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岁开始,他开始逛博物馆,妈妈成了他的贴身讲解员。由于博物馆里不光是钱币,所以他接触的考古方面内容也越来越多。各种假期,妈妈带着他有目标地走访遗址和博物馆。到目前为止,姚熙远几乎到访过中国的所有省份,以及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古迹遗址。
起初逛的那几年,所有展品靠爸爸妈妈介绍。之后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了,他就开始自己看。姚熙远这时说到了很多家长的一个顾虑,没有孩子天生爱逛博物馆。他说,确实是的。自己最开始,也不是太自愿,但这个时候正是家长陪伴的最佳时期。“家长更需要对某些小朋友感兴趣的东西提供讲解,而不是走马观花。”
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展品的器物外表上,比如形状如何奇特、锈蚀的颜色、镌刻的花纹等,这也算是一种艺术启蒙。“总的来说年纪小的时候参观,是否能学到知识产生兴趣,全凭家长如何循循善诱。”
姚熙远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说,其实在尚未积累丰富的考古学知识时,自己看各种文物根本摸不清门道,只是看个形状样貌。如果真的产生了兴趣,那就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
有一点,他很有感触:“博物馆中最具学术价值的东西,其实是展品下的那一则则短小介绍,它们都是出自馆内最权威的专家之手。”这些简单易懂的文字,从文物的装饰细节讲起,会提到它背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
他仔细阅读这些介绍的习惯,保持了很多年,可以说他绝大多数考古学的基础知识都来源于此。“为了记住其中的知识理论,我时常会带着笔记本认认真真在博物馆记上一天笔记。”渐渐地,对学术上的知识接触多了以后,他开始关注到更抽象、更深刻的东西,给自己开一个了解过去历史的窗口,从文物里面管窥一下古代的生活,这也正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昨天晚上,姚熙远给记者发来几张照片,全是家中收集的各类石头,被他当成奇珍异宝。“家中有一排储藏柜,上上下下都放满了各类石头。”
芝加哥大学
今年出了这些“怪题”
申请美国大学,不仅考量学生的标准化成绩,ACT、SAT以及国际生需要的托福和雅思成绩,更重视个人特色。姚熙远认为,个人特色的体现主要在于个人的兴趣和活动,以及文书的创作上。他将高中阶段在学校参加的各类活动和比赛填满了申请表的每一处空间。
完成申请表之后,有一个更关键的步骤就是完成学校给出的题目,创作一篇或者多篇小文书。这个步骤是申请者体现自身特质和思维的绝佳机会,而芝大的文书以古怪刁钻闻名。
姚熙远回忆了芝加哥大学今年出的几道题目——
1.如果你正航行在13世纪巨浪滔天的大海中,突然间,你从地球的边缘掉下去了,会发生什么呢?
2.“floccinaucinihilipilification” 这个词指把任何东西都视为毫无价值的行为或习惯。 这个词源自于18世纪的拉丁文词语 “floccus,” “naucum,”“nihilum,”和 “pilus”,它们的意思都是 “毫无价值”。请用任何语言来创造一个你自己的单词。告诉我们这个单词的含义以及其使用的场合。
3.[钥匙丢了?Alohomora(《哈利·波特》里的开锁咒); 室友太吵?Quietus(沉默咒); 想要砸碎窗户? Finestra (碎玻璃咒)。创造一个你自己的魔法。请描述一下你的魔法,如何实施?有没有咒语?需不需要魔法药水或者其他魔法道具?如果需要,是什么呢?这个魔法可以做什么呢]……
写文书时,姚熙远选择了回答第三个主题——创造一个魔法,天马行空,并写了复杂的仪式和咒语。正是这篇文书让他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