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宝贝 曾是“一带一路”热销的“温州制造”
2019-09-21 08:42:58
来源: 温州晚报 陈培培 张啸龙

00300609586_01374c97.jpg

  洞头地处瓯江出海口,距国际航道30海里,距台湾基隆港138海里。温州港两个核心港区在洞头,状元岙港区已开通中国台湾、日本、俄罗斯航线。

  本期《温州宝藏》要说的这件“宝贝”,是温州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一件五代瓯窑青瓷葵口喇叭形高足碗,它是在洞头的一处水库里发现。它有怎样的故事?又与洞头有着何种渊源?

  前世传说

  水库底发现五代时期高足碗

  这件五代瓯窑青瓷葵口喇叭形高足碗目前正在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内展出。这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高10.8厘米、口径15.1厘米、足径9.2厘米。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1979年洞头县大门镇黄岙乡胜利村水库水位下降时,当地渔民于库底发现这件高足碗,随后上交到了当时洞头县文物部门。

  这件高足碗造型具有金银器风格特征。口部呈葵花形,十一瓣花均匀规整,俯视口部犹如盛开的葵花;口沿内敛,唇尖圆。腹部线条流畅,较深,呈圆弧形。腹部下装有喇叭形高圈足。整体看来,该高足碗器形优美,稳重大方。除圈足端外,通体施淡青绿色釉,薄釉处略泛黄色。釉面细腻滋润,莹润光亮。圈足端残留有托泥垫烧痕迹。胎色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坚硬。器表留有快轮拉坯制作细线痕迹,高圈足内壁亦留有拉坯痕。从制作技艺来看,该高足碗的拉坯、塑形水平极高。从烧造技术来看,该高足碗应该是单件匣钵装烧,温度和火候控制得相当好,冷却阶段的还原气氛掌握得比较准确,因此,胎釉结合紧密,釉色比一般瓯窑青瓷略偏绿色。

  伍显军表示,从胎釉特征、制作烧造水平等综合判断,该高足碗可能是五代吴越国时期西山(今属鹿城区)一带的瓷窑产品。1979年,洞头县大门镇黄岙乡农场大队出土一件五代青瓷高足碗,造型类似,仅口部器形与该高足碗差别较大,判断应该也是西山(今属鹿城区)一带的瓷窑产品。

  晚唐五代时瓯窑制瓷业兴盛

  伍显军介绍,晚唐五代时期,温州社会虽然经历了一些动乱,但是跟中原等北方地区比较起来,形势相对稳定,尤其是进入五代吴越国统治时期,社会更加稳定,经济繁荣,瓯窑制瓷业发展较快,进入第二次发展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瓯窑窑址密集分布于市郊西山、杨府山及楠溪江下游,永嘉县境内的启灶、坦头、箬隆、黄田和瑞安市陶山镇等地。器物种类繁多,新品种应时而兴,有各式壶、瓶、罐、钵、碟、盘、碗、洗、砚、盒、盂、盏、熏炉等,仿植物花卉、瓜果造型的器物增多,精致玲珑的小型器物增多。器物的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滋润如玉;胎体渐趋细薄,胎色灰白,胎质细腻,胎釉结合严密。纹饰除褐彩装饰外,还刻画荷花、卷草、葵花、朵云、牡丹、缠枝花卉、双鱼等纹饰。

  并且,晚唐五代时期瓯窑瓷器精品迭出,部分精品可与秘色瓷器物相媲美。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等主编的《中国陶瓷史》评说:“瓯窑不见于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但就该时期制瓷的成就而言,远远超过婺州、洪州等窑,在我国陶瓷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

  今生故事

  洞头曾是瓷器外销重要通道

  洞头虽然置县(区)历史不长,但开发历史悠久。洞头区北岙街道风门村九亩丘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石矛等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洞头就有人类活动。九亩丘遗址及其附近沙滩、海域、墓葬发现的陶瓷器种类丰富,延续时间长,既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西周原始青瓷豆、东晋青釉点彩四系罐、南朝青釉点彩四系盘口壶、唐代青釉四棱水盂、唐代青釉双系罐、五代青釉划花荷叶纹碗等早期陶瓷器,还有大量宋元时期瓯窑、龙泉窑“海捞瓷”。

