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罗”服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昨天,在新昌4A级工业旅游景区——浙江达利丝绸博物馆,游客被展出的“越罗”系列产品深深吸引。“‘越罗’丝绸承载的是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打造丝绸文化的重要一步。”达利丝绸相关负责人表示。
“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好的发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在形成这样的共识。
绍兴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0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项,包含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民俗、传统美术等领域。哪些项目的“非遗之用”做得比较好?这几天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越罗”重新上市
要回答非遗如何用?关键一步在于如何看待传统技艺在现当代的价值。
“越罗”是绍兴地区在唐宋丝绸鼎盛时期丝织品及丝织工艺的代表,拥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据史料考证,越地所产的丝织品,以轻柔精致著称。唐代杜甫《后出塞五首》诗中有“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唐代刘禹锡《酬乐天衫酒见寄》诗中有“酒法众传吴米好,舞衣偏尚越罗轻”。这些诗歌里面,都提到了“越罗”的轻柔与珍贵。
3年前,浙江达利丝绸公司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通过考古及文献研究,制作出了织“越罗”的传统丝织设备。达利丝绸设计师丁圆圆告诉记者,“越罗”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其在汉唐以后的发展,曾经出现过断层,因此要恢复工艺,必须从史料典籍中找寻出变革发展的轨迹。“通过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合作,我们最终恢复了传统织造技艺。”丁圆圆说。
目前,已经成熟的“越罗”系列服饰产品已经投放市场,成为公司的一款中高端产品。除了服饰和配饰等主要产品,公司还利用“越罗”工艺,制作了包、手帕等多种商品,吸引了不少游客购买。
“越罗”工艺已经成为绍兴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达利丝绸接下来要打造以“越罗”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越绣”亮相维也纳
上虞丝绸服装厂的“绣娘”吕和佳,30余年来致力于一项绍兴传统织造技艺寻求复兴传承之路。
她创立的个人“越绣”高定品牌“绣写XIUXIE”,去年参加了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精美的绣工引起了世界媒体的目光,不少外国人对“越绣”元素的针线包、绑包带、小领带、腕带等爱不释手,“越绣”旗袍更是引起一片赞叹。如今,吕和佳母子在上海开设了“绣写”工坊,专门定制高档“越绣”旗袍。
“传统工艺只有结合现代科技、审美等元素,才能焕发出新生机。”吕和佳的儿子、第四代“越绣”技艺传承人孙刃告诉记者,与上海先锋设计师们交流,发现这种传统手艺可以使用在现代的日用品上,比如,汽车皮饰、手表表盘、定制皮鞋等,甚至还可以运用在珠宝设计中。
此外,为使制作工序更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他改进了工艺流程,先在面料上绣好花备用,待客人挑好花色,通过电脑排版裁剪,将图案花色呈现于衣服所需要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科技革新和营销方式的转变,现在我们工坊的订单在不断增长。”孙刃说。
创新传承花雕、青瓷
“一只普通的青瓷杯,一年的销量能达到200多万只,靠的是创新。”绍兴越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洪良,展示了一只青瓷与陶土工艺相结合的茶杯。他颇有感悟地说,非遗传承发展需要创新精神,除了产品本身的创新,营销、设计、团队建设方面,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节奏。
“花雕”这门手艺,如何传承?这也是绍兴花雕制作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金荣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工业时代带来了机器打印的生产模式,在很多人眼里,酒瓶上“雕刻”的手工时代已经远去。但吴金荣认为,手艺是一种古老传统的记忆。“绍兴的花雕师傅,很多都是从小学艺,风格自成一派。这些手艺,能用在酒瓶上,也能用在其他地方,比如墙面、玻璃以及其他容器上。”吴金荣说,当下精神文化消费正在迎来大提速时期,民间艺人应当走出传统的窠臼,把技艺“用”得更好。
为非遗搭展示平台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邀请了10名非遗传承人到景区展示手艺,没想到游客激增两倍。”书圣故里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晓表示,非遗融入旅游的空间值得想象。事实上,在书圣故里的整体打造中,也格外重视对非遗文化的布局,如先后引入了赵秀林铜雕工作室和黄校邦戏曲脸谱馆,这些特色非遗场馆已经成为书圣故里的重要看点之一。
去年,鲁迅故里景区接待的研学游团体突破20万人次。鲁迅故里景区演艺中心主任谢依娜表示,鲁迅故里的游学项目注重结合绍兴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现,让游客们在体验鲁迅文化的同时,又进一步开启了对绍兴传统文化的认知。
“文商旅融合发展,是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路径。”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拓宽非遗传承之路,就是要拓展非遗的利用之路,这里面涉及到创意、资金与平台建设。据了解,目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着力于梳理绍兴若干非遗文化IP,通过一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不断实现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
