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百年婚书主题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览迎来首个开展日。台州市档案馆携手民间知名藏家王文君,展出保存完好的百张婚书原件,向参观者讲述百年结婚证的变迁史。
据了解,本次展览6月3日开始,时间持续两周。展出的百件婚书,题材囊括了订婚证、结婚证、离婚证、复婚证、少数民族婚书、童养媳婚书、寡妇再婚等,年代跨越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见证了媒妁之言与自由婚恋观念的交汇,也蕴含着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婚姻观、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代婚书,一纸定终身
“清代婚书看起来比较简约,大多是‘民间婚书’,像极了亲家之间的一份‘礼单’。”王文君告诉记者,“其材质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字样多为毛笔书写,并配以华丽的祝福辞藻。”
从展出的清光绪十五年宁波某地的一张婚书上可以看到,介绍人、主婚人、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之名,都一一罗列在婚书上,却唯独没有男女当事人的姓名。王文君解释道:“在封建时期,男女婚姻是由媒人介绍、父母长辈决定的,双方长什么样只能等到洞房花烛夜揭开红盖头才知,而且一结婚就是一辈子。”这就是民间经常讲的“一纸定终身”。
此外,贫困人家的婚书,还会时常出现“卖妻”、“典妻”等字眼,反映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民国婚书,制作精美
相比简约的清代婚书,民国时期的婚书就显得精美许多。婚书上常绘有龙凤、白头翁、观音送子等吉祥图案,寓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长长久久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向结婚双方表达祝福。
展览板上,各式色彩艳丽的婚书吸引着参观者驻足欣赏。名为“中西合璧”的结婚证书底部绘有“双鱼”图案,意在表达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夫妻之间的鱼水之欢;十个丘比特手拉手和婚书两旁缠龙舞凤的巧妙设计,也在传达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名为“百喜婚书”的结婚证书采用100多个玫瑰色单彩的双喜字,排列成方形边饰,虽然简单,但突出了结婚大喜这一主题。
“这一时期,结婚当事人的姓名开始出现在婚书中。”王文君说,“结婚证也有了丰富的别称,如鸳鸯证、鸾凤证明、美满姻缘、同心永爱等,集体婚礼也很常见。”
新中国成立后,婚书走向实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婚书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文君介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这主要归功于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此时的结婚证,统一印有“自愿结婚”四字,许多还盖有“布票已发”、“结婚烟糖”的印章。而改革开放以来,结婚证则由以往的奖状式改成了护照式,更加方便实用。
“我的结婚证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也很有纪念意义。”69岁的市民冯先生指着展览板上印着大红双“喜”的护照式结婚证,感叹许久。
展厅展出的结婚证,有的带有局长签字、镇长签字、民政厅监印等官方认可的印记,也有的体现了“革命青年忠于党”、“计划生育”等时代特点,还有的增加了防伪水印等新科技。
“一张婚书可以看出一对夫妻结合的故事,无数张婚书则见证着百年结婚证的历史演变。”王文君说,“通过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有趣的婚书文化,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事情。”
昨天上午,“百年婚书主题展——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览迎来首个开展日。台州市档案馆携手民间知名藏家王文君,展出保存完好的百张婚书原件,向参观者讲述百年结婚证的变迁史。
据了解,本次展览6月3日开始,时间持续两周。展出的百件婚书,题材囊括了订婚证、结婚证、离婚证、复婚证、少数民族婚书、童养媳婚书、寡妇再婚等,年代跨越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见证了媒妁之言与自由婚恋观念的交汇,也蕴含着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婚姻观、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代婚书,一纸定终身
“清代婚书看起来比较简约,大多是‘民间婚书’,像极了亲家之间的一份‘礼单’。”王文君告诉记者,“其材质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字样多为毛笔书写,并配以华丽的祝福辞藻。”
从展出的清光绪十五年宁波某地的一张婚书上可以看到,介绍人、主婚人、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之名,都一一罗列在婚书上,却唯独没有男女当事人的姓名。王文君解释道:“在封建时期,男女婚姻是由媒人介绍、父母长辈决定的,双方长什么样只能等到洞房花烛夜揭开红盖头才知,而且一结婚就是一辈子。”这就是民间经常讲的“一纸定终身”。
此外,贫困人家的婚书,还会时常出现“卖妻”、“典妻”等字眼,反映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民国婚书,制作精美
相比简约的清代婚书,民国时期的婚书就显得精美许多。婚书上常绘有龙凤、白头翁、观音送子等吉祥图案,寓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长长久久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向结婚双方表达祝福。
展览板上,各式色彩艳丽的婚书吸引着参观者驻足欣赏。名为“中西合璧”的结婚证书底部绘有“双鱼”图案,意在表达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夫妻之间的鱼水之欢;十个丘比特手拉手和婚书两旁缠龙舞凤的巧妙设计,也在传达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名为“百喜婚书”的结婚证书采用100多个玫瑰色单彩的双喜字,排列成方形边饰,虽然简单,但突出了结婚大喜这一主题。
“这一时期,结婚当事人的姓名开始出现在婚书中。”王文君说,“结婚证也有了丰富的别称,如鸳鸯证、鸾凤证明、美满姻缘、同心永爱等,集体婚礼也很常见。”
新中国成立后,婚书走向实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婚书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文君介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这主要归功于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此时的结婚证,统一印有“自愿结婚”四字,许多还盖有“布票已发”、“结婚烟糖”的印章。而改革开放以来,结婚证则由以往的奖状式改成了护照式,更加方便实用。
“我的结婚证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也很有纪念意义。”69岁的市民冯先生指着展览板上印着大红双“喜”的护照式结婚证,感叹许久。
展厅展出的结婚证,有的带有局长签字、镇长签字、民政厅监印等官方认可的印记,也有的体现了“革命青年忠于党”、“计划生育”等时代特点,还有的增加了防伪水印等新科技。
“一张婚书可以看出一对夫妻结合的故事,无数张婚书则见证着百年结婚证的历史演变。”王文君说,“通过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有趣的婚书文化,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