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家里做洗帚。
“我们村有个老人很热心,六年来亲手做了1万把洗帚,免费送给我们。这样的好人,媒体一定要多报道报道。”昨天,家住鄞州区塘溪镇东山老村村民任瑞娣辗转找到记者,希望能给他们村里的好心人亮个相。
老人叫钱定生,今年76岁,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六年来,他一直默默无闻坐着一件平凡的事,自制了万余把洗帚。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送不卖。在东山老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着老人做的洗帚,他的暖心故事在村里早就传为佳话。
每天上山砍毛竹背下山
做各种竹制品送邻里乡亲
钱定生住在塘溪镇东山老村,四面环山,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毛竹。老人有一双巧手,不仅会制作洗帚,还会编织竹篮、竹箩、竹筐、竹簸箕等其他竹制品。
东山老村里居住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住房比较简陋,很多人家里还在用土灶生火烧饭,洗帚就成了老人们清理锅灶、打扫卫生的必需品。早几年,老人身体好的时候,他会编一些竹篮、竹箩等送给邻里乡亲。慢慢年纪大了,编织稍大一些的竹制品有些力不从心,他就专门做起了洗帚。
每天天刚亮,老钱就上山砍毛竹了。每一根毛竹,他都要仔细挑选再扛回家。稍微粗一点的毛竹至少有百来斤重,压在他瘦弱的肩膀上,连走路都会晃晃悠悠。踏着崎岖不平的小路,他走一段、歇一歇,慢慢扛到家。
毛竹要加工成一条条几毫米粗细的竹丝,功夫全在刀下。他经常带着老花镜,手拿篾刀,破竹、刮青、剖蔑,整个过程一丝不苟。毛竹破成一缕缕篾丝挂在墙壁上时,就好比女孩子飘逸的长发。他再把篾丝加工成一把把洗帚,用塑料白藤把裁好的长短一样的篾丝紧紧地箍在一起。这道工序需要一定的力道,再加上巧劲才能完成。
六年来制作了1万多把
“我的洗帚,只送不卖”
老人年逾古稀,平日里沉默寡言,最大的爱好就是窝在家里做洗帚。“年纪大了,没地方去,不如做做洗帚。”
冬去春来,做好的洗帚堆得像小山一般高。他就把洗帚打包,背着来到塘溪镇、咸祥镇,甚至宁波市区,免费送给素不相识的人。有人看到这竹制的洗帚爱不释手,想要花钱买一些回去。老人总是微笑着摆摆手:“我的洗帚,只送不卖。”
东山老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钱师傅做的洗帚,这种洗帚不仅外观漂亮而且经久耐用。每次听到村民的夸赞,老人像个孩子一样乐开了花,分外满足。“喜欢的话,多拿几把去。”
这六年来,他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共制作了1万多把洗帚,这还不包括以前做的各类竹制品。其实,老人每月的养老金仅1000元左右,制作洗帚所需要的刀具、塑料白藤等耗材,都是他从养老金里省吃俭用挤出来的。
老人做好的洗帚。
免费搭石凳、捐钱请剧团
老人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老好人
除了制作洗帚,老人还非常热心公益,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老好人。东山老村自古以来对外联络就只有一条古道,后来古道被修建成了公路,又通了公交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里的公交车站环境简陋,加上班次间隔较久,经常有老人坐在地上等车。老钱看到这一幕,就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大小不等的石头一块块搬过来,拼在一起。有时石头太大,搬不动,他就用箩筐拽。石凳终于搭成了,看着大家可以坐着等公交车,他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
前阵子,东三老村集资邀请剧团演出,来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老钱主动捐出2000元,想尽一份心意,这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养老金。
“我年纪大了,用钱的地方少,请个剧团来演出,大家可以一起热闹热闹。”采访中,和记者说起这些事,老人丝毫不在意。“我做的都是小事,只要大家不嫌弃我做的,我就愿意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