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乐活城市  正文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聆听他们的声音 春风化雨 馨香满园
2018-09-10 09:21:3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马悦 曾福泉 严粒粒 童健 见习记者 李攀 通讯员 吴雅兰 柯溢能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今年是第34个教师节,主题为“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我们走近4位教师,他们耐得住寂寞,不追求奢华;他们笃定身心,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全身心耕耘育人园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做教师队伍的“特种兵”

  百倍付出创奇迹

  人物名片

  姓名:张彩凤

  学校:湖州市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教龄:19年

  “如果让我再一次选择,我还是愿意加入特殊教育的队伍,成为教师队伍中的‘特种兵’。”

  秋日蓝天,澄澈如洗。9月6日,见到张彩凤的时候,她正要去教室点名。推开门,偌大的教室里不到20名学生。“老师——好——”来自学生奶声奶气的问候,让她心里乐开了花,“这些是今晚要住在学校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弄丢了……”和随班阿姨确认过下午情况后,她才放下心来。

  从教19年来,张彩凤一直在教师队伍里担任“特种兵”——特教老师。虽然这份职业很少让他们有“桃李满天下”的感觉,但却带给了他们更多的自豪感:每次看到孩子们新认识了一个字、多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那种幸福感、成就感就像科学家发现了新物质一样。

  “现在学校里有170多个孩子,大多是患有自闭症的,还有一些有智力、生理上的缺陷。”张彩凤说。曾经有人形容,让自闭症孩子认可一个人,就犹如铁树开花。付出100%的努力,能得到0.01%的进步就是巨大的成功。

  学生小萍患有严重的自闭症、语言障碍、重度智力障碍,张彩凤从拉拉手、摸摸头,抱抱她、亲亲她,听音乐、做游戏中起步,在一次次的靠近与被推开中,小萍终于认识并记住了她。为了教好孩子,张彩凤向专家请教,尝试使用结构化教学、“地板时光”等教学法,最终摸索出一套适合的训练模式。通过整整9年的学习,小萍学会了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表达需求,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张彩凤说,她创造了自己的第一个“0.01%的奇迹”。

  “我相信明天会更好!”张彩凤说的不仅是特殊儿童,也指特殊教育事业。“如果让我再一次选择,我还是愿意加入特殊教育的队伍,成为教师队伍中的‘特种兵’。”

  用文学滋养乡村少年

  稻花香里觅珍奇

  人物名片

  姓名:贾龙弟

  学校:平湖市黄姑实验学校

  教龄:24年

  “1994年8月,我来到了黄姑这个沿海小镇,来了,就未离开——一所学校,一个岗位。24年是一个承诺,更是一路探寻的艰辛与快乐。”

  平湖市黄姑实验学校的校舍很朴素,看上去与其他乡村学校没太大差别。可这里的文学社却不简单,出版了20多本学生文集,有160多人次获奖。

  文学社能办得有声有色,与贾龙弟密不可分。1994年,贾龙弟从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黄姑中学(即现在的黄姑实验学校)。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曾送他一句话——碧波深处有珍奇。作为农家子弟的贾龙弟,想要带着同学们在稻花飘香、虫鸣蛙唱的诗意环境中,探索语文的宝库。

  理想很美好,实施起来挑战却不小。学校一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阅读和写作能力薄弱,而且自信心不足,在课堂发言中常常胆怯。

  贾龙弟没有知难而退。每一节语文课,他都耐心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课后,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把想说的写下来,几句话就行。“慢慢地,学生对写作不再害怕,对自己也有了信心。”贾龙弟说。

  贾龙弟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之余,还坚持学术研究,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并出版了专著。该校沈叶芳老师回忆道,刚走上岗位时,贾龙弟在工作上并没有一鸣惊人,但他的钻研劲头很足。“十多年前,我到嘉兴参加研讨会,就有人向我打听贾老师,那时他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不断有橄榄枝向贾龙弟抛来。江苏一所民办学校开出30万年薪想“挖走”他,杭州、绍兴等地学校也向他发出邀请,许以优厚待遇。

  犹豫过后,就是更加的坚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孩子们在一起时,觉得很有幸福感,很充实。” 贾龙弟说。

  如今的贾龙弟荣誉满满:“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暨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嘉兴市学科带头人”等,但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褒奖。

  从教24年里,贾龙弟一直有种花的习惯。乡间常见的小花,将他的办公室点缀得十分温馨。在这里和学生讨论阅读和写作,一直是他最喜欢的事。“新学期,我们会推出师生阅读计划,围桌共读、共品好文章,想想就让我很期待。”贾龙弟笑道。