  伍显军介绍,“海捞瓷”是指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古代瓷器,是对外销售贸易瓷器(即“外销瓷”)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外销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海路由船舶运送销往国外的,因此形成了海上“陶瓷之路”。九亩丘遗址附近发现的部分唐五代瓯窑瓷器,如唐代青釉四棱水盂、唐代青釉双系罐、五代青釉罐等,判断应是“海捞瓷”。

  伍显军说,晚唐五代时期,温州的西山窑、启灶窑、坦头窑等窑场的产品,部分成为“一带一路”上热销的“温州制造”。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判断,洞头曾是瓷器外销重要通道,1979年洞头县大门镇黄岙乡胜利村水库底发现的五代瓯窑青瓷葵口喇叭形高足碗、黄岙乡农场大队出土的五代青瓷高足碗,应该都是因某种原因沉入海底热销的瓯窑外销瓷。

  瓯窑文化传承还需再接再厉

  温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亮表示,市收藏协会早在2007年就曾提议举办“全国首届瓯窑文化研讨会”,该想法得到了多方支持,后因诸多原因最终未能举办,但各种瓯窑文化推广活动多年来一直不曾间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致力打造温州“瓯”字文化品牌。2012年在考古、历史、文物专家倡导下,我市成立了温州市瓯窑陶瓷研究院等社会组织,一批大专院校先后成立了瓯窑学院、瓯窑研究院、瓯窑研究所等学术团体,永嘉三江瓯窑小镇也已应运而生。

  徐亮说,2012年,温州市联友公关事务所成功注册“瓯窑”商标。从“瓯窑”商标注册证上看,该商标主要用于烧制陶器、吹制玻璃器皿、茶叶加工、药材加工等,属于生产专用商标。而目前,该事务所与温州市瓯窑陶瓷研究院合作研发瓯窑产品,不仅曾在温州文博会展出,还已经接到了定制订单,算是走出了一条路子。

  “瓯窑创烧于东汉,成熟于晋朝,在唐朝时达到了顶峰,是瓯越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温州的文化标志。”徐亮说,温州作为瓯窑发祥地,目前已查明的古窑址就有150多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瓯窑文化要传承下去,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新闻+

  秘色瓷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


标签:温州;高足;陶瓷;外销;洞头县;温州市;重要通道;西山
编辑:凌鑫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温州  正文

这件宝贝 曾是“一带一路”热销的“温州制造”
2019-09-21 08:42:58 来源: 温州晚报 陈培培 张啸龙

00300609586_01374c97.jpg

  洞头地处瓯江出海口,距国际航道30海里,距台湾基隆港138海里。温州港两个核心港区在洞头,状元岙港区已开通中国台湾、日本、俄罗斯航线。

  本期《温州宝藏》要说的这件“宝贝”,是温州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一件五代瓯窑青瓷葵口喇叭形高足碗,它是在洞头的一处水库里发现。它有怎样的故事?又与洞头有着何种渊源?

  前世传说

  水库底发现五代时期高足碗

  这件五代瓯窑青瓷葵口喇叭形高足碗目前正在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内展出。这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高10.8厘米、口径15.1厘米、足径9.2厘米。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1979年洞头县大门镇黄岙乡胜利村水库水位下降时,当地渔民于库底发现这件高足碗,随后上交到了当时洞头县文物部门。

  这件高足碗造型具有金银器风格特征。口部呈葵花形,十一瓣花均匀规整,俯视口部犹如盛开的葵花;口沿内敛,唇尖圆。腹部线条流畅,较深,呈圆弧形。腹部下装有喇叭形高圈足。整体看来,该高足碗器形优美,稳重大方。除圈足端外,通体施淡青绿色釉,薄釉处略泛黄色。釉面细腻滋润,莹润光亮。圈足端残留有托泥垫烧痕迹。胎色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坚硬。器表留有快轮拉坯制作细线痕迹,高圈足内壁亦留有拉坯痕。从制作技艺来看,该高足碗的拉坯、塑形水平极高。从烧造技术来看,该高足碗应该是单件匣钵装烧,温度和火候控制得相当好,冷却阶段的还原气氛掌握得比较准确,因此,胎釉结合紧密,釉色比一般瓯窑青瓷略偏绿色。

  伍显军表示,从胎釉特征、制作烧造水平等综合判断,该高足碗可能是五代吴越国时期西山(今属鹿城区)一带的瓷窑产品。1979年,洞头县大门镇黄岙乡农场大队出土一件五代青瓷高足碗,造型类似,仅口部器形与该高足碗差别较大,判断应该也是西山(今属鹿城区)一带的瓷窑产品。

