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清晨五点半,因为下雨的关系,天微微亮。
窗帘阻隔了室外的光线,黑暗中,房间里已经开始有悉悉簌簌的声响。
卧室很宽敞,放着将近10张上下铺,靠墙的地方还摆着单人小床。
已经有人坐在了床上。听到动静,每张小床上的孩子也都陆续醒了过来。“今天有嘉年华。”有人在小声嘟囔。
哦,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这天为孩子准备了嘉年华活动,意味着孩子们不用去学习,不用去康复,吃喝玩乐才是主题。
看着比平常提早半小时醒来的孩子,苏小龙从门边的椅子上站起来,熬了一夜,也没有特别疲惫。
“既然都已经醒了,那就起床吧。今天过节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新衣服,给每个孩子递过去。孩子们过节,他心里也高兴。一天的琐事,从照顾这些孩子穿衣、刷牙、洗脸开始。
苏小龙是儿福院第一批男保育员,将近8年的时间,让他已经把这些特殊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他,也成为了院里最受欢迎的“叔叔”。
一开始,苏小龙是抗拒的
“来,听话,我们穿新衣服啦。”苏小龙耐心地哄着孩子,没有停下手里的动作,把红色短袖套在孩子身上,还正了正领结的位置。
14岁的蓝蓝是个脑瘫儿,安静听话,就是有点懒。每天起床,他都是最后,明明自己会穿衣服,非要等着叔叔来帮忙。
“真漂亮。”苏小龙会夸人,孩子能听懂,就会开心地笑。
穿好衣服,苏小龙还要帮忙穿脚托。蓝蓝双脚内翻,脚弓过大,需要脚托矫正之后才能勉强走路。每天穿脚托就要三四分钟。
“我也是来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脚托,之前都没见过。”苏小龙说。
谁能料想,村里的会计,会有一天做保育员。
苏小龙,54岁,安徽黄山人。高中毕业的他,在村里算是高学历,除了做会计,他还兼顾很多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村委会里。
尽管这样,收入还是不高。“我们那里都是山路,进出村要骑摩托车,烧油很厉害的,这方面的花费就很高,还有日常开销呢。”苏小龙说,一年八九千元的收入,实在捉襟见肘。
2011年年底,在杭州上班的同村人问他,儿福院需要照顾大男孩的保育员,想不想去试试。
一开始,苏小龙是抗拒的。“在我们农村,孩子都是女人带的,我自己的两个孩子我都没有带过,能行吗?”
带着怀疑,又想出去看看,苏小龙说,要么先去实地看看。
那年12月11日,苏小龙就穿着一身棉服,丢下家里一头300多斤的猪和十几只鸡,两手空空地来了。他想着,就来看看,做不了就回村继续做会计。
把所有孩子的脾气习惯摸清楚,他花了3个月
这一来,就是将近8年时间。
家里的猪和鸡,他都托人给卖了。是什么吸引了苏小龙?
第一次和这些特殊孩子见面,苏小龙是没底的。他没有听说过“唐宝宝”,也没和智力有残缺的孩子接触过。
但是当孩子们很热情地围着他时,他所有的顾虑都抛开了。有孩子想跟他握手,也有孩子想跟他击掌。虽然孩子们口齿不清,却让苏小龙觉得,蛮有意思的。当然,那个时候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做保育员,并不简单。尤其对苏小龙来说,完全陌生。
“家里的孩子都用尿布的,哪里见过尿不湿呀。”难倒苏小龙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换尿不湿。
因为很多孩子没有大小便的概念,都是穿尿不湿,换起来还特别频繁。开始时候,他还闹出过笑话。“粘的地方不是有点扎人嘛,我就直接撕掉了,后来发现根本就穿不上了。”
15天的培训,让他学到了很多。
