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绍兴  正文

医生沉下去患者留下来 绍兴中医特色学科上靠下联精准帮扶
2018-10-18 10:23:24 来源: 绍兴日报 记者 汤桂平

  最近,市民就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越城区斗门街道的谭女士的母亲腰椎发病,去的是斗门街道卫生院;陶堰镇的陶先生儿子面瘫,挂的是陶堰镇卫生院的专科……群众看病不上大医院,而是选择家门口的基层卫生院。

  这种就医方式的转变,正是我市“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结出的又一硕果。攀“高亲”,结“近亲”,对接省级医院,联盟基层医院,通过上靠下联不断推进医疗资源按梯度下沉,我市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老百姓的就医满意度不断提升。

  医生下沉后

  更多的患者留下来了

  每周五上午,绍兴市中医院骨伤科的副主任医师葛剑洪都会前往斗门街道卫生院坐诊。人还没到诊室,门口就已经围满了等着看病的居民。

  斗门街道的常住户口才5万多,但外来务工者却有8万多,这样的人口结构也让骨伤科在这家基层卫生院显得举足轻重。不少外来务工者生病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卫生院。“现在有了大医院的医生来坐诊,我们看病就更加方便和放心了。”带着母亲看病的谭女士说。

  谭女士是河南人,两夫妻在斗门街道打工已有多年。3个月前,谭女士的母亲因腰椎神经压迫难以行走,在老家动过一次手术。但夫妻俩在斗门工作,照顾不便,就带着老人来到绍兴。谭女士挂了周五葛剑洪医生的号,想为母亲复查一下。她知道绍兴市中医院的骨伤科很有名,但带着母亲大老远去市中医院很不方便,所以就盼着医生“下乡”来。显然,对于这一次就医她很满意。  

  这样的获得感,陶堰周边老百姓收获更明显。今年3月,“官莉莉专家工作室”在陶堰镇卫生院正式开张。官莉莉是绍兴市中医院的主任医师,“下沉”到陶堰镇卫生院后,每周二她与工作室的其他专家都会到该卫生院坐诊。这种医疗资源的深度下沉和精准对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大医院的专家更加方便。

  “上级医院专家的下沉,优化了基层的医疗资源配置,大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越城区府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医院的中医外科在治疗各种疮、毒、痈、疽、带状疱疹等皮肤病疑难症方面小有名气,但后期治疗引起的神经痛等方面却是一道难题。而中医院的疼痛科专家下沉坐诊后,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更多的患者也留下来了。

  基层卫生院

  也能做小手术了

  “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的推进,不仅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基层诊疗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过去,在很多老百姓的观念中,基层卫生院主要功能是配药,但这一现状正在悄然改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几天前,斗门街道卫生院的骨伤科医生尉建军刚刚给胡女士动了一个小手术,这在过去难以想象。60多岁的胡女士手腕桡骨骨折,而且是粉碎性骨折。尉医生接诊时便考虑手术治疗,但问题是这样的骨折程度怎么治疗才最有利于康复,需要内固定还是外固定?当天,尉医生请教了市中医院的带教专家、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丁积勇,最后手术很顺利。

  “缺少好的医生,高质量、有难度的手术心里没底,但现在可以放心做了。”斗门街道卫生院副院长王华军说,得益于“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带来的医疗实惠,基层卫生院的医疗结构发生了变化,老百姓掏的费用也少了。以他们医院为例,去年的门诊量比2013年增加了10万人次,一个喜人的现象是,药品比例在下降,医疗比例在上升,一些阑尾炎、痔科、针灸、火罐等治疗上去了。“吃的药少了,治疗方面的服务多了。”

  医生和技术下来了,陶堰镇卫生院填补了门诊小手术空白,副院长孙海刚同样深有感触。不久前,16岁男孩陶某再次出现“面瘫”症状,到陶堰镇卫生院就诊。此前,他都是到大医院治疗的。这次虽然去的是基层卫生院,但为他诊治的是绍兴市中医院的医生俞竹青。俞医生给他做了面部穴位神经药物注射治疗,再配合针灸。接下来半个月的治疗由掌握了这门技术的孙海刚接手,直至治愈。“以后碰到类似的病例,基层医生也能得心应手处理了。”孙海刚说,“双下沉”让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绍兴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兆龙在斗门卫生院查房。

标签: 卫生院;斗门街道;基层卫生院;陶堰镇;医生;就医;母亲
编辑: 贾晓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