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为调查沿海海产,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几名专家花了90天时间,前往本省及苏闽粤沿海区域采集海产动物标本,同时开展渔业调查。由钟国仪执笔的调查成果《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沿海采集海产动物纪略》,发表于该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第3卷第16号上,并配有在岱山东沙铁畈沙的珍贵合影。
上世纪上半叶,我国国内局势动荡,而西方的工业革命正迅速推进,在渔业上,机械化捕捞已逐渐普及,并随之传入日本等国,日本渔民借此对我国沿海渔区酷渔滥捕,不仅严重侵犯我国领海主权,更对沿海渔村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上世纪三十年代来自国内的一些渔业专家在对岱山东沙的调查中发现,原本兴旺发达的东沙大黄鱼产业,在日本侵渔等影响下,大量渔行、渔厂倒闭,百业萧条,经济濒于崩溃局面。
20世纪初,为改革国内渔业,以江浙渔业公司成立为标志,我国开始在舟山实施机械化捕捞、加工的现代渔业之路探索,岱山的大黄鱼捕捞、加工,更是探索中的重点。此时,大量专家走向渔区,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为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积累翔实的一线资料。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专家来到了岱山,当然,他们的首要目的是采集动物标本,丰富博物馆藏品。 这支专家采集队一行共四人,主任董聿茂,成员钟国仪、董振舜,勤务工王开泰。
董聿茂出生于1897年,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动物系专事甲壳类动物研究,获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如今,他被誉为我国甲壳动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并是著名博物馆学家、动物学家、教育家。
西湖博物馆创建于1929年,是今天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如今已衍生成三座国家一级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董聿茂先生对浙江博物馆事业贡献尤其重大。
博物馆初创之际,标本缺乏,当时所藏,陆上动物较多,海产动物的种类与数量极少。“欲作学术上之研究材料,诚感困难。而欲作教育上之参考,尤未能充分”。该馆也早想从本省采集各类动物标本,“惟本省内部各地,或艰交通,或苦匪患,故迟迟未能成行”。
董聿茂从日本回国,进入西湖博物馆后,便计划作一次沿海采集,充分掌握我国各地海产的情况。“又以动物地理分布上之种种关系,除本省采集外,更不得不连及于与本省有关之外省沿海区域,以期作比较之研究。故先以长江口以南沿海区域作此次旅行之标准路线。得馆长之允准后而沿海采集之举遂成”。
采集队于1931年5月25日出发,8月22日回杭,途行90天,在本省他们走了定海、岱山、嵊山(当时隶属江苏)、沈家门、石浦等19个地方,在福建抵达厦门、福州等8地,在广东考察了汕头。
沿途他们得到了各地的热心帮助,“此次旅行,虽因种种与阻碍,未能依照预定之地点尽量采集,但经过各地幸承机关学校之相且,利便不少。而浙江省立水产科职业学校校长金炤华先生,集美水产学校教员龚贤先生,玉环县县长张玉麟先生,福建博物研究会曾林诸先生,以及福州永嘉石浦各地之士绅友朋友等均能热心相助,如设法船只,帮同采集,海道保护,标本赠与,膳食招待,尤深感谢焉”。
但由于沿途匪患,他们原计划前往岱山大鱼山岛等地的考察只能被迫取消。
但采集成果显然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吾浙沿海生物调查,未有系统之报告,故此次采集殊鲜参考。惟幸主任董聿茂先生之详细指导,及共同努力采集以及各种标本之处理保存方法,始能尽量采取。而前兹之未经采得之本省海产动物及本省海产之代表动物,亦竟采得不少,斯则此次旅行中所引以欣慰者也”。
在舟山海域,他们采集得到的较为重要的各类有棘皮动物之蛇尾类、海仙人掌、鲎、栉水母等,在其他海域采集到的星虫、扁虫(二种)及江猪、海参,珊瑚类之海花石、幽灵水母、海胆、萨尔帕、矢虫等,都是学术上的重要动物。这些都被制成标本,在由董聿茂详细鉴定,另行报告。
在岱山东沙考察期间,钟国仪和董振舜在铁畈沙留下了一张工作合影,在他们身后,燕窝下篷山至江窑湖一带的背景隐约可见,成为88年前当地的一张珍贵照片。
(本文参考文献:《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1)《董聿茂教授和西湖博物馆》《西湖博物馆之任务与最近进行之工作》《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沿海采集海产动物纪略》等。 )