就比如洗澡。在儿福院里,洗澡讲究“五段式”:头,脸,肩膀以下屁股以上,屁股到膝盖,膝盖以下。“虽然没照顾过孩子,但是洗澡我还是知道的,想怎么洗就怎么洗。这里就要按照顺序来,不能混了。”一开始,帮一个小孩子洗澡要折腾很久,现在最快的,只需要3分钟,把孩子洗得干干净净。
还有刷牙。“哪里帮人刷过牙呀。我要哄着孩子张嘴,还要防止有人使劲,牙刷会戳伤孩子。”所以刷牙成为了一天中比较难完成的任务,随时盯着,一个个检查。不会刷牙的孩子,苏小龙还要撬开孩子的嘴巴帮忙刷牙。
把所有孩子的脾气、习惯摸清楚,苏小龙花了3个月的时间。
多包容一点,多照顾一点
儿福院的生活,规律而琐碎。
孩子们每天清晨6点起床,7点半吃饭,8点吃药,8点半老师接去上学。上学之前,保育员是一刻不休的。
他们做一休一,做一天就是要从早上八点半到第二天的早上八点半,24小时。
17个孩子,虽然有些大孩子不怎么需要照顾,生活能够自理,但是有些能力差的孩子,还是要手把手地教。
两名保育员管一个班,并不轻松,总要处理突发事件。
吃饭这一行为,几乎所有孩子都能自己完成。但是保育员并不能松懈,因为不少孩子对“饱”没有概念,不知道节制。
这天的早饭,是面包、鸡蛋、半碗粥,还有一罐鲜牛奶。
早饭吃完,7岁的晨晨就开始发脾气了,一脸不高兴,还要在地上打滚。
“都是新衣服呀,怎么能在地上呢?”苏小龙把晨晨拉起来,低声哄着:“怎么了呢?”
晨晨也不说话,就伸手往餐台里够。苏小龙知道,晨晨还想吃面包。“已经吃得挺多了,再吃会不舒服的。”晨晨不依不饶。
无奈,苏小龙只能拆开面包,掰了一小块给他。晨晨三两口就吃完了,又喝了一罐牛奶。苏小龙帮他擦着衣服上的奶渍,“埋怨”到:“属他最犟,真是没办法。”
其他孩子被另一名保育员送回了起居室,晨晨落队了,苏小龙只能跟着。“慢点跑慢点跑,回去还要换裤子。”
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生活的琐事,有时碰到不听话的孩子,还会觉得委屈。“孩子不懂,说不定就打你一下,吐口水什么之类的,也会没办法。”对于干惯农活的苏小龙来说,儿福院的体力活根本不算什么。他也不会计较这些孩子的“小过失”。“本来就失去了父母的爱,这些孩子已经很可怜了,我们还是要包容一点,多照顾一点。”
习惯了孩子们叽叽喳喳,舍不得孩子离开
迎来送往,对苏小龙来说已经习惯。
他说,他估计带了有100多名孩子,其中十多名还被领养到国外。
“一开始看到孩子走,很不舍得,毕竟把他们当作自己孩子。”这么长时间以来,苏小龙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无论这些孩子听不听得懂,各种道理、对与错都会跟孩子说。“以后出去了,什么都不懂,别人要说的。儿福院的孩子,不能一味地迁就,我就觉得,应该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
孩子们虽然在智力方面发展迟缓,但是对于情感,还是很渴求的。
20岁的祥祥,已经在一福院生活了好几年。只要有机会回到儿福院,他都会找苏小龙,还会亲切地喊“叔叔”。
虽说是孩子们的节日,嘉年华里的各种活动,孩子们都兴奋参加,看到好吃的,也感觉两眼放光。
苏小龙并没有陪同。在起居室里整理好东西,把桶装水换上,就又忙其他事情了。
这份工作,他也很意外自己能坚持这么久。“每天都在做着琐碎的事,也没工夫想其他的,就想把孩子们照顾好,一旦谁生病了,就会很紧张。这里的孩子不比普通孩子,没有学业的压力,只要健康安全就好。”
也许,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儿福院吧,女儿至今对他都有些意见。
“女儿生孩子的时候,就她坐月子的时候陪了她一个月,其他时间我都没有管过。现在孩子都上幼儿园了,我女儿还记着呢。”苏小龙说,一年只回去几天,他确实有点愧疚。今年儿子家的宝贝也出生了,他抽了两天时间回家看了看,心满意足。
现在已经54岁的苏小龙,还能照顾这里的孩子多少年?苏小龙没去想。“天天这么多孩子叽叽喳喳地吵,如果将来不做了,肯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呀。”
