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就像秤砣和秤杆要找到平衡点 一杆秤引出60多年的爱情故事
2019-03-03 09:09:21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陈强 通讯员 金雪飞 摄影 韩耀强

  

  海盐县沈荡镇的古朴老街上,曾有一家老秤店,整天忙碌在秤店里的是一对夫妻。丈夫韩水金,萧山人,高高瘦瘦,慈眉善目,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妻子陆芝芬,平湖人,勤劳善良,心灵手巧。

  韩老伯和陆阿姨经营的秤店,是沈荡古镇的第一家秤店。他们制作的老秤精准灵敏,在开店的60多年里,不仅在沈荡备受欢迎,海盐通元、六里一带的群众也纷纷上门来买。

  韩老伯和陆阿姨联手制秤,相濡以沫,打造出老店信誉,打造出携手奋斗的幸福生活,也打造了他们从初恋到婚后60多年的爱情。

  如今,韩大伯已91岁,陆阿姨83岁。他们不再年轻,但他们相依相偎坐在一起,不慌不忙聊起过往,依旧满面红光。“一杆秤就是一个‘老娘舅’,一定要公平公正。”“夫妻就像秤砣和秤杆,也要寻找到平衡点。”老两口的金句还蛮多。

  因秤结缘  

  韩老伯出生于杭州萧山,虽已91岁高龄,但从经营了60多年的老秤店真正退休才两年多。他神清体健,腿脚灵便,讲起话来声音不大,但思路清晰非常连贯。陆阿姨身体也很硬朗,面色红润,讲起话来声音洪亮,而且记忆力特别好。

  前些天的一个下午,阴雨绵绵,记者来到老人的家中,听他们讲述60多年的故事。

  韩老伯老家在萧山,陆阿姨老家在平湖,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喜结良缘的?就是因为一杆秤!“1949年新中国成立,因为三哥在嘉兴王店开秤店,我就到他那里当学徒。”韩老伯打开记忆的阀门。

  跟哥哥学了几年,有亲戚建议并资助他到商贸繁荣的沈荡开秤店,韩老伯与人合伙租店面,开了“合兴秤店”。韩老伯非常勤奋,待人诚恳,制作的木秤又准又漂亮,秤店一开出就很受欢迎。

  “我和老伴结缘是在1954年。”韩老伯记得,那年2月的一天,春寒料峭,他的堂哥突然带来一位陌生人,韩老伯赶紧泡茶招待。堂哥说,那位陌生伯伯姓陆,是一位在平湖乍浦开秤店的同行。当时生意不好,陆伯伯到嘉兴做生意时,顺便看望韩水金的堂哥,韩水金的堂哥又带着陆伯伯到沈荡看望韩水金。

  在沈荡吃过午饭,陆伯伯发现韩水金制秤手艺不错,不禁眼前一亮。韩水金不善言谈,但为人老实厚道,不怕吃苦,给陆伯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0多天后,陆伯伯又独自来到沈荡,对韩水金说,他想结亲。“他当时对我说,他家阿宝18岁,跟他学做秤已有4年,人蛮好,会做家务,问我找对象有啥要求。”陆伯伯所说的阿宝就是现在韩老伯的老伴陆阿姨。

  韩水金当年26岁,在当时已算大龄青年,他对陆伯伯说,要求对方能读信识点字,还要先看看人。陆伯伯和韩水金的二哥说了这事,双方一商量,就让陆芝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借东西为名,到海盐去一趟。“当时不跟她说是相亲,以免相不中难为情。”韩老伯说。

  “到了5月的一天,我二哥让我到他那里去一趟。”韩水金穿了一件较新的衬衫,从沈荡坐轮船到海盐县城。那时从乍浦开往杭州路过海盐的汽车班次极少而且车票又贵,为了省钱,陆芝芬不走公路,沿相对近的海塘,走了3个多小时,赶到海盐韩水金二哥的秤店里。

  陆芝芬走到海盐秤店时,又累又饿。韩水金的二哥很热情地招待陆芝芬在家吃了中饭,还让妻子带她去海盐戏院看越剧,夜里住一宿,准备第二天再回去。

  韩水金是在当天吃晚饭时第一次见到陆芝芬的,“她外貌端庄又识字,我非常欢喜,我二哥二嫂对她的印象也非常不错。”

