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盘活婺城高山经济

2020-09-08 11:50:19 来源:婺城新闻网 作者:记者 张苑 编辑:白璐

  曾几何时,人类文明从高山大河中走来,汩汩清泉是哺育人类生长的甘甜乳汁,苍翠山林蕴藏着人类发展无穷的宝藏。渐渐地,工业文明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乡村涌向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滚滚春雷叩响了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的大门。婺城南呼北应,南山、北山重新裹上绿色的新装,承载着新农业、新农民走向生态农业富民路。

00300847285_d3828ebf.jpg

00300847286_b0c722e7.jpg

00300847289_d4f62345.jpg

00300847290_cf5674e5.jpg

  北山之巅奏响生态农业富民曲

  从北山山脉涓涓而下的第一口山泉,灌溉了北山之巅的山水盘前,更滋养了盘前村百姓恬淡富裕的小康生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下酷暑如期而至,山上清凉民宿如约开门。盘前村的气温常年比山下低6度,盘前的凉爽引来了山下避暑的游客,盘前的蔬菜则成了山下市民舌尖上一年的牵挂。

  盘前人世世代代靠山吃山。他们循序改稻种蔬,引进大棚、喷滴灌等现代农业设备,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共有蔬菜种植面积1500亩。每天40吨蔬菜由村里的6个大卡车统一运往山下批发市场,分销省内外,年产值1200多万元。从“高山困境”中走出“高山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盘前村打赢了一场脱贫致富翻身仗。

  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之巅,空气较山下清冷许多,大山环抱着小村,村里只有一条小巷,小巷两边,粉墙黛瓦一户紧挨着一户,相拥在山坳里。

  时代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山。盘前村改稻种蔬,栽种大量萝卜。得益于自然资源优势,高山萝卜口感甜脆品质佳。这个山巅小村迈开绿色经济发展大步伐。一个18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补贴900元,北山之巅出现大批蔬菜大棚,为盘前蔬菜撑起了“晴雨伞”,加之喷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的跟进配套,为蔬菜品质的稳定提供了保障,品质差异日渐凸显。

  随后,系列匹配性优质新品种的引种,种植结构的调整,让盘前村品类单一的大棚欣欣向荣。番茄软糯鲜甜,可以从7月卖到11月。芹菜、莴笋、茄子、辣椒……大批高山蔬菜赶在山下菜季结束后方才上市,纷纷卖得好价钱。原本单价2元的有架四季豆经品种改良卖到了8元一斤。高山萝卜更是卖到了5元一斤的高价。盘前村105户农户以蔬菜种植为业,占到了全村总户数的95%。

  在此期间,盘前村成立了北山高山蔬菜合作社,在金华东站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了批发点,全村农户抱团将盘前蔬菜统一外销。农户可以将蔬菜卖给合作社,可委托合作社代销,也可自运蔬菜借合作社店面自主销售。每天凌晨3点半,村集体置办的6辆大卡车往返两趟载着新采摘的蔬菜匆匆赶往山下,每日40吨蔬菜经分销供应杭州、温州等省内地级市及上海、江西、福建等邻近省市。成交后,合作社抽取成交额的3%至5%作为服务费。2014年遇上莴笋滞销,合作社以一筐15元补贴给农户。随着体量的增大,批发部从一家增至两家。如此一来,既鼓励了农户扩面种植的积极性,又规避了散户竞价销售的内部竞争,这为盘前高山蔬菜保价保质发展铺就了稳定轨道。

  2012年,盘前村探路农家乐及民宿经济,全村260个床位,日人均食宿消费100元,每逢酷暑便一铺难求,这也同时拉动了高山蔬菜“上门购”。到访游客总爱买上一筐蔬菜下山,分予亲友尝鲜。盘前蔬菜成为北山的“旅游产品”。口口相传,夜访观景台,再到盘前买一筐新鲜菜,成了金华市民的生活新时尚。

  南山腹地腾飞生态农业还乡梦

  时入夏末,平原西瓜采摘已然接近尾声,而在南山腹地莘畈乡井下村,一批高山西瓜却刚刚进入成熟旺季。40多亩高山瓜匍匐着爬满山坡。瓜农们穿梭于瓜田间,判定成熟后放进箩筐,而后挑下山去,搬上大卡车。每天早上近4000斤高山瓜穿过平缓的汤莘公路,来到汤溪镇上的门店。定价2.5元一斤,高出大棚瓜近六成,皮比普通平原瓜厚,却因产自高山水源地、口感清甜爽脆颇得人心,一度热销,下午买全靠预定。

  瓜田的主人陈森林介绍,瓜田里种植的主要是“浙蜜五号”、“浙蜜六号”两个品种,早年与省、市农科院合作进行小规模试验,瓜皮厚,便于高山运输,在高山环境培育下能有较好的成熟度,瓜瓤水分足,口感清甜。第一年结果后,陈森林送给亲朋好友品尝,良好的反馈引来不少上门客,零售订单如雪花般纷纷扬扬飘来。

  第二年,陈森林开始循序渐进,扩面种植,高山瓜也逐步在汤溪镇上的门店周边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少忠实粉丝还加了陈森林的微信。种植规模循序扩大,客源流量逐渐增多,供求两旺,一个从婺南山乡走出来的爆款单品就这样孵化成熟了。

  不似寻常基地大规模单品种植,在陈森林的瓜田里,层层叠叠密布着各色植被。乔木层杨梅、桃树还有梨树,灌木层李树、蓝莓兼有茶树,林下西瓜、黄精抑或其他,品类丰富,单品规模却不大。

  高山蔬果素来种植及运输成本高,销售渠道更是难上加难,亩产收益低,加之长期以来看天吃饭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让农民丰产增收存在较大风险。而陈森林的集约型种作对接散客零售模式恰恰破解了这双重难题,为家乡的“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找到了“高净值”密码。

  2013年,36岁的陈森林返乡创业,着手生态农业经济,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放飞生态经济发展梦。在他看来,现代农业大棚种植并不适合这块土地,只有在绿色生态种植基础上多种经营,才能有效控制风险。因此,他种了十多个品种的蔬菜,综合起来每年亩产收入稳定在一万元。

  那么,陈森林是如何打好“组合牌”的呢?百余亩的基地里,杨梅喜阳,枝叶繁茂,为林下喜阴的黄精创造了生长条件;春茶采收后,林下蓝莓进入开花结果期,互不干扰;春茶采摘过后,便是春、夏、秋的鲜果,直至秋冬采挖黄精,节奏明快、满满当当地填充了一整个丰收年,有效提升了高山生态农业的亩产效益。

  陈森林从打开亲朋好友圈开始,根据试种期的好口碑指导前端种植计划,同样用口碑传播引流意向客源,上门提货;积累到一定规模后,核算运输成本,在临近莘畈乡的汤溪镇上开了门店,锁定社区经济。待社区经济稳定后,陈森林开始扩大服务覆盖面,开启送货上门服务,利用微信等平台玩起了“会员经济”。

编辑: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