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温州  正文

荒山中出“黄金茶” 看苍南桥墩八亩后村如何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2018-04-13 08:04:42 来源: 温州晚报 记者 胡晚露 实习生 吴佳颖

01.png

  “五凤山巅十八窟,小路好进不好出,吃的是地瓜丝,啃的是臭鱼骨。”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苍南桥墩五凤社区八亩后村村民常挂在嘴边调侃的话。

  “走,到五凤种茶卖茶,赚钱喽!”如今的这句流行语,道出了八亩后新农村变化当中折射出来的魅力。

  行车至苍南五凤香茗园,一片片茶园像绿色的地毯一样“铺”在丘陵之间,柏油路、茶庄和游人交相辉映,置身其中,茶香扑面而来,宛若世外桃源。茶叶,为八亩后村的农业经济带来一抹清香,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山”。近年来,八亩后村的乡村生态游更是风生水起。今天,2018中国(温州)乡村文化旅游节桥墩五凤分会场暨第十三届温州(苍南)开茶节开幕式就选在了八亩后村。

  那么,八亩后村是怎么样在荒山上种出了“黄金茶”,又是如何让叶子变成了票子?昨日,记者走进八亩后村一探究竟。

  把荒山变成茶园老支书定下“小目标”

  现在漫山遍野都是茶树的八亩后村,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不仅没有茶树,更可以说说光秃秃一片。原来交通闭塞,昔日八亩后村村民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村民只能靠山吃山,除种田、砍柴外,别无收入。

  当时的福建白岭当地居民大多以种植茶叶为生,生活相对富裕。看到与八亩后同样生态环境的白岭能够依靠种茶致富,时任八亩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孔宗与村里四名党员,筹集了50元,扛锄头上山,开荒种茶。整整7个年头,开辟出一个拥有200多亩茶园,挂出了“前垟茶场”的牌子。

  经过艰苦的奋斗后,茶场的亩产能达到200斤,这也让村民开始尝到商品经济的甜头。李孔宗说:“当时我给自己设下了一个目标,要带着全村人一起搞发展致富。”10年间,支书领头,村民跟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就成就了八亩后村里的千亩山地茶园。

  正是这千余亩茶园,让曾经的偏僻山坳穷村摆脱了贫穷,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八亩后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集中连片、高产栽培”的茶区,有茶园3000多亩,年产茶青达到了150万公斤,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

  从40元到4000元品牌效应让茶叶升值

  八亩后村虽然有3000亩茶园,但是有茶无名,一度让八亩后村民手捧金饭碗,却吃不上富裕饭。原来,当时八亩后茶业受资金、设备等限制,深加工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村民只能靠卖炒青为生。“那时候的茶青只卖几十块钱一斤,最好的茶叶一斤也只能卖40多元。”村支书李步生告诉记者。

  现在产自八亩后村的茶叶就远远不止这个身价了。“就拿今年的春茶来说吧,光单芽市场上一斤就要4000多元呢。而经过深加工,品质较好一点的茶叶一斤甚至能卖出六七千元的高价。”

  从40元到4000元,相同的茶叶,价值增长了近100倍。身价飞涨的背后,是八亩后村在茶叶种植加工上不断育优求精,争创品牌。

标签: 茶叶;苍南;茶园;村民;香茗;生态环境;品牌;桥墩;品牌效应;身价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