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了,衢江区莲花镇中心小学校长徐建新给每位班主任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通过新生家访活动打听收集一件传统农具。
一所乡村中心小学,收集传统农具做什么?外人好奇,老师见怪不怪,校长透露:这里藏着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大计划,藏着全校孩子那个“快乐老家”的故事。
孩子们与手动水车 余慧仙 摄
“花田基地”上, 享受劳动之乐收获之甜
紫色的茄子、顶花带刺的黄瓜、一串串的云豆角、一人多高的玉米……6月9日,记者见到这块位于学校教学楼后面的“花田基地”已是一片丰收景象。基地里,学校的徐老师正利用周末带着一群孩子在花田“玩耍”。
“同学们,看到这两畦地,有什么感想?”徐老师指着一畦长满杂草的菜地和一畦长得正旺的菜地问道。
“这块地里的辣椒长得又多又好,那块没看到几个辣椒。”“一个长了草,另一个没有。”……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它们的区别这么大?”徐老师又问道。
“不知道!”同学们嘻笑着摇头齐声回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道。
……
“我们最喜欢花田拓展课,它是同学们的最爱!”六(3)班潘可欣同学相告,学校3年级以上每个班都有菜地,“所有的菜都是同学们自己种自己管理。”
“每逢收获季节,食堂阿姨会把我们亲手种的菜烧好,给大家加菜,那味道真是很不错哦。”四(3)班颜博文同学说。
2011年,学校利用校园内的一片空地,创建了学生课外实践基地。现在的校园内,有两个菜园子,一个是露天菜园,进行传统劳作种植,一个是大棚种植。“莲花有诸多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我们也让同学们比较一下,不同种植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校长徐建新说。
记者围着基地走了一圈,发现种着茄子、辣椒、毛豆、地瓜、甜瓜等近二十个品种。
“农耕展馆”里,见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老物件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拿来做什么的?”6月8日上午最后一节课,是四(4)班班队活动课,班主任徐深华带着同学们走进学校农耕展览馆,他拿起一件竹制品大声问道。
话音刚落,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男生将手举得高高的,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徐老师跟前,激动地说:“是扫地用的扫把!”
“哈哈哈……”顿时,大家哄堂大笑。那男生用手挠着头,有些不服气地说:“这个我见过,就是马路上清洁工用的大扫把。”
“它长得像猪八戒的钉耙,能扫地吗?”一位女同学反问道。男生走近细看了看,轻声地说了一句:“哦,是我弄错了。”
“没人知道,我就公布答案啦,当地人叫它松针耙,用它将松针、茅草等耙到一起,拿回家生火用。”徐老师乐呵呵地宣布答案。
“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但对传统农具却知之甚少。”对于同学们天马行空的答案,徐老师并不意外,“有一次,还有同学把年糕塑说成月光宝盒。”
三年前,徐建新在家访中发现,不少学生家中祖辈们用的老农具被随意丢弃,出于保护传统农具、拓展教学内容的初心,创建了农耕展览馆,至今已收藏了包括生活用品、农具等在内的100余件老物件。
孩子的“快乐老家” 延伸的教学课堂
在农耕展览馆里,一些较稀有的老物件旁都摆着一张二维码卡片,那是学校新近编好的关于老物件的说明,如果不清楚其名称和用途,只需扫一扫便一目了然。与此同时,由学校老师编写的校本课程《爷爷的农具》,已进入校对阶段,计划新学期正式开课。
“亲近大自然,了解传统农耕文化,让孩子们动起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徐建新表示,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周开展一节花田拓展课、一节课外实践课,每学期至少在校农耕展览馆举办一场班队活动,“环境可以熏陶人,可以塑造人,培养好学向上、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学生,这是我们的初衷。”2015年,该校同学在花田基地上开展的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成果《含笑花落叶之谜》获省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