  那时的乍浦是远近闻名的产棉区,到了8月下旬采棉季,韩水金挑着秤担来到林家埭,在一家小店寄了秤担后,又徒步走到乍浦乡下,打听到了陆芝芬的家。陆芝芬的妈妈看小伙子是个老实人,长相帅又肯吃苦,便答应了这门婚事。

  那天,陆芝芬从田里一回来,妈妈就告诉她,已经应允这门亲事了。陆芝芬从小就听妈妈的话,加上之前见过韩水金,印象也不错,就点头答应了。

  秤店相亲

  “1955年12月25日,那是我们结婚的日子。”陆阿姨笑容满面地回忆,那天一大早,迎亲的队伍就挑着被子和马桶、脚盆等物品,从乍浦汽车站坐车赶往海盐。

  大约上午8点到了海盐县城,这些物品被一辆拖拉机拉到韩水金的二哥家,他们则去海盐照相馆拍结婚照。拍照结束吃过午饭,新郎新娘与迎亲的队伍又带着嫁妆,从海盐县城乘坐轮船赶往沈荡。

  当天下午1点左右,迎亲的船靠近沈荡码头时,岸上响起了非常热闹的铜鼓声,韩水金的三哥从王店请来了锣鼓队。“这在当时的沈荡古镇非常少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来看热闹的人非常多。”陆阿姨很清晰地记得,那天到了沈荡,他们去镇政府办了结婚证,在公社里向悬挂着的毛主席像三鞠躬,晚上还摆了3桌喜酒,宴请亲朋好友和锣鼓队。

  陆芝芬从乍浦嫁到沈荡后,与韩水金互帮互助,一起经营秤店。“老底子的制秤工艺十分复杂,有选料、刨圆、制坯、套铜套、打眼、磨光、割星、校正等10多道工序,我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干活不累。”韩老伯乐呵呵地回忆,他主要负责选料、刨圆、制坯等工序,陆阿姨则负责打眼、割星、磨光等工序,相互配合得非常默契。

  韩水金和陆芝芬勤劳节俭,每天天一亮就早早起床,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1956年,政府组织了公私合营的合作社,两人便进入合作社工作,韩水金在继续做秤的同时兼任合作社的出纳,陆芝芬主要在合作社里担任营业员。韩水金活多来不及制秤时,陆芝芬会帮忙一起加班加点。

  后来,韩水金和陆芝芬的4个孩子相继出生。孩子们见父母互敬互爱非常和睦,一个个都很懂事。说起自己的幸福生活,韩老伯的脸上满是笑容。

  配合默契

  美满一生

  韩水金夫妇于1965年进入沈荡钟表衡器社,专门负责制秤修秤,他们退休后又被衡器社返聘4年。1993年,忙惯了的韩水金夫妇放不下这门老手艺,便在沈荡古街的老房子里,又开起了沈荡韩记秤店,一直开到前年。

  “我们开了几十年秤店,也亲身感受到了这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韩老伯向记者回忆,他们开店初期生意少、税负重,营业额的一半以上要上缴,生意惨淡;加入公私合营合作社后每月都有固定工资,同时按劳分配鼓励多劳多得,收入有保障;改革开放后市场对杆秤需求猛增,那时生意兴隆,夜里经常要加班;近些年来,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传统杆秤越来越没市场了……

  传统杆秤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门老手艺目前还没有退出人们的记忆。如今,韩水金夫妇的秤店已被保护起来,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们制秤所用的20种主要工具,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他们的工作场景,很多游客到此了解老手艺的魅力。现已成为“海盐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韩水金也会带着老伴来这里走走看看,重温老底子的美好。

  风风雨雨60多年,韩水金夫妇把公平公正留在了很多老顾客的心中,也深深留在他们心中,并经营起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我们结婚60多年从来没吵过一次架。”两位老人乐呵呵地笑着,又挺认真地告诉记者,在他们看来,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其实也像一杆秤,“秤砣和秤杆,关键要找到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信任、默契和公平公正,有了这些,就没有什么矛盾了,生活也就幸福美满了。”

标签:老伯;海盐县;伯伯;海盐;阿姨;杆秤;萧山;合作社;夫妻;沈荡镇
编辑:吴越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民生百态  正文