“越罗”服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昨天,在新昌4A级工业旅游景区——浙江达利丝绸博物馆,游客被展出的“越罗”系列产品深深吸引。“‘越罗’丝绸承载的是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打造丝绸文化的重要一步。”达利丝绸相关负责人表示。
“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好的发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在形成这样的共识。
绍兴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0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项,包含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民俗、传统美术等领域。哪些项目的“非遗之用”做得比较好?这几天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越罗”重新上市
要回答非遗如何用?关键一步在于如何看待传统技艺在现当代的价值。
“越罗”是绍兴地区在唐宋丝绸鼎盛时期丝织品及丝织工艺的代表,拥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据史料考证,越地所产的丝织品,以轻柔精致著称。唐代杜甫《后出塞五首》诗中有“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唐代刘禹锡《酬乐天衫酒见寄》诗中有“酒法众传吴米好,舞衣偏尚越罗轻”。这些诗歌里面,都提到了“越罗”的轻柔与珍贵。
3年前,浙江达利丝绸公司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通过考古及文献研究,制作出了织“越罗”的传统丝织设备。达利丝绸设计师丁圆圆告诉记者,“越罗”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其在汉唐以后的发展,曾经出现过断层,因此要恢复工艺,必须从史料典籍中找寻出变革发展的轨迹。“通过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合作,我们最终恢复了传统织造技艺。”丁圆圆说。
目前,已经成熟的“越罗”系列服饰产品已经投放市场,成为公司的一款中高端产品。除了服饰和配饰等主要产品,公司还利用“越罗”工艺,制作了包、手帕等多种商品,吸引了不少游客购买。
“越罗”工艺已经成为绍兴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达利丝绸接下来要打造以“越罗”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越绣”亮相维也纳
上虞丝绸服装厂的“绣娘”吕和佳,30余年来致力于一项绍兴传统织造技艺寻求复兴传承之路。
她创立的个人“越绣”高定品牌“绣写XIUXIE”,去年参加了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精美的绣工引起了世界媒体的目光,不少外国人对“越绣”元素的针线包、绑包带、小领带、腕带等爱不释手,“越绣”旗袍更是引起一片赞叹。如今,吕和佳母子在上海开设了“绣写”工坊,专门定制高档“越绣”旗袍。
“传统工艺只有结合现代科技、审美等元素,才能焕发出新生机。”吕和佳的儿子、第四代“越绣”技艺传承人孙刃告诉记者,与上海先锋设计师们交流,发现这种传统手艺可以使用在现代的日用品上,比如,汽车皮饰、手表表盘、定制皮鞋等,甚至还可以运用在珠宝设计中。
此外,为使制作工序更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他改进了工艺流程,先在面料上绣好花备用,待客人挑好花色,通过电脑排版裁剪,将图案花色呈现于衣服所需要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科技革新和营销方式的转变,现在我们工坊的订单在不断增长。”孙刃说。
创新传承花雕、青瓷
“一只普通的青瓷杯,一年的销量能达到200多万只,靠的是创新。”绍兴越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洪良,展示了一只青瓷与陶土工艺相结合的茶杯。他颇有感悟地说,非遗传承发展需要创新精神,除了产品本身的创新,营销、设计、团队建设方面,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节奏。
“花雕”这门手艺,如何传承?这也是绍兴花雕制作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金荣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工业时代带来了机器打印的生产模式,在很多人眼里,酒瓶上“雕刻”的手工时代已经远去。但吴金荣认为,手艺是一种古老传统的记忆。“绍兴的花雕师傅,很多都是从小学艺,风格自成一派。这些手艺,能用在酒瓶上,也能用在其他地方,比如墙面、玻璃以及其他容器上。”吴金荣说,当下精神文化消费正在迎来大提速时期,民间艺人应当走出传统的窠臼,把技艺“用”得更好。
为非遗搭展示平台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邀请了10名非遗传承人到景区展示手艺,没想到游客激增两倍。”书圣故里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晓表示,非遗融入旅游的空间值得想象。事实上,在书圣故里的整体打造中,也格外重视对非遗文化的布局,如先后引入了赵秀林铜雕工作室和黄校邦戏曲脸谱馆,这些特色非遗场馆已经成为书圣故里的重要看点之一。
去年,鲁迅故里景区接待的研学游团体突破20万人次。鲁迅故里景区演艺中心主任谢依娜表示,鲁迅故里的游学项目注重结合绍兴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现,让游客们在体验鲁迅文化的同时,又进一步开启了对绍兴传统文化的认知。
“文商旅融合发展,是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路径。”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拓宽非遗传承之路,就是要拓展非遗的利用之路,这里面涉及到创意、资金与平台建设。据了解,目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着力于梳理绍兴若干非遗文化IP,通过一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不断实现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