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清江(左)进村上门为百姓看病。
进入梅雨季,天气变得潮闷。午后,天台县雷峰乡卫生院里,就诊的村民已经散去,院子里又恢复了宁静。
走进诊室,只见洪清江还在整理上午采集的血液样本。“这几天,附近几个村的百姓集中体检,上午采血工作结束了,我正好利用中午时间,做个简单整理。”他对记者说。
对洪清江来说,这般忙碌已司空见惯。自1981年退役至今,37年来,他始终扎根乡卫生院,在大山里踏出了数万公里的“医疗征程”。全乡有多少个慢性病患者,有几个瘫痪在床,哪些家庭困难,谁到了续药的节点,他都了如指掌,是全乡人的医疗“活档案”。2019年,他连续获评一季度台州好人、2月份浙江好人、3月份中国好人。
“我曾当过10年卫生兵,对我而言,守护百姓的生命健康,是一辈子的使命。”他说。
洪清江进村上门为百姓看病。
每天6时开始问诊
“山区老百姓做事情习惯早起。老院长一直保持着军人早起的好习惯。只要有患者,他清晨6时左右就会开始问诊,等早上8时我们来上班,很多病人都已看完病拿着药回家了。”雷峰乡卫生院院长叶挺强感慨地说,乡里很多慢性病患者,都记得老院长洪清江坐诊的日子,“他们知道,即便再早去,老院长也一定在等他们了。”
1954年出生,1972年入伍参军,10年卫生兵生涯,今年66岁的洪清江始终保持着参军时的作息。“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早起多坐会儿门诊算不了什么。”洪清江说,他记得刚到乡卫生院时,这里“家徒四壁”的样子:租的民房,缺门少窗,只有一条破板凳。
条件虽艰苦,担子却不轻。当时,雷峰乡约有1.6万人,崔家片、祥和片、祥塘片三个片区呈“Y”字形,布局散、间隔远,从卫生院到最里面的潘岙杨村,约有10公里路。
起初,洪清江推着自行车,一人一车一诊箱,穿梭在羊肠小道,下村出诊。到后来,自行车换成了电瓶车。没几年工夫,他骑坏了5辆电瓶车。
乡里很多村民经济条件不好,“欠账”成了家常便饭。20年前,一个村民突发脑梗,药品、氧气费、补液费,前后半个多月的康复费,加起来上千元,彼时是一笔“巨款”。患者实在掏不出这笔钱,还欠下320元医疗费,洪清江自己垫付了。
医改前,卫生院自负盈亏,眼看着连工资都发不出了。每年大年三十,洪清江只能拿着厚厚的账单进村讨账,常常又空手而归。
但他也不埋怨。“家庭困难的、没钱结账的,干脆就免掉了……下一年从头再来嘛。”他说。
洪清江为百姓看病。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洪清江兢兢业业。他始终牢记1974年在部队入党时的一句话:“党员就要带头干。”
每年冬天入睡前,洪清江都会在宿舍床头挂一件军大衣,以便有急诊时可迅速起身。
西山头村是天台县雷峰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村内的一个五保户老人,一直让洪清江牵挂。数年前的一个寒冬,老人慢性病发作,呼吸困难。凌晨1时,洪清江接到急诊电话,二话不说背起急救箱就往山里赶。进山的弯路多、岔路多,大雪天的夜里路况也不好,他折腾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
经过初步救治,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当时,老人大小便已经失禁,洪清江毫不犹豫戴上手套,帮他将排泄物清理干净,随后和几名村干部一起将老人用担架抬下山,送往县医院进一步救治。
“从青年到退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洪院长不知道把多少老年病人当作父母一样照顾。”
“上世纪90年代,崔一村有位80多岁的老人不行了,家人等照顾老人多年的洪院长来查看,宣布老人走后,才开始操办后事,这就是信任……”
无数胜似亲人的信任,是对洪清江37年来付出的最好印证。
2014年,洪清江到了退休年龄。面对乡里年轻医护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在新院长叶挺强的挽留下,他选择了留下。
现在,除了值班坐诊之外,洪清江还有了新的“身份”:雷峰乡卫生院打造的“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的首位全科医生。
今年5月24日起,下桃村的许阿婆就开始享受洪清江为其定制的医疗服务包,包括每月出诊4次;定期上门指导用药、量血压、鼻导管护理、更换导尿管、购药品,以及翻身拍背;不定期提供双下沉专家上门服务,提供远程会诊服务,或联系上级医院转诊住院等。
无怨无悔扎根大山
37年来,洪清江曾有多次调走的机会。
“山里条件不好,调到县卫生院吧。”县卫生院抛来橄榄枝,他拒绝了;
“有个岗位空缺,你可以补上。”县卫生局征求他意见,洪清江摇摇头:“还是让年轻的同志去吧,我留下。”
“我是土生土长的雷峰乡人,这里是我的家,乡里乡亲也需要我在这里。”洪清江深知,正因为山区乡的艰苦,更需要有人坚守。
一年,山路上发生一场大型车祸,5人负伤,卫生院5个医护人员全部上阵,还是没能挽回其中一个重伤患者的生命。这对洪清江触动很大,要是乡卫生院设备再先进些,人手再充足些,或许能为乡亲做的就更多些。
正因如此,身为院长的洪清江,总是以院为家。多年来,他和妻子几乎都住在卫生院,夫妻俩成了义务值班员,两个孩子也在卫生院长大。
2014年,从院长位置退休后,洪清江又全身心地投入“全科医生”的角色中去,扎在卫生院的时间一点儿也没变少。值班或坐诊,院里总能见到这位老院长的身影。
“年轻人家里事多,周末值班就多安排给我。”洪清江总是主动把周末值班的任务揽下来,“乡里条件艰苦,这么多年,一直难以引进年轻医生。现在好不容易稳定一些,我更要多承担一些,让年轻人工作得更顺心些。”
从雷峰乡卫生院出去的医生,也深受老院长的影响,纷纷以他的口头语“党员就要带头干”为行为标准,至今已有六七位成长为其他乡镇(街道)卫生院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