  线上线下用心育桃李

  创新授课成网红

  人物名片

  姓名:翁恺

  学校:浙江大学

  教龄:20余年

  “我爱慕课,慕课也爱我。今后我还会一直上下去。”

  爱编程,爱教学,爱慕课。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翁恺在浙大从教20多年,通过慕课平台在全国各地收获100多万名学生。他被誉为“中文慕课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网红”老师。学生们说,他是浙大的翁老师,也是全国的翁老师。

  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翁恺获颁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100万元。永平奖教金专门表彰教学一线优秀老师。从2014年至今,翁恺在慕课平台上开的5门课都受到网友广泛好评,单期注册学生最高达到10万多人,累计注册学生超过180万人次。他的慕课学生五花八门,有小学老师,也有偏远农村的村民。

  这些慕课中的大部分是翁恺在家中录制的,靠着书墙,一个人、一个镜头、一台电脑。60分钟的慕课,翁恺录制要用120分钟,剪辑要再花120分钟,有时候觉得讲得不理想,就重新再录。

  “现在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可能不习惯当面和你对话,但是通过网络,师生之间却能收获丰富的交流。”翁恺说,“慕课可以成为一个更亲密的教学环境。”

  上课也能成为“网红”,这是翁恺不曾想到的。“我爱慕课,慕课也爱我。今后我还会一直上下去。”

  在线下,翁恺每年都要上10来门课,一年有近600个学时的课程量。翁恺对每一堂课都充满激情和自己的思考。课程每年都要“动一动”,不论是内容、幻灯片还是作业。有时候,翁恺会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一战到底”式的益智类节目,放出10道“抢答题”。

  “上课就好比是创作。这么多年来,我也算是创作出了一些作品,这就是我的收获。而且和同学们一起去挑战,也是一件快乐的事。”翁恺说。

  勤杂工成了特级教师

  教育日记诉真情

  人物名片

  姓名:徐建利

  学校:桐乡市实验中学

  教龄:18年

  “因为来之不易,我比任何人都珍惜教师这份工作,要怀着感恩心、爱心和责任心,做一名无愧于人民的好教师。”

  9月7日,手捧着“第十二批省特级教师”这份热腾腾的荣誉,徐建利说:“因为来之不易,我比任何人都珍惜教师这份工作。”

  20多年前,徐建利从学校毕业,抱着从小对教师职业的向往,进入桐乡一所学校任职。哪知初入的职场和她开了一个“玩笑”。打字、油印、收发、修电脑……学校里,徐建利大活小活什么都做,却唯独没有教学。

  初心,拥有容易,难在坚守。白天被繁忙的勤杂工作填满,徐建利就挑灯夜战,自学考试。

  2000年,市教育局向社会招聘农村教师。4年沉淀与积累,徐建利顺利通过考试正式进入教师队伍。她坚持每天写一千五百字的教育日记,坚持每天阅读一万字,坚持每天找几位学生谈心,坚持每天独立备课,坚持每天思考并反思一个教育问题。“只有这样,我才配得上今天特级教师的荣誉。”

  “助人成长、与人为善”,是徐建利一直坚守的人生信条。她眼中,每一个学生都值得被尊重,每一颗纯真的心灵都应被善待。在她长达300多万字的教育日记中,有一段有关后进生的故事。

  5年前,徐建利带的班里有一个“差生”揪着她的心。这个男孩内向、自卑,徐建利就与他用日记进行交流。“一开始他的日记只有两三行,我就每天给他批改,也写上两三行评语。后来他能写四五行了,我也就写四五行评语,甚至写得更多。有时候是鼓励他的话,有时候是和他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渐渐地,徐建利发现男生变了,愿意和同学交流了,上课会主动举手发言,脸上也逐渐露出笑容。现在,这名男生仍和徐建利保持着联系,逢人便说,是徐建利改变了他的命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兼任行政工作后的12年里,徐建利面临的挑战不断。她曾先后接手年级基础最薄弱的班级,同时任教两个班级的语文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徐建利带的班级总能后起而上,在全校的竞赛中每学期皆名列第一,并成为学生做好事最多、学生最团结、师生关系最融洽的优秀班级。

  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徐建利用行动践行为人师表,用温暖点亮孩子的内心。

标签: 徐建利;贾龙弟;学生;张彩凤;实验学校;教师节;学校;日记;教师队伍;名片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