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绍兴  正文

文博教育寓教于乐 这个暑期7万学子鲁迅故里研学游
2018-08-24 09:55:04 来源: 绍兴日报 记者 童 波

  日前,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组织开展“2015—2017年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推介展示活动”,全省有27家博物馆申报33个教学设计项目,类别涵盖古代历史文化、革命历史文化、艺术文化、自然科技等多个门类。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三味书屋·鲁迅故里研学游”入选“十佳教学设计案例”。绍兴博物馆的“玩转陶艺·探秘陶史”和兰亭书法博物馆的“探寻‘之’旅”名列“教学设计入围案例”。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与载体的鲁迅故里,如何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寓教于乐,打造青少年德育、智育、美育的第二课堂,值得思考。

  从“跟着课本游绍兴”到“三味书屋·鲁迅故里研学游”

  2002年推出“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游线后,鲁迅故里成为了绍兴的研学游品牌。三味书屋-鲁迅故里景区也因此成为首批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之一。

  如今,鲁迅故里在此基础上,推出全新的研学游活动,细分为“进百草课堂”“看风情社戏”“赏祝福大典”以及“听三味早读”四大部分。学生可以在百草园寻找鲁迅笔下的皂荚树、何首乌;也可以上公开课,演绎课本剧,让原本枯燥的课程在百草园里充满笑声。在鲁迅笔下风情园,观看水乡社戏,让同学们亲身体验鲁迅作品中关于“社戏”的描述。欣赏绍兴祝福仪式,了解鲁迅以此为题材所创作的同名小说《祝福》。同学们既可以和私塾老先生一起读《三字经》、学对课、习大字、影描绣像、听早字故事、拓“早”字、做书签,重温鲁迅儿时求学的场景;也可以猜鲁迅笔下风物,参加小组对抗赛,完成鲁迅名句连连看、鲁迅笔下人物对对碰等游戏。

  来自鲁迅故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鲁迅故里景区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游学生9.6万人次,这个暑假,研学游学生达到7万多人次。

  对此,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安来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地学子走进鲁迅故里研学,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地域性,增强了绍兴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力,更让文物“活”起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生代,为绍兴历史文化名城添薪助力。

  博物馆“牵手”青少年

  关键在于增强文博教育的趣味性

  北京鲁迅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的刘晴老师,一直从事着鲁迅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据她介绍,北京鲁迅博物馆有不少青少年教育课程。比如三味书屋读书,是北京鲁迅博物馆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阅读体验课程。通过学生诵读、老师阅读创作指导、文章情景再现等方式,从鲁迅作品中品味文学之美。“鲁迅和线装书”活动通过参观鲁迅收藏的线装书等相关展品,了解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了解鲁迅和线装书的故事,并按照古代传统技艺制作属于自己的线装书。当然,还有丝网版画等等课程可供青少年学习。

  刘晴说,不同的博物馆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历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触摸真实的历史痕迹,了解历史故事,增长经验丰富阅历;艺术博物馆,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然科普类的博物馆,能够让学生体验自然世界的奇妙,也能够给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在法国,有一种独特的“星期三现象”:每逢周三,小学和初中的教室空寂无人,而博物馆变身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同学们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动手完成一项项科学小实验,用双手、双眼发现和认识世界。

  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5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史家小学组织专业人员共同开发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整套课程专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打造,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进行梳理总结。课程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如今,博物馆教育课程已成为史家小学学生的必修课。这一系列课程已经推广至北京市多所小学。

标签: 鲁迅故里;博物馆;课程;绍兴;书屋;青少年教育;教学;学生
编辑: 贾晓雯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