1931年,为调查沿海海产,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几名专家花了90天时间,前往本省及苏闽粤沿海区域采集海产动物标本,同时开展渔业调查。由钟国仪执笔的调查成果《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沿海采集海产动物纪略》,发表于该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第3卷第16号上,并配有在岱山东沙铁畈沙的珍贵合影。
上世纪上半叶,我国国内局势动荡,而西方的工业革命正迅速推进,在渔业上,机械化捕捞已逐渐普及,并随之传入日本等国,日本渔民借此对我国沿海渔区酷渔滥捕,不仅严重侵犯我国领海主权,更对沿海渔村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上世纪三十年代来自国内的一些渔业专家在对岱山东沙的调查中发现,原本兴旺发达的东沙大黄鱼产业,在日本侵渔等影响下,大量渔行、渔厂倒闭,百业萧条,经济濒于崩溃局面。
20世纪初,为改革国内渔业,以江浙渔业公司成立为标志,我国开始在舟山实施机械化捕捞、加工的现代渔业之路探索,岱山的大黄鱼捕捞、加工,更是探索中的重点。此时,大量专家走向渔区,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为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积累翔实的一线资料。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专家来到了岱山,当然,他们的首要目的是采集动物标本,丰富博物馆藏品。 这支专家采集队一行共四人,主任董聿茂,成员钟国仪、董振舜,勤务工王开泰。
董聿茂出生于1897年,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动物系专事甲壳类动物研究,获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如今,他被誉为我国甲壳动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并是著名博物馆学家、动物学家、教育家。
西湖博物馆创建于1929年,是今天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如今已衍生成三座国家一级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董聿茂先生对浙江博物馆事业贡献尤其重大。
博物馆初创之际,标本缺乏,当时所藏,陆上动物较多,海产动物的种类与数量极少。“欲作学术上之研究材料,诚感困难。而欲作教育上之参考,尤未能充分”。该馆也早想从本省采集各类动物标本,“惟本省内部各地,或艰交通,或苦匪患,故迟迟未能成行”。
董聿茂从日本回国,进入西湖博物馆后,便计划作一次沿海采集,充分掌握我国各地海产的情况。“又以动物地理分布上之种种关系,除本省采集外,更不得不连及于与本省有关之外省沿海区域,以期作比较之研究。故先以长江口以南沿海区域作此次旅行之标准路线。得馆长之允准后而沿海采集之举遂成”。
采集队于1931年5月25日出发,8月22日回杭,途行90天,在本省他们走了定海、岱山、嵊山(当时隶属江苏)、沈家门、石浦等19个地方,在福建抵达厦门、福州等8地,在广东考察了汕头。
沿途他们得到了各地的热心帮助,“此次旅行,虽因种种与阻碍,未能依照预定之地点尽量采集,但经过各地幸承机关学校之相且,利便不少。而浙江省立水产科职业学校校长金炤华先生,集美水产学校教员龚贤先生,玉环县县长张玉麟先生,福建博物研究会曾林诸先生,以及福州永嘉石浦各地之士绅友朋友等均能热心相助,如设法船只,帮同采集,海道保护,标本赠与,膳食招待,尤深感谢焉”。
但由于沿途匪患,他们原计划前往岱山大鱼山岛等地的考察只能被迫取消。
但采集成果显然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吾浙沿海生物调查,未有系统之报告,故此次采集殊鲜参考。惟幸主任董聿茂先生之详细指导,及共同努力采集以及各种标本之处理保存方法,始能尽量采取。而前兹之未经采得之本省海产动物及本省海产之代表动物,亦竟采得不少,斯则此次旅行中所引以欣慰者也”。
在舟山海域,他们采集得到的较为重要的各类有棘皮动物之蛇尾类、海仙人掌、鲎、栉水母等,在其他海域采集到的星虫、扁虫(二种)及江猪、海参,珊瑚类之海花石、幽灵水母、海胆、萨尔帕、矢虫等,都是学术上的重要动物。这些都被制成标本,在由董聿茂详细鉴定,另行报告。
在岱山东沙考察期间,钟国仪和董振舜在铁畈沙留下了一张工作合影,在他们身后,燕窝下篷山至江窑湖一带的背景隐约可见,成为88年前当地的一张珍贵照片。
(本文参考文献:《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1)《董聿茂教授和西湖博物馆》《西湖博物馆之任务与最近进行之工作》《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沿海采集海产动物纪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