  晚唐五代时瓯窑制瓷业兴盛

  伍显军介绍,晚唐五代时期,温州社会虽然经历了一些动乱,但是跟中原等北方地区比较起来,形势相对稳定,尤其是进入五代吴越国统治时期,社会更加稳定,经济繁荣,瓯窑制瓷业发展较快,进入第二次发展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瓯窑窑址密集分布于市郊西山、杨府山及楠溪江下游,永嘉县境内的启灶、坦头、箬隆、黄田和瑞安市陶山镇等地。器物种类繁多,新品种应时而兴,有各式壶、瓶、罐、钵、碟、盘、碗、洗、砚、盒、盂、盏、熏炉等,仿植物花卉、瓜果造型的器物增多,精致玲珑的小型器物增多。器物的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滋润如玉;胎体渐趋细薄,胎色灰白,胎质细腻,胎釉结合严密。纹饰除褐彩装饰外,还刻画荷花、卷草、葵花、朵云、牡丹、缠枝花卉、双鱼等纹饰。

  并且,晚唐五代时期瓯窑瓷器精品迭出,部分精品可与秘色瓷器物相媲美。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等主编的《中国陶瓷史》评说:“瓯窑不见于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但就该时期制瓷的成就而言,远远超过婺州、洪州等窑,在我国陶瓷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

  今生故事

  洞头曾是瓷器外销重要通道

  洞头虽然置县(区)历史不长,但开发历史悠久。洞头区北岙街道风门村九亩丘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石矛等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洞头就有人类活动。九亩丘遗址及其附近沙滩、海域、墓葬发现的陶瓷器种类丰富,延续时间长,既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西周原始青瓷豆、东晋青釉点彩四系罐、南朝青釉点彩四系盘口壶、唐代青釉四棱水盂、唐代青釉双系罐、五代青釉划花荷叶纹碗等早期陶瓷器,还有大量宋元时期瓯窑、龙泉窑“海捞瓷”。

  伍显军介绍,“海捞瓷”是指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古代瓷器,是对外销售贸易瓷器(即“外销瓷”)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外销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海路由船舶运送销往国外的,因此形成了海上“陶瓷之路”。九亩丘遗址附近发现的部分唐五代瓯窑瓷器,如唐代青釉四棱水盂、唐代青釉双系罐、五代青釉罐等,判断应是“海捞瓷”。

  伍显军说,晚唐五代时期,温州的西山窑、启灶窑、坦头窑等窑场的产品,部分成为“一带一路”上热销的“温州制造”。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判断,洞头曾是瓷器外销重要通道,1979年洞头县大门镇黄岙乡胜利村水库底发现的五代瓯窑青瓷葵口喇叭形高足碗、黄岙乡农场大队出土的五代青瓷高足碗,应该都是因某种原因沉入海底热销的瓯窑外销瓷。

  瓯窑文化传承还需再接再厉

  温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亮表示,市收藏协会早在2007年就曾提议举办“全国首届瓯窑文化研讨会”,该想法得到了多方支持,后因诸多原因最终未能举办,但各种瓯窑文化推广活动多年来一直不曾间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致力打造温州“瓯”字文化品牌。2012年在考古、历史、文物专家倡导下,我市成立了温州市瓯窑陶瓷研究院等社会组织,一批大专院校先后成立了瓯窑学院、瓯窑研究院、瓯窑研究所等学术团体,永嘉三江瓯窑小镇也已应运而生。

  徐亮说,2012年,温州市联友公关事务所成功注册“瓯窑”商标。从“瓯窑”商标注册证上看,该商标主要用于烧制陶器、吹制玻璃器皿、茶叶加工、药材加工等,属于生产专用商标。而目前,该事务所与温州市瓯窑陶瓷研究院合作研发瓯窑产品,不仅曾在温州文博会展出,还已经接到了定制订单,算是走出了一条路子。

  “瓯窑创烧于东汉,成熟于晋朝,在唐朝时达到了顶峰,是瓯越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温州的文化标志。”徐亮说,温州作为瓯窑发祥地,目前已查明的古窑址就有150多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瓯窑文化要传承下去,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新闻+

  秘色瓷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


标签: 温州;高足;陶瓷;外销;洞头县;温州市;重要通道;西山
编辑: 凌鑫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