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洪给患者做检查
“你看着我从一名小医生成长为主任医师,老年内科专家,而我也看着你从中年到老年……你的许多老朋友都感到惊讶,没想到你还活着,都认为是一个奇迹。你把这个奇迹归功于我及我的团队,但我想对你说‘谢谢你’,你的不离不弃,你的理解与配合,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和安慰。感谢相伴。”
这段温暖的文字摘自一封感谢信,是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绍兴市立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俞建洪写的。收件人是85岁的患者老张,几天前他刚从死亡线上被抢救过来。
患者或家属给医护人员写感谢信比较常见,这一次,是医护人员给患者写信。
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写信的医生,一段尘封30年的医患情慢慢浮现。
没寄出的感谢信
最早读到这封信的是该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护士长唐琦,“俞医生告诉我,他写了点文字,让我帮他改一改。”她告诉记者,信写得特别“柔软”,她读着读着便被感动了,“我把感谢信转发在了朋友圈,你看,满屏都是点赞和留言。”
记者摘录了几则留言。
“写得真好,很感人!”
“最早的家庭医生原来在我们医院啊,俞医生好样的!”
“眼睛(看)都湿润了,俞医生真幸福,遇到这么好的患者。”
信中提到的老张,就躺在这家医院的病床上,俞建洪写信的那天,老人刚被抢救过来。“那天回到家,脑海里老是浮现老张的样子,正如信中所写的,老张是看着我成长的,我真的很想对他说一声‘谢谢’。要知道,第一次给他看病时,我还是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他竟敢放心让我看病。”今年54岁的俞建洪说,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老张一“跟”就是30年,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两人的初次相见,信中这样描述:30年前,我从医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当时的你50多岁,是一位支气管扩张反复肺部感染的病人。当时的你身材高大,但爬楼梯出现的气急、哮喘(等症状)想掩饰都做不到。病得很重,照理应该找临床经验更丰富的医生看,但你却信任我。
不过,这封信最终没有送出。“怪我多事啊,俞医生很低调的,当他知道我把信公开后,他觉得难为情,说什么也不肯把信交给患者了。”唐琦说。
30年的“家庭医生”
俞建洪在信中提到一件事:30年前,老张哮喘病发作,不便到医院就诊,于是尝试着给俞医生打电话。俞医生二话没说,准时出现。“看到我的到来,你显得很意外,脸上出现了抑制不住的笑容。”信中写道。也是从那一天起,老张只要一发病,就会想到俞医生,而俞医生也会准时出现在他家。
“那时不像现在,还没有‘家庭医生’这概念,医生上门服务是很少见的。”俞建洪说,老张家在四楼,他和同事第一次上门时,还携带了100多斤重的氧气瓶,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抬上楼。
跟老张一样,另一位家住越城区城西的张姓老先生也是俞建洪的忠实粉丝。“20多年的交情了,有啥事都会跟我说。他老伴在其他医院住院,老人家好几次点名要我赶过去会诊。”俞建洪说,有一次过年期间,他买了东西去看望这位老先生,一下让老人怔住了。“你怎么来了?”这是老人回过神后说的第一句话。
家住柯桥区王坛镇的一位患者,20多年来时常心绞痛发作,“我还没买车时,就坐公交车去他家复诊,买车后就自己开车去。”他说,前不久因老伴一时疏忽,老人走了,他特意赶去送老人最后一程,“一方面是去送送老人,另外也是想当面开导一下逝者的家属,让他们不要责怪他的老伴。”俞医生说。
“俞医生去患者家看病,都是免费服务的。”唐琦说。记者问:“如果现在回忆一下,你当医生30年,接受上门服务的患者有多少?”俞建洪摇了摇头说,太多了,真的记不清了。
不经意的感动
俞建洪的体贴入微,感动了一大批患者,而患者们的暖心小细节也同样感动着他。
老张的血管已老化,护士几次扎针扎不进,他就恼了。“老张脾气很臭的,护士都被他骂哭了,我说了他,他马上向护士道歉。”俞医生说。有一次,老张拿给他看前些年小学同学会拍的照片,“小俞啊,幸亏遇到了你,不然我肯定已经走了。”老人家说着说着就哭了,俞建洪则安慰他,“谢谢你的分享,我同样感激你。”
有一年夏天,俞建洪去专家门诊了,家住越城区城西的老张就一直在办公室等着他。老人拎来了一个10多斤重的西瓜。“老人家80多岁了,转了好几趟公交车只为给我送西瓜来。”俞建洪说。老张说,俞医生经常免费上门服务,他觉得难为情,刚好女儿那天买了西瓜,他就送过来给医生尝尝。
而王坛那位患者的家属,为了不麻烦俞建洪,特意在医院附近租了房,“一旦老人病情有变,他们就陪他在租的房子里住上一段时间,等老人身体好转了,再把他送回老家住。”俞建洪说。“俞医生人特别好,现在不光是我娘家,连我婆婆家的亲戚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找他看病。”该患者的女儿告诉记者。
“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比如抽空去患者家里看个病,我们医生觉得很平常的事,却可能感动了很多患者,这种感动是超乎预期的,长久的。”对于为何能收获这么多粉丝,俞建洪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俞建洪给患者做检查
“你看着我从一名小医生成长为主任医师,老年内科专家,而我也看着你从中年到老年……你的许多老朋友都感到惊讶,没想到你还活着,都认为是一个奇迹。你把这个奇迹归功于我及我的团队,但我想对你说‘谢谢你’,你的不离不弃,你的理解与配合,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和安慰。感谢相伴。”
这段温暖的文字摘自一封感谢信,是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绍兴市立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俞建洪写的。收件人是85岁的患者老张,几天前他刚从死亡线上被抢救过来。
患者或家属给医护人员写感谢信比较常见,这一次,是医护人员给患者写信。
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写信的医生,一段尘封30年的医患情慢慢浮现。
没寄出的感谢信
最早读到这封信的是该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护士长唐琦,“俞医生告诉我,他写了点文字,让我帮他改一改。”她告诉记者,信写得特别“柔软”,她读着读着便被感动了,“我把感谢信转发在了朋友圈,你看,满屏都是点赞和留言。”
记者摘录了几则留言。
“写得真好,很感人!”
