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温州  正文

瓯绣非遗传承人林媞:瓯绣,应该打造为温州的一道风景
2018-04-10 09:03:24 来源: 温州网 冉梦蝶

  2018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已于3月底落下帷幕。作为瓯绣非遗传承人的林媞,今年除了在文博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外,她还特地带来了温州瓯海职业中专学生们的作品,并设计了现场瓯绣制作环节。

  来自瓯海职业中专的女学生们,现场拈针引线,手指配衬着青春稚气的脸蛋,俨然成为3号馆一抹靓丽的色彩。“瓯绣原本就是温州的一道风景,它就应该是鲜活的、灵巧的。”林媞说。

  “打造绣坊景点,

  让瓯绣不局限于伴手礼”

  1974年,年仅16岁的林媞进入瓯绣厂成为一名学徒,如今林媞已经伴随着针线走过了45年,先后荣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瓯绣传承人等诸多荣誉,年逾花甲的她,依然坚守在创作一线。

  “这些年我们的创作题材从传统花鸟、人物,逐步向本土风光发展,推出温州本土特色伴手礼。”说话间,林媞拿出了研究所大师们创作的江心屿、雁荡山和楠溪江风光主题的瓯绣工艺屏风摆件,色彩绚丽,针法细致而又紧密地展现瓯越山水。此外,她还指导瓯海职专的学生们绣了一幅南塘风光,参展了此次文博会。

  文博会绣娘表演环节,让林媞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在瓯绣厂苦练绣法的岁月。她与50多名正值花季年华的绣娘一起,夜以继日,用汗水换取了一手过硬的绣功。此后数十年间,瓯绣也达到鼎盛时期,名满东南亚乃至世界。

  “瓯绣从刺绣到展示到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形态,要是能够完整地在温州恢复、形成,那本身就可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林媞认为,瓯绣不应该局限于景区伴手礼,可以通过绣坊的打造,让这项非遗技艺更加鲜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苏州有上万绣娘,

  我们所里只有3个徒弟”

  通过绣坊的打造,带动非遗技艺产业化的发展,在国内就有鲜活的案例。上世纪90年代,苏州镇湖镇绣女拜师学艺后,纷纷到镇上开店。几年时间内,镇湖刺绣业初具规模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集苏绣生产、展示、销售、观光、交流于一体的绣品街。一公里长的绣品街上,就开了400多家绣店,还有中国刺绣艺术馆以及数家规模较大的私人刺绣艺术馆。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拥有300多家经销点的庞大产业链。

  在林媞看来,瓯绣想效仿苏绣崛起,必须先解决第一步传承问题。“雁荡山屏风的双面绣,没有十年功夫是绣不出来的,市场售价2000多,刨去成本,能够自给自足都很困难。”林媞说,瓯绣是个“大器晚成”的手艺活,要具备国画、油画、水彩画等多方面的积累,学三五年只学到皮毛,大多数年轻人很难坚持。

  与出师慢相对应的,是挣钱难。如今研究所里共有十几名大师,维持运营基本靠出售作品所得,无法给徒弟开工资。留在这里的学生只剩下三名,大多依靠家里支持。她们又能坚持多久呢?

  “瓯绣走进生活,急需文创团队的支持”

  此次文博会,林媞有三幅作品参展。其中一幅名为《枝头春闹》,底稿为温州著名画家叶玉昶绘制,两只火红的绶带鸟站在桃花枝头,纤毫毕露。为了让绶带鸟更加逼真,林媞将红色丝线分成32丝,层层绣入,增强深浅变化和立体感。最关键的眼睛的呈现,则使用绕针法,巧妙地在黑色瞳孔中点缀银色的光亮。

  这样的作品需要林媞花费三四个月、每天6小时不停歇地绣,无论是工艺水准还是时间成本,都注定了大师之作的价值不菲。然而随着市场的萧条,不少优秀的作品只能堆积在研究所内,等待收藏家的光临。“瓯绣传承,需要创新,需要走进生活。”林媞说,她希望瓯绣不仅仅成为游客市民驻足欣赏的藏品,而是最大限度地出现在生活中,成为抬眼可见、伸手可及的日用之道。

  近几年,以故宫为首的非遗文创东风盛行,这些热销的服饰、瓷器、书画、首饰、零钱包、雨伞、箱包、领带等,背后都有着强大的文创团队的支持。“只要给我们设计图,我可以保证,瓯绣能做得更精致更好。”林媞说,瓯绣完全可以做出花样来,但目前需要有专业人才,负责从创意形成,到产品设计,寻找现代生活需求和瓯绣技艺的契合点。让瓯绣真正拓宽产业链,走进寻常百姓家。


标签: 媞;瓯绣;作品;职业中专;学生;绣品;苏绣;技艺;产业链;绶带鸟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