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龙港是浙江省海圳荣液化石油工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最近他正忙活着两件事:改制和培训。“眼下,在临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指导下,改制正在逐步推进,加强新员工的安全培训,则是另一项较为紧迫的工作”。
自《临海市瓶装燃气安全管理办法》发布后(详见本报4月2日第五版),临海全市7家瓶装燃气企业,几乎都围着这两件事转,“硬件的提升好办,大部分都已经完成,相比起来,服务人员素质的提升是一项相对长期的工作。”杨龙港说。
企业、配送点、送气工一级管一级
瓶装燃气企业、配送点、送气服务人员三者互不干涉,各自都为独立主体,独立运营,这是原先临海市瓶装燃气行业的经营状况,也是全市大多数县(市、区)的情况。
今年开始,这种经营模式在临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调整下,有了彻底“颠覆”。 首先,取消了15家配送点的《燃气经营许可证》,燃气配送点不再是独立法人,要想继续经营,就要成为燃气公司的下属配送点。
送气人员也不再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个体户”,而要成为燃气企业的员工,进行统一编号。就此,瓶装燃气企业、配送点和送气人员三者的层级关系得以确立。
与此同时,瓶装燃气企业跟配送点签订协议,配送点和送气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体系。
杨龙港说,海圳荣旗下有企业自己的零售配送点,运营模式改变后,新增了江南和汛桥两个配送点,同时正在和新加入的送气人员订立正式劳务合同。
燃气企业硬件设施有了标准化提升
燃气配送点这个地方,多数人不大熟悉,其实它就像加油站一样,是储备、分发燃气的地方。按道理,这样的地方对安全的要求应该比较高。
但调研发现,之前燃气配送点因为“先天不足”,管理水平较低,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规章制度不健全,设备设施简陋,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等,导致站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所以我们接手过来后,首先从硬件上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台州中油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勤河说,部分改造工作,实际上从去年G20峰会前后就开始了。
在浙江省海圳荣液化石油工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该站点共有3道门,当时正是上班时间,每道门依然是紧闭着。到访人员进行信息登记后,工作人员才把门打开。
站在配送点的院内,一眼就能看到围墙上装着一排报警器,工作人员介绍那是红外线报警设备。在场站办公室,放着一排钢叉、盾牌等反恐设备,另外多个点位都能看到灭火器。
蔡勤河说,临海全市燃气企业和配送点的设施基本都是一样的,海圳荣具备的硬件其他站点都有,另外还有一些不被大家注意的信息化追溯系统和钢瓶置换设施,也都是各配送点的必备,“通过扫码跟踪,每个气瓶的位置、送气人员等信息都能显示到系统里。”
呼吁燃气用户拨打公司统一服务电话
众所周知,燃气安全,不是光靠燃气公司就能全面保障的,另一方面还要燃气用户的配合。
“以往用户购买燃气,都是眼看着快用完了,就去叫沿街兜售的个体送气工。瓶子送到家门口后,再自己去装上。”蔡勤河说,这样做,通常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像燃气设施使用过久没有更换,减压阀未从正规渠道购买。
新制度实施后,各家燃气企业已经可以一条龙配送到户,但实际操作中,却碰到不少障碍。“很多居民对送气人员进家门比较反感,这让送气员没法提供安装服务,更不要说入户安检。”杨龙港说。
两名燃气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增加居民对送气人员的信任感,临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已经制定了统一的工作服、服务证和送气车辆,以及入户安检表。
同时,他们也想在此呼吁用户,改改以往的老习惯,用气时统一拨打公司配送服务电话。“这样所有的配送服务信息都可以得到追踪,一旦发生一些意外情况,用户可以追溯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