“最早的家庭医生原来在我们医院啊,俞医生好样的!”
“眼睛(看)都湿润了,俞医生真幸福,遇到这么好的患者。”
信中提到的老张,就躺在这家医院的病床上,俞建洪写信的那天,老人刚被抢救过来。“那天回到家,脑海里老是浮现老张的样子,正如信中所写的,老张是看着我成长的,我真的很想对他说一声‘谢谢’。要知道,第一次给他看病时,我还是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他竟敢放心让我看病。”今年54岁的俞建洪说,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老张一“跟”就是30年,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两人的初次相见,信中这样描述:30年前,我从医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当时的你50多岁,是一位支气管扩张反复肺部感染的病人。当时的你身材高大,但爬楼梯出现的气急、哮喘(等症状)想掩饰都做不到。病得很重,照理应该找临床经验更丰富的医生看,但你却信任我。
不过,这封信最终没有送出。“怪我多事啊,俞医生很低调的,当他知道我把信公开后,他觉得难为情,说什么也不肯把信交给患者了。”唐琦说。
30年的“家庭医生”
俞建洪在信中提到一件事:30年前,老张哮喘病发作,不便到医院就诊,于是尝试着给俞医生打电话。俞医生二话没说,准时出现。“看到我的到来,你显得很意外,脸上出现了抑制不住的笑容。”信中写道。也是从那一天起,老张只要一发病,就会想到俞医生,而俞医生也会准时出现在他家。
“那时不像现在,还没有‘家庭医生’这概念,医生上门服务是很少见的。”俞建洪说,老张家在四楼,他和同事第一次上门时,还携带了100多斤重的氧气瓶,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抬上楼。
跟老张一样,另一位家住越城区城西的张姓老先生也是俞建洪的忠实粉丝。“20多年的交情了,有啥事都会跟我说。他老伴在其他医院住院,老人家好几次点名要我赶过去会诊。”俞建洪说,有一次过年期间,他买了东西去看望这位老先生,一下让老人怔住了。“你怎么来了?”这是老人回过神后说的第一句话。
家住柯桥区王坛镇的一位患者,20多年来时常心绞痛发作,“我还没买车时,就坐公交车去他家复诊,买车后就自己开车去。”他说,前不久因老伴一时疏忽,老人走了,他特意赶去送老人最后一程,“一方面是去送送老人,另外也是想当面开导一下逝者的家属,让他们不要责怪他的老伴。”俞医生说。
“俞医生去患者家看病,都是免费服务的。”唐琦说。记者问:“如果现在回忆一下,你当医生30年,接受上门服务的患者有多少?”俞建洪摇了摇头说,太多了,真的记不清了。
不经意的感动
俞建洪的体贴入微,感动了一大批患者,而患者们的暖心小细节也同样感动着他。
老张的血管已老化,护士几次扎针扎不进,他就恼了。“老张脾气很臭的,护士都被他骂哭了,我说了他,他马上向护士道歉。”俞医生说。有一次,老张拿给他看前些年小学同学会拍的照片,“小俞啊,幸亏遇到了你,不然我肯定已经走了。”老人家说着说着就哭了,俞建洪则安慰他,“谢谢你的分享,我同样感激你。”
有一年夏天,俞建洪去专家门诊了,家住越城区城西的老张就一直在办公室等着他。老人拎来了一个10多斤重的西瓜。“老人家80多岁了,转了好几趟公交车只为给我送西瓜来。”俞建洪说。老张说,俞医生经常免费上门服务,他觉得难为情,刚好女儿那天买了西瓜,他就送过来给医生尝尝。
而王坛那位患者的家属,为了不麻烦俞建洪,特意在医院附近租了房,“一旦老人病情有变,他们就陪他在租的房子里住上一段时间,等老人身体好转了,再把他送回老家住。”俞建洪说。“俞医生人特别好,现在不光是我娘家,连我婆婆家的亲戚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找他看病。”该患者的女儿告诉记者。
“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比如抽空去患者家里看个病,我们医生觉得很平常的事,却可能感动了很多患者,这种感动是超乎预期的,长久的。”对于为何能收获这么多粉丝,俞建洪给出了这样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