夫妻就像秤砣和秤杆要找到平衡点 一杆秤引出60多年的爱情故事
2019-03-03 09:09:21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陈强 通讯员 金雪飞 摄影 韩耀强

  

  海盐县沈荡镇的古朴老街上,曾有一家老秤店,整天忙碌在秤店里的是一对夫妻。丈夫韩水金,萧山人,高高瘦瘦,慈眉善目,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妻子陆芝芬,平湖人,勤劳善良,心灵手巧。

  韩老伯和陆阿姨经营的秤店,是沈荡古镇的第一家秤店。他们制作的老秤精准灵敏,在开店的60多年里,不仅在沈荡备受欢迎,海盐通元、六里一带的群众也纷纷上门来买。

  韩老伯和陆阿姨联手制秤,相濡以沫,打造出老店信誉,打造出携手奋斗的幸福生活,也打造了他们从初恋到婚后60多年的爱情。

  如今,韩大伯已91岁,陆阿姨83岁。他们不再年轻,但他们相依相偎坐在一起,不慌不忙聊起过往,依旧满面红光。“一杆秤就是一个‘老娘舅’,一定要公平公正。”“夫妻就像秤砣和秤杆,也要寻找到平衡点。”老两口的金句还蛮多。

  因秤结缘  

  韩老伯出生于杭州萧山,虽已91岁高龄,但从经营了60多年的老秤店真正退休才两年多。他神清体健,腿脚灵便,讲起话来声音不大,但思路清晰非常连贯。陆阿姨身体也很硬朗,面色红润,讲起话来声音洪亮,而且记忆力特别好。

  前些天的一个下午,阴雨绵绵,记者来到老人的家中,听他们讲述60多年的故事。

  韩老伯老家在萧山,陆阿姨老家在平湖,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喜结良缘的?就是因为一杆秤!“1949年新中国成立,因为三哥在嘉兴王店开秤店,我就到他那里当学徒。”韩老伯打开记忆的阀门。

  跟哥哥学了几年,有亲戚建议并资助他到商贸繁荣的沈荡开秤店,韩老伯与人合伙租店面,开了“合兴秤店”。韩老伯非常勤奋,待人诚恳,制作的木秤又准又漂亮,秤店一开出就很受欢迎。

  “我和老伴结缘是在1954年。”韩老伯记得,那年2月的一天,春寒料峭,他的堂哥突然带来一位陌生人,韩老伯赶紧泡茶招待。堂哥说,那位陌生伯伯姓陆,是一位在平湖乍浦开秤店的同行。当时生意不好,陆伯伯到嘉兴做生意时,顺便看望韩水金的堂哥,韩水金的堂哥又带着陆伯伯到沈荡看望韩水金。

  在沈荡吃过午饭,陆伯伯发现韩水金制秤手艺不错,不禁眼前一亮。韩水金不善言谈,但为人老实厚道,不怕吃苦,给陆伯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0多天后,陆伯伯又独自来到沈荡,对韩水金说,他想结亲。“他当时对我说,他家阿宝18岁,跟他学做秤已有4年,人蛮好,会做家务,问我找对象有啥要求。”陆伯伯所说的阿宝就是现在韩老伯的老伴陆阿姨。

  韩水金当年26岁,在当时已算大龄青年,他对陆伯伯说,要求对方能读信识点字,还要先看看人。陆伯伯和韩水金的二哥说了这事,双方一商量,就让陆芝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借东西为名,到海盐去一趟。“当时不跟她说是相亲,以免相不中难为情。”韩老伯说。

  “到了5月的一天,我二哥让我到他那里去一趟。”韩水金穿了一件较新的衬衫,从沈荡坐轮船到海盐县城。那时从乍浦开往杭州路过海盐的汽车班次极少而且车票又贵,为了省钱,陆芝芬不走公路,沿相对近的海塘,走了3个多小时,赶到海盐韩水金二哥的秤店里。

  陆芝芬走到海盐秤店时,又累又饿。韩水金的二哥很热情地招待陆芝芬在家吃了中饭,还让妻子带她去海盐戏院看越剧,夜里住一宿,准备第二天再回去。

  韩水金是在当天吃晚饭时第一次见到陆芝芬的,“她外貌端庄又识字,我非常欢喜,我二哥二嫂对她的印象也非常不错。”

