鑫(实习)
人物档案 更多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