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温州  正文

温州: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 “最多跑一次”改革驶入“快车道”
2018-03-27 09:27:35 来源: 温州日报 记者 张琳

  改革攻坚

  2017年,在温州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中,深深烙印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足迹。实打实的举措,精准对焦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换挡提速!

  跨入2018年,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将驶入“快车道”,并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拓展外延,纵深发展,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

  范例:

  中介和专家都要设立“黑名单”

  为响应“最多跑一次”改革,温州市环保局出台文件,强化环评中介机构的日常监管,规范环评专家的评估行为,建立业主、管理部门参与对环评机构和专家的评分,评估中心、专家和中介交叉评分的日常考评机制,每季度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确保考核公平公开公正。

  此外,对环评中介机构的行为制定负面清单和处罚管理措施,实行环评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因情节恶劣被列入“黑名单”的,实行市场禁入。

  自去年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吹响进军号以来,全市上下干劲十足,通过自身改革实现高效率、高品质、高标准的政府服务,迎来群众、企业赞声一片。

  我市“跑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了部门简化流程、提升服务,甚至实现“零跑”,部门、企业、老百姓逐渐将关注点聚焦到“跑改”的监督管理上。改革,不能停留在文件堆里,也不应仅沉浸在三分钟热度里,如何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改革持续深入进行,是“跑改”跑道上迎面而来的课题。

  市人大代表李炎伦是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他切实感受到部门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去年温州市环保局精简“顶层设计”,在环评审批流程上简政放权,部分环节实现“零跑”,为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现在则已经把目光从部门自身的流程改造转向针对部门之外的“第三方服务”的监管,优化重组部门、企业、市民、第三方机构的关系链。

  打破固有的办事“关系”,“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经跑到了牵动各部门单位的关键节点,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保障这场改革真正跑进老百姓心里的护航“标线”,通过交叉监督,共同织就一张更细密更全面的服务网。

  不少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一直密切关注“跑改”,他们的思考也有了更具体、更精准的切入点。

  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并不意味着审批部门会放松“硬件”准入的要求门槛,相反,它对事前核查和事后监管的要求更高。此次“两会”市人大代表杨国华将目光投射到审批安全。他亮出观点,“跑改”还应遵守审批标准底线。在各个审批部门优化服务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审批事项的标准底线。杨国华表示,如施工工地、建筑工程验收这类涉及到安全方面的审批事项,就必须慎重、按照标准来执行,审批不容“沙子”。

  “跑改”如火如荼持续进行,各部门使出浑身解数来便民助企,同时也衍生出政府过度“大包大揽”的现象。市政协委员刘拥军在肯定各部门“跑改”的同时,也为部门服务敲响警钟——厘清服务边界,节约财政成本。

  刘拥军说,“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是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终极目标,这是部门自身改革化繁为简,实行容缺受理带给老百姓的办事“福利”,但有的部门在改革做法上过重强调“一次”,过度“大包大揽”,容易混淆政府服务边界。例如,办事需要原件,市民只带了复印件,窗口实行容缺受理,但事后原件仍应补齐,此时部门不应太“好说话”。

  政府服务不能无限延伸,财政的钱属于全体纳税人,应节约财政成本,谁受益谁承担费用。在市民取回审批证件这一环节,应参考在办事现场引入第三方快递服务单位,让群众自费、自行决定采取快递还是自行取件。

  老百姓对“最多跑一次”的关注度持续上升,2018年,“跑改”只是新时代改革攻坚中的一个领域。希望部门坚定扛起为改革探路的使命大旗,坚守初心,重整旗鼓以全新姿态再出发!


标签: 改革攻坚;改革;黑名单;审批;服务;老百姓;财政成本;审批部门;环保局;两会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