  那时的乍浦是远近闻名的产棉区,到了8月下旬采棉季,韩水金挑着秤担来到林家埭,在一家小店寄了秤担后,又徒步走到乍浦乡下,打听到了陆芝芬的家。陆芝芬的妈妈看小伙子是个老实人,长相帅又肯吃苦,便答应了这门婚事。

  那天,陆芝芬从田里一回来,妈妈就告诉她,已经应允这门亲事了。陆芝芬从小就听妈妈的话,加上之前见过韩水金,印象也不错,就点头答应了。

  秤店相亲

  “1955年12月25日,那是我们结婚的日子。”陆阿姨笑容满面地回忆,那天一大早,迎亲的队伍就挑着被子和马桶、脚盆等物品,从乍浦汽车站坐车赶往海盐。

  大约上午8点到了海盐县城,这些物品被一辆拖拉机拉到韩水金的二哥家,他们则去海盐照相馆拍结婚照。拍照结束吃过午饭,新郎新娘与迎亲的队伍又带着嫁妆,从海盐县城乘坐轮船赶往沈荡。

  当天下午1点左右,迎亲的船靠近沈荡码头时,岸上响起了非常热闹的铜鼓声,韩水金的三哥从王店请来了锣鼓队。“这在当时的沈荡古镇非常少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来看热闹的人非常多。”陆阿姨很清晰地记得,那天到了沈荡,他们去镇政府办了结婚证,在公社里向悬挂着的毛主席像三鞠躬,晚上还摆了3桌喜酒,宴请亲朋好友和锣鼓队。

  陆芝芬从乍浦嫁到沈荡后,与韩水金互帮互助,一起经营秤店。“老底子的制秤工艺十分复杂,有选料、刨圆、制坯、套铜套、打眼、磨光、割星、校正等10多道工序,我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干活不累。”韩老伯乐呵呵地回忆,他主要负责选料、刨圆、制坯等工序,陆阿姨则负责打眼、割星、磨光等工序,相互配合得非常默契。

  韩水金和陆芝芬勤劳节俭,每天天一亮就早早起床,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1956年,政府组织了公私合营的合作社,两人便进入合作社工作,韩水金在继续做秤的同时兼任合作社的出纳,陆芝芬主要在合作社里担任营业员。韩水金活多来不及制秤时,陆芝芬会帮忙一起加班加点。

  后来,韩水金和陆芝芬的4个孩子相继出生。孩子们见父母互敬互爱非常和睦,一个个都很懂事。说起自己的幸福生活,韩老伯的脸上满是笑容。

  配合默契

  美满一生

  韩水金夫妇于1965年进入沈荡钟表衡器社,专门负责制秤修秤,他们退休后又被衡器社返聘4年。1993年,忙惯了的韩水金夫妇放不下这门老手艺,便在沈荡古街的老房子里,又开起了沈荡韩记秤店,一直开到前年。

  “我们开了几十年秤店,也亲身感受到了这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韩老伯向记者回忆,他们开店初期生意少、税负重,营业额的一半以上要上缴,生意惨淡;加入公私合营合作社后每月都有固定工资,同时按劳分配鼓励多劳多得,收入有保障;改革开放后市场对杆秤需求猛增,那时生意兴隆,夜里经常要加班;近些年来,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传统杆秤越来越没市场了……

  传统杆秤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门老手艺目前还没有退出人们的记忆。如今,韩水金夫妇的秤店已被保护起来,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们制秤所用的20种主要工具,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他们的工作场景,很多游客到此了解老手艺的魅力。现已成为“海盐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韩水金也会带着老伴来这里走走看看,重温老底子的美好。

  风风雨雨60多年,韩水金夫妇把公平公正留在了很多老顾客的心中,也深深留在他们心中,并经营起了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我们结婚60多年从来没吵过一次架。”两位老人乐呵呵地笑着,又挺认真地告诉记者,在他们看来,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其实也像一杆秤,“秤砣和秤杆,关键要找到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信任、默契和公平公正,有了这些,就没有什么矛盾了,生活也就幸福美满了。”

标签: 老伯;海盐县;伯伯;海盐;阿姨;杆秤;萧山;合作社;夫妻;沈荡镇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