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镂金叠翠特展
瓯窑青釉狮形烛台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此句出自曹植的乐府歌辞《美女篇》,大意是说,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洁白而光泽的手腕上戴着金手镯。这里说的金环,究竟是何种模样,犹未可知。
瓯海博物馆收藏着目前温州地区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金首饰,它是一只西晋金手镯。而根据目前的推测,它的主人在当时的身份非富即贵。
本期《温州宝藏》,我们就带您一起探索属于这只西晋金手镯“前世今生”的故事。
前世传说
温州市出土最早的金首饰
这只西晋金手镯,长径7.3厘米,短径5.7厘米。以纯金制作的,虽已埋藏在土中千年有余,却光泽如新。整体形状呈椭圆形,可能是因为受力而变形。一端置锁结,横截面呈圆形,镯面无装饰。瓯海博物馆副馆长施素娇表示,这种形制的手镯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手镯样式,从形制大小推断,应为女性所使用。
2015年9月,瓯海区瞿溪中岙养殖场在场区的护坡挡墙处进行施工,意外发现了几座古墓葬。当时,温州市考古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其中有一座西晋夫妇合葬墓。该墓为凸字形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具有一定的规格等级。墓砖的纪年铭文清晰,为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墓。施素娇说,虽然判断该墓曾被盗扰过,但其中仍出土了狮形烛台、胡人俑、砚台、金手镯、洗等随葬品,制作精细考究,为研究浙南地区六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丧葬习俗、葬仪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
施素娇表示,从该墓中出土的众多文物中,这只西晋金手镯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目前温州地区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金首饰。并且,从这只金手镯的整体状态,也可以推断当时提炼黄金的技术非常高,说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很高。
墓主人应是仕人或贵族
那么,这只金手镯,它主人又是怎样的人呢?
施素娇介绍,西晋政权建立于公元265年,并于公元280年灭东吴一统中国,结束了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十年之后,公元291年爆发“八王之乱”,从此动荡不已,到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只运行了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丧葬是中国古人生活中的大事,其厚与薄与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状况、社会舆论、政府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从三国时期开始,从帝王到民间都流行薄葬,薄葬成了丧葬风俗的主流。西晋时期,也依旧流行薄葬。
施素娇表示,这种流行薄葬的大环境下,在西晋夫妇合葬墓中依旧出土了如金手镯、狮形烛台等物件,可以推断这位墓主人非富即贵,在当时肯定是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有一定的财富,应是仕人或者贵族。
今生故事
用金银器首饰展
讲述历史文化故事
金银是贵重金属,色泽亮丽,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是制作金银器具、饰品、造像等工艺品的良好材料。其中,用于装饰的首饰、摆件类金银饰品,大多制作精工,精美异常,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是占有和追求的对象,更是智慧的结晶和科技进步的标志。与世界各地一样,中国早期金银器也以饰品为主。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夏代金耳环、金鼻饮、银鼻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银器实物,距今已有约3700年历史。此后,绵延数千年,金银饰品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工艺技术更加复杂,范铸、锤揲、錾刻、累丝、镶嵌、炸珠、点翠、烧蓝等工艺灵活运用,镂金叠翠,巧夺天工。
施素娇介绍,正是因为考虑到这只西晋金手镯在馆内的“重要地位”,今年1月25日至3月31日,瓯海博物馆特别开设了“镂金叠翠——黄贤军收藏视野下的温州古代金银饰品展”,展览以溯源、品类、工艺三个单元,展示温州古代金银饰品,共展出黄贤军先生收藏的两百余件(组)展品。这些展品,时代跨越千年,自汉代至民国;用途各异,囊括头饰、耳饰、颈饰、手饰、挂饰、配饰等品类,见证着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造型精美,灵活运用范铸、锤揲、錾刻、累丝、镶嵌、炸珠、点翠、烧蓝等工艺,镂金叠翠、巧夺天工。
线上线下互动
意在引领复古潮流
为了配合此次展览,瓯海博物馆推出了线上线下活动。
线上推出“瓯生故园——我的时光穿梭机”H5载体,以琦君故居、三垟周氏旧宅、通济桥、永宁桥等四处省保、区保等不同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为背景,在此次展出的金银饰品中精选的14件具有特色的金银器展品,经过技术处理形成“清宫人物”形象照,将古建筑、古物、古风巧妙结合,在“朋友圈”中掀起一股清朝复古风。
线下针对不同人群,推出到馆有福、家有文保、定制旅拍等系列“金银屋里拍全家福”公益活动。2月1日至2月15日,每日到馆参观的前5位市民,到临展厅拍下喜欢的器物并编辑“春节来瓯博,带你金银屋里拍全家福”文字,分享至朋友圈,即可获得复古风全家福拍摄机会。
施素娇介绍,温州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产权所有人,可致电瓯海博物馆0577-88576502进行预约登记,瓯博专业摄影师将到该不可移动文物为产权所有人拍摄全家福,记录不可移动文物与产权所有人的历史变迁。即日起至3月6日,全市市民,也可以通过致电瓯海博物馆预约的方式,选取温州地区基于不可移动文物所开发的旅游景点,以个人或旅拍的形式拍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