5月31日,清晨五点半,因为下雨的关系,天微微亮。
窗帘阻隔了室外的光线,黑暗中,房间里已经开始有悉悉簌簌的声响。
卧室很宽敞,放着将近10张上下铺,靠墙的地方还摆着单人小床。
已经有人坐在了床上。听到动静,每张小床上的孩子也都陆续醒了过来。“今天有嘉年华。”有人在小声嘟囔。
哦,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这天为孩子准备了嘉年华活动,意味着孩子们不用去学习,不用去康复,吃喝玩乐才是主题。
看着比平常提早半小时醒来的孩子,苏小龙从门边的椅子上站起来,熬了一夜,也没有特别疲惫。
“既然都已经醒了,那就起床吧。今天过节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新衣服,给每个孩子递过去。孩子们过节,他心里也高兴。一天的琐事,从照顾这些孩子穿衣、刷牙、洗脸开始。
苏小龙是儿福院第一批男保育员,将近8年的时间,让他已经把这些特殊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他,也成为了院里最受欢迎的“叔叔”。
一开始,苏小龙是抗拒的
“来,听话,我们穿新衣服啦。”苏小龙耐心地哄着孩子,没有停下手里的动作,把红色短袖套在孩子身上,还正了正领结的位置。
14岁的蓝蓝是个脑瘫儿,安静听话,就是有点懒。每天起床,他都是最后,明明自己会穿衣服,非要等着叔叔来帮忙。
“真漂亮。”苏小龙会夸人,孩子能听懂,就会开心地笑。
穿好衣服,苏小龙还要帮忙穿脚托。蓝蓝双脚内翻,脚弓过大,需要脚托矫正之后才能勉强走路。每天穿脚托就要三四分钟。
“我也是来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脚托,之前都没见过。”苏小龙说。
谁能料想,村里的会计,会有一天做保育员。
苏小龙,54岁,安徽黄山人。高中毕业的他,在村里算是高学历,除了做会计,他还兼顾很多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村委会里。
尽管这样,收入还是不高。“我们那里都是山路,进出村要骑摩托车,烧油很厉害的,这方面的花费就很高,还有日常开销呢。”苏小龙说,一年八九千元的收入,实在捉襟见肘。
2011年年底,在杭州上班的同村人问他,儿福院需要照顾大男孩的保育员,想不想去试试。
一开始,苏小龙是抗拒的。“在我们农村,孩子都是女人带的,我自己的两个孩子我都没有带过,能行吗?”
带着怀疑,又想出去看看,苏小龙说,要么先去实地看看。
那年12月11日,苏小龙就穿着一身棉服,丢下家里一头300多斤的猪和十几只鸡,两手空空地来了。他想着,就来看看,做不了就回村继续做会计。
把所有孩子的脾气习惯摸清楚,他花了3个月
这一来,就是将近8年时间。
家里的猪和鸡,他都托人给卖了。是什么吸引了苏小龙?
第一次和这些特殊孩子见面,苏小龙是没底的。他没有听说过“唐宝宝”,也没和智力有残缺的孩子接触过。
但是当孩子们很热情地围着他时,他所有的顾虑都抛开了。有孩子想跟他握手,也有孩子想跟他击掌。虽然孩子们口齿不清,却让苏小龙觉得,蛮有意思的。当然,那个时候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做保育员,并不简单。尤其对苏小龙来说,完全陌生。
“家里的孩子都用尿布的,哪里见过尿不湿呀。”难倒苏小龙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换尿不湿。
因为很多孩子没有大小便的概念,都是穿尿不湿,换起来还特别频繁。开始时候,他还闹出过笑话。“粘的地方不是有点扎人嘛,我就直接撕掉了,后来发现根本就穿不上了。”
15天的培训,让他学到了很多。
就比如洗澡。在儿福院里,洗澡讲究“五段式”:头,脸,肩膀以下屁股以上,屁股到膝盖,膝盖以下。“虽然没照顾过孩子,但是洗澡我还是知道的,想怎么洗就怎么洗。这里就要按照顺序来,不能混了。”一开始,帮一个小孩子洗澡要折腾很久,现在最快的,只需要3分钟,把孩子洗得干干净净。
