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长假西湖景区“单车围湖”,今年却秩序井然
2016年11月,杭城街头开始出现共享单车。到了2017年清明、五一小长假,近10万辆共享单车让西湖寸步难行。
才短短几个月,共享单车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
不过,同样还是小长假,今年五一期间“单车围湖”的情景并未再现,西湖景区非机动车骑行、停放秩序井然,受到大家的好评。
从最初的盲目扩张、无序发展到现在的理性竞争、日益规范,管理共享单车一周年,杭州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杭州也独创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共享单车”管理之路。
搭建监管平台
在线追踪70多万辆共享单车
杭州是国内最早对“共享单车”准确定性,并提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名称的城市。
2017年9月,杭州就出台了《杭州市关于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走在全国前列。
同年11月,杭州又上线了全国首个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监管平台,首创“黑科技”在线追踪在杭运营的共享单车。
这套平台有日常监控、决策支持、信息查询、移动端监控、信用评价和押金账户信息等六大系统。监管平台的上线,为杭城共享单车统一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
打开这个监管平台,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小圆点,就是每一辆共享单车的实时位置。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杭州目前市场上共有共享单车约77万辆,单车的日订单量在60万单左右。
这些单车分属5家,分别为哈罗、摩拜、骑呗、ofo、名天动力。
目前,这5家单车企业的单车数据都在平台上,全面掌握了车辆编号、运营维护人员名单等信息。
日常监控系统可以看到共享单车在杭城的分布情况、周转率、运维人员、停车区域、重点区域等。
未来,这个平台还将完善信用评价系统,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并可以在系统中查询各家单车企业的行政处罚信息,规范企业的运营行为。建立不诚信用户共享机制,将行政处罚部门所公布的用户不诚信信息共享给各企业。
一区一策
各区因地制宜探索精准治理模式
为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杭州总体上形成了政府管平台,平台管用户;交通牵头,部门协同;属地为主,多方共治的工作模式。
线上实时追踪,线下“一区一策”,各区在日常管理中,因地制宜,创造出很多贴合当地实际的有效监管模式。
比如,江干区试行 “减量分包”管理模式。这种新模式通过让单车企业对12个地铁站承包管理“责任田”,达到倒逼企业落实管理,主动减量的效果。
目前在江干区运营的主要是三家企业,分别是ofo小黄车、摩拜单车和哈罗单车。
这三家单车企业根据抽签决定管理的站点,独立落实各站点周边车辆管理责任,每个站点出入口停放车辆峰值不超过50辆。
据江干区城管局综合督查科副科长袁圆介绍,一旦地铁站口的单车数量超过了指标,就会要求企业“减量”。
目前,江干区城管局已经制定了《江干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质量考核细则》,对单车企业进行考核。
每月对单车企业进行考核成绩排名,成绩最差的企业将一个站点管理权移交给成绩最优的企业。
通过这种管理模式,曾经被共享单车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地铁一号线闸弄口地铁站B出入口,管理效果立竿见影:从原来高峰时间同时停放达300多辆,到现在停放的单车锐减到50多辆。
下城区则实行区域责任制管理模式——坚持“谁投放谁运维”,责任单位在责任区内的非机动车公共泊位投放单车,数量不超过泊位的50%,并定期对车企进行考核,依据考核成绩,动态调整责任区域。
另外,下城区还在延安路管理示范街共布设了38个电子围栏,集中在延安路1.3公里区域,覆盖地铁站及商圈周边。
这38个电子围栏,每个电子围栏内可停放40辆单车,其中50%的车位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一旦围栏内的车位趋于饱和状态,后台将发送数据给各共享单车企业,及时调度、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