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9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胡雅彬)昔日臭气熏天的河道,如今清澈见底;昔日违建频发的田间,如今绿意盎然;昔日脏乱差的街巷,如今井然有序;村里的老房子、茅草屋相继改造成了工坊、书屋,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粉刷一新后的老宅子成了网红民宿,节假日更是一屋难求……
近年来,无论是松阳的城区还是乡村,都有了崭新的面貌,带动了大量游人从城区走到村庄,从景区游向全域旅游延伸。12月17日,国家文旅部颁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松阳榜上有名,成为丽水首个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而这,得益于该县以“三改一拆”为抓手,全力打造具有松阳特色的“休闲养生胜地”“山居民宿胜地”“艺术创作胜地”“运动健身胜地”等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今年以来,松阳县紧紧围绕“控新增、清存量、惠民生”的工作思路,持续精准发力,治旧控新,拆改结合,利民惠民,让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空间,让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全县共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31.04万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达80%以上。
拆出新空间,改出新面貌。松阳县在推进存量违建销号的同时,积极对拆后土地“化零为整”进行综合利用,抓住项弄区块、青田码道区块以及瓦窑头区块城中村改造工程、火车站工程、黄南水库工程、松阳—余姚山海协作创业园建设等民生项目建设契机,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狠抓工程项目范围内的违法建筑拆除工作,以项目促拆改,全面开展存量违建销号。
“村里很多旱厕、猪栏都拆掉了,盖起了一些红色活动基地,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都觉得很满意。”安民乡安岱后村村民王大伯告诉记者。近年来,安岱后村围绕“拆破旧、改陋习、促转型”的目标,对危房、猪栏、破旧公厕、灰铺等进行了拆除,累计拆除面积2750余平方米。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优化了人居环境,还提升了村庄红色教育服务能力,顺利推进了以安岱后为中心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集干部党性锻炼基地、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基地、学生研学基地、群众红色旅游目的地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形成了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红+绿+古”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发展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助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转化夯实基础。
此外,松阳县在深入推进“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对点位整治后腾空的土地进行合理拆后利用,宜绿则绿、宜建则建,时刻把握“变”与“不变”的尺度,注重农村文化融合和传承,通过精致打造提升村庄面貌。
大东坝镇借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针对石仓片区大力开展“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工作,助力美丽乡村“蝶变”。该镇六村的文化礼堂被评为省五星级文化礼堂,浓浓的党建元素为石仓文化的多姿多彩注入新的活力,而坐落在六村的文化广场,既方便游客停车,又为村中妇女提供了跳广场舞的场所,更为春茶上市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契约博物馆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山边马灯长廊等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给村民与游客带来更丰富的精神生活。随着村民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的意识不断提高,石仓日益散发出一种“小而精、小而美”的品质。
松阳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土地就成为了松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障碍。自“三改一拆”行动开展以来,松阳县积极探索“控增量、销存量、严监管、抓长效”的节约用地新思路,努力促进闲置土地高效利用,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屏街道充分挖掘拆后土地资源,启动松州文里、善应堂等品质项目建设。青田码道码头文化、汤兰公所儒商文化、天后宫妈祖文化等百花齐放,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前期的努力,如今松阳老城形成了“白+黑”“没有围墙的剧场”和“永不落幕的文化节”的展演机制。传统工匠大赛、民俗文化节、天后宫妈祖节等民俗活动定期举办,助力业态发展,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演变。
一点一滴的变化,汇聚成了一座城市的大变化。“三改一拆”工作的整体推进,提升了松阳县整体旅游的潜力。截至目前,松阳已拥有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2个。近十年,旅游收入年均增幅46%以上,地接人次增长193倍,人均消费实现翻番;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7.76%增至2019年9.59%,在26个加快发展县综合考核中排名由末位跃为第一;连续5年全域旅游考核获丽水市一等奖。
浙江在线12月29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胡雅彬)昔日臭气熏天的河道,如今清澈见底;昔日违建频发的田间,如今绿意盎然;昔日脏乱差的街巷,如今井然有序;村里的老房子、茅草屋相继改造成了工坊、书屋,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粉刷一新后的老宅子成了网红民宿,节假日更是一屋难求……
近年来,无论是松阳的城区还是乡村,都有了崭新的面貌,带动了大量游人从城区走到村庄,从景区游向全域旅游延伸。12月17日,国家文旅部颁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松阳榜上有名,成为丽水首个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而这,得益于该县以“三改一拆”为抓手,全力打造具有松阳特色的“休闲养生胜地”“山居民宿胜地”“艺术创作胜地”“运动健身胜地”等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今年以来,松阳县紧紧围绕“控新增、清存量、惠民生”的工作思路,持续精准发力,治旧控新,拆改结合,利民惠民,让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空间,让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全县共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31.04万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达80%以上。
拆出新空间,改出新面貌。松阳县在推进存量违建销号的同时,积极对拆后土地“化零为整”进行综合利用,抓住项弄区块、青田码道区块以及瓦窑头区块城中村改造工程、火车站工程、黄南水库工程、松阳—余姚山海协作创业园建设等民生项目建设契机,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狠抓工程项目范围内的违法建筑拆除工作,以项目促拆改,全面开展存量违建销号。
“村里很多旱厕、猪栏都拆掉了,盖起了一些红色活动基地,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都觉得很满意。”安民乡安岱后村村民王大伯告诉记者。近年来,安岱后村围绕“拆破旧、改陋习、促转型”的目标,对危房、猪栏、破旧公厕、灰铺等进行了拆除,累计拆除面积2750余平方米。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优化了人居环境,还提升了村庄红色教育服务能力,顺利推进了以安岱后为中心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集干部党性锻炼基地、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基地、学生研学基地、群众红色旅游目的地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形成了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红+绿+古”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发展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助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转化夯实基础。
此外,松阳县在深入推进“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对点位整治后腾空的土地进行合理拆后利用,宜绿则绿、宜建则建,时刻把握“变”与“不变”的尺度,注重农村文化融合和传承,通过精致打造提升村庄面貌。
大东坝镇借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针对石仓片区大力开展“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工作,助力美丽乡村“蝶变”。该镇六村的文化礼堂被评为省五星级文化礼堂,浓浓的党建元素为石仓文化的多姿多彩注入新的活力,而坐落在六村的文化广场,既方便游客停车,又为村中妇女提供了跳广场舞的场所,更为春茶上市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契约博物馆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山边马灯长廊等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给村民与游客带来更丰富的精神生活。随着村民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的意识不断提高,石仓日益散发出一种“小而精、小而美”的品质。
松阳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土地就成为了松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障碍。自“三改一拆”行动开展以来,松阳县积极探索“控增量、销存量、严监管、抓长效”的节约用地新思路,努力促进闲置土地高效利用,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屏街道充分挖掘拆后土地资源,启动松州文里、善应堂等品质项目建设。青田码道码头文化、汤兰公所儒商文化、天后宫妈祖文化等百花齐放,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前期的努力,如今松阳老城形成了“白+黑”“没有围墙的剧场”和“永不落幕的文化节”的展演机制。传统工匠大赛、民俗文化节、天后宫妈祖节等民俗活动定期举办,助力业态发展,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演变。
一点一滴的变化,汇聚成了一座城市的大变化。“三改一拆”工作的整体推进,提升了松阳县整体旅游的潜力。截至目前,松阳已拥有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2个。近十年,旅游收入年均增幅46%以上,地接人次增长193倍,人均消费实现翻番;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7.76%增至2019年9.59%,在26个加快发展县综合考核中排名由末位跃为第一;连续5年全域旅游考核获丽水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