还有刷牙。“哪里帮人刷过牙呀。我要哄着孩子张嘴,还要防止有人使劲,牙刷会戳伤孩子。”所以刷牙成为了一天中比较难完成的任务,随时盯着,一个个检查。不会刷牙的孩子,苏小龙还要撬开孩子的嘴巴帮忙刷牙。
把所有孩子的脾气、习惯摸清楚,苏小龙花了3个月的时间。
多包容一点,多照顾一点
儿福院的生活,规律而琐碎。
孩子们每天清晨6点起床,7点半吃饭,8点吃药,8点半老师接去上学。上学之前,保育员是一刻不休的。
他们做一休一,做一天就是要从早上八点半到第二天的早上八点半,24小时。
17个孩子,虽然有些大孩子不怎么需要照顾,生活能够自理,但是有些能力差的孩子,还是要手把手地教。
两名保育员管一个班,并不轻松,总要处理突发事件。
吃饭这一行为,几乎所有孩子都能自己完成。但是保育员并不能松懈,因为不少孩子对“饱”没有概念,不知道节制。
这天的早饭,是面包、鸡蛋、半碗粥,还有一罐鲜牛奶。
早饭吃完,7岁的晨晨就开始发脾气了,一脸不高兴,还要在地上打滚。
“都是新衣服呀,怎么能在地上呢?”苏小龙把晨晨拉起来,低声哄着:“怎么了呢?”
晨晨也不说话,就伸手往餐台里够。苏小龙知道,晨晨还想吃面包。“已经吃得挺多了,再吃会不舒服的。”晨晨不依不饶。
无奈,苏小龙只能拆开面包,掰了一小块给他。晨晨三两口就吃完了,又喝了一罐牛奶。苏小龙帮他擦着衣服上的奶渍,“埋怨”到:“属他最犟,真是没办法。”
其他孩子被另一名保育员送回了起居室,晨晨落队了,苏小龙只能跟着。“慢点跑慢点跑,回去还要换裤子。”
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生活的琐事,有时碰到不听话的孩子,还会觉得委屈。“孩子不懂,说不定就打你一下,吐口水什么之类的,也会没办法。”对于干惯农活的苏小龙来说,儿福院的体力活根本不算什么。他也不会计较这些孩子的“小过失”。“本来就失去了父母的爱,这些孩子已经很可怜了,我们还是要包容一点,多照顾一点。”
习惯了孩子们叽叽喳喳,舍不得孩子离开
迎来送往,对苏小龙来说已经习惯。
他说,他估计带了有100多名孩子,其中十多名还被领养到国外。
“一开始看到孩子走,很不舍得,毕竟把他们当作自己孩子。”这么长时间以来,苏小龙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无论这些孩子听不听得懂,各种道理、对与错都会跟孩子说。“以后出去了,什么都不懂,别人要说的。儿福院的孩子,不能一味地迁就,我就觉得,应该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
孩子们虽然在智力方面发展迟缓,但是对于情感,还是很渴求的。
20岁的祥祥,已经在一福院生活了好几年。只要有机会回到儿福院,他都会找苏小龙,还会亲切地喊“叔叔”。
虽说是孩子们的节日,嘉年华里的各种活动,孩子们都兴奋参加,看到好吃的,也感觉两眼放光。
苏小龙并没有陪同。在起居室里整理好东西,把桶装水换上,就又忙其他事情了。
这份工作,他也很意外自己能坚持这么久。“每天都在做着琐碎的事,也没工夫想其他的,就想把孩子们照顾好,一旦谁生病了,就会很紧张。这里的孩子不比普通孩子,没有学业的压力,只要健康安全就好。”
也许,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儿福院吧,女儿至今对他都有些意见。
“女儿生孩子的时候,就她坐月子的时候陪了她一个月,其他时间我都没有管过。现在孩子都上幼儿园了,我女儿还记着呢。”苏小龙说,一年只回去几天,他确实有点愧疚。今年儿子家的宝贝也出生了,他抽了两天时间回家看了看,心满意足。
现在已经54岁的苏小龙,还能照顾这里的孩子多少年?苏小龙没去想。“天天这么多孩子叽叽喳喳地吵,如果将来不做了,肯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