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痛心的数字提醒家长要警惕这些安全隐患
杭州某小区,一名3岁男孩从12层坠落到二楼天井平台,平台上全是碎玻璃。时报资料图
随着天气转暖,孩子们活动量、外出机会增多,安全隐患也随之高了起来。其中,致死致残率极高的高处坠落意外事故,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有着显著增长。昨天早上,记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了解到一组令人痛心的数字:4月份以来,浙大儿院总共收治34个高处坠落的小伤员,其中4个孩子抢救无效死亡。
想从阳台翻到隔壁卧室
孩子五楼失足坠落身亡
在浙大儿院骨科/急诊外科病区办公室,急诊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国强向时报记者盘点了高处坠落意外事故的数据:34个高处坠落的小患者中,有16个直接送往重症监护室,10个伤势略轻的住在病房,8个伤势更轻的孩子在留观室接受治疗。有2个孩子在抢救室里就不行了,还有2个孩子没能挺过重症监护室这一关,都没能救回来。
就在上周六,抢救室送来了一个从五楼坠落的孩子。虽说孩子命大,现在已经从ICU转入病房,但谈起他时赵国强还是特别无奈。“这个孩子家的阳台旁边是卧室窗户,两个房间离得挺近。孩子觉得自己爬上阳台叉开步子就能一步迈到隔壁的卧室窗台上。可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没有抓牢,失足从五楼掉了下去。”赵国强说。
孩子醒来父母不在家
他摔到楼下没了呼吸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沈志鹏也和记者谈到了两个病例。前两天,一个妈妈在出租房的房顶天台晾衣服,孩子也跟着上去了。就在妈妈晾晒衣服时,孩子踩到了天台地面上的一块玻璃,玻璃破碎了,孩子直接掉到了楼下。
“还有一个孩子让人特别惋惜。”沈志鹏对记者说,“孩子3岁左右,平时早上都是8点钟醒来。那天早上7点,孩子的爸爸还没有下班,妈妈想趁孩子还没醒去外面把早饭买回家。可当她买完早饭回到家时,却发现孩子已经不见了。寻找了半天才发现从楼上摔了下去,最终是在地面的草坪上找到的。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但孩子还是没能被救回来。”
5-10月是高发时间段
4-6岁儿童是高危人群
为何最近儿童高处坠落事件层出不穷?赵国强和沈志鹏向记者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每年5-10月份是高处坠落伤高发时期。这段时间,气候温暖舒适,孩子活动量渐大,家中窗户常打开通风。同时,不少人家中窗户前有利于攀爬的家具,例如沙发、桌椅板凳等。另外,一些住宅建筑楼梯设计缝隙大,孩子容易在玩耍攀爬时从中间的缝隙坠落下去。
他们提到,2-3岁的孩子完全没有辨别危险的能力,不过发生高处坠落的主要集中在4-6岁的学龄前儿童,占比高达80%。这些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意识,喜欢“挑战”。他们在救治过程中也遇到过10岁以上的孩子,他们有不少是“主动”选择。坠落原因往往是基于情绪失控、学习压力大。
●医嘱
把孩子关在家易发生危险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睡着后自己出门一会儿没关系。其实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很大的安全隐患。”沈志鹏说,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家中独处,相对更容易出现危险,家长们千万要防患于未然。赵国强补充,在病区的很多患儿都是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父母整日忙碌,家里没有人能照看孩子,因此发生危险的几率就大很多。
窗前不要放置易攀爬的家具
赵国强谈道,冬天小朋友衣服穿得比较多,好动性没那么强。进入夏天,孩子活动量增大,意外伤害显著增多。不少人家会把沙发、桌椅板凳放在靠近窗户的位置,这样孩子容易攀爬上去导致危险。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在窗户上安装防护栏。
一旦发生坠落务必及时送医
沈志鹏告诉记者,孩子在家时,家长一定要视线不离。一旦发生高处坠落,家长最好在1-2小时内送医抢救。由于高处坠落已经发生了颅脑和腹部脏器的损伤,因此在送医时要避免二次损伤,尤其是颈部不能随意搬动。他建议可以用硬板架固定孩子的头部和胸部。
家长要做好安全教育
家长要增强孩子的儿童安全教育,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安全教育的视频,这样对孩子来说感同身受,有很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的。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危险的,要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安全知识,具备自我保护意识。
●延伸
相较成年人 孩子更易康复
小儿高处坠落最常见的就是颅脑损伤颅骨骨折。沈志鹏解释,2岁内的婴幼儿由于颅骨发育尚未成熟,骨板薄、骨缝较松具有伸缩性,因而外伤不易发生骨折,或者创伤程度较低。而2岁以上的小儿颅骨发育迅速,极易造成颅内线形骨折和凹陷性骨折。可以说,年龄越大的孩子高处坠落的创伤越严重。同时,如果抢救及时,孩子预后比成年人会好很多。
腹腔大出血是高处坠落的另一个主要创伤。“孩子从高空坠落后会出现腹腔出血,主要是由于实质性脏器损伤,常见的会发生脏器破裂出现腹腔内大出血。”赵国强说,“由于婴幼儿骨骼发育不全,在发生高处坠落时骨折导致的脏器破裂程度会比大孩子和成年人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