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第一批窑刚刚烧出来,一共300多件,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来下订单了。”5月10日,记者来到柯城区沟溪乡碗窑村,村支部负责人陈宏明正忙着给几个客户介绍村里刚烧出来的窑制品。
每周定期过来指导烧窑的衢州市实验学校叶宏老师,对这批新烧出的窑制品相当满意。“这批窑制品烧得还不错,现在第二批窑制品也烧出来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整个村子复兴制窑产业的信心变得更足了。
听说碗窑村的新窑烧出来了,沟溪乡洞头村支书余建红和直力村村民主任查兰兰慕名赶来。洞头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苔藓村”,直力村正在努力打造“多肉村”,两个村的负责人都希望,碗窑村烧出来的窑制品,可以就近帮他们解决一些花盆容器的问题。
“我们正好需要,他们正好生产,大家都在一个乡里,自然一拍即合。”余建红笑着说。于是,洞头村和直力村都在碗窑村下了订单,一个用作苔藓盆景的容器,一个用作多肉的花盆。“新烧的一批窑制品中有茶壶,五十都村早早已经下订单了,他们准备回去用作茶具。”陈宏明说,五十都村这两年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这批茶具可以算是为他们村量身定制了。
离开碗窑村来到直力村,查兰兰正在自家的多肉大棚里种植多肉。“你看这批窑制品都是从碗窑村买回来的,还有那批竹编制品,是从余东村购买的。”她指着一排多肉花盆容器说,形态各异的多肉花盆,让她可以放开手脚去打造创意多肉。
记者看到,无论是竹编花篮还是竹编簸箕,种上憨态可掬的多肉之后,完全变了模样,创意十足。“花盆容量直接影响到多肉的卖相,有了这些创意花盆,买多肉的人也变多了。”查兰兰笑称,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肉大棚里购买者接踵而至,还有不少人专门过来挑选创意花盆。
事实上,在村村融合方面,沟溪乡早有这样的传统。像余东村的农民画,早已“画”上了乡里多个村庄的墙面;而在五十都村,沟溪乡党委班子带着五十都村、斗目垅村的30余位乡贤参与了“一村万树”的认购,总认购金额100余万元,同样实现了资源流动整合。
“沟溪乡正在积极打造一村一文化,促进村村互融互通,实现乡域内的产业融合与振兴。”沟溪乡党委书记冯小青说,不同村庄不同产业间相互融合,互通有无,力促实现1+1>2的效果,有利于乡村更好地振兴。“这样的新模式,我们现在正在更多村庄中尝试与复制。”
“几天前,第一批窑刚刚烧出来,一共300多件,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来下订单了。”5月10日,记者来到柯城区沟溪乡碗窑村,村支部负责人陈宏明正忙着给几个客户介绍村里刚烧出来的窑制品。
每周定期过来指导烧窑的衢州市实验学校叶宏老师,对这批新烧出的窑制品相当满意。“这批窑制品烧得还不错,现在第二批窑制品也烧出来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整个村子复兴制窑产业的信心变得更足了。
听说碗窑村的新窑烧出来了,沟溪乡洞头村支书余建红和直力村村民主任查兰兰慕名赶来。洞头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苔藓村”,直力村正在努力打造“多肉村”,两个村的负责人都希望,碗窑村烧出来的窑制品,可以就近帮他们解决一些花盆容器的问题。
“我们正好需要,他们正好生产,大家都在一个乡里,自然一拍即合。”余建红笑着说。于是,洞头村和直力村都在碗窑村下了订单,一个用作苔藓盆景的容器,一个用作多肉的花盆。“新烧的一批窑制品中有茶壶,五十都村早早已经下订单了,他们准备回去用作茶具。”陈宏明说,五十都村这两年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这批茶具可以算是为他们村量身定制了。
离开碗窑村来到直力村,查兰兰正在自家的多肉大棚里种植多肉。“你看这批窑制品都是从碗窑村买回来的,还有那批竹编制品,是从余东村购买的。”她指着一排多肉花盆容器说,形态各异的多肉花盆,让她可以放开手脚去打造创意多肉。
记者看到,无论是竹编花篮还是竹编簸箕,种上憨态可掬的多肉之后,完全变了模样,创意十足。“花盆容量直接影响到多肉的卖相,有了这些创意花盆,买多肉的人也变多了。”查兰兰笑称,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肉大棚里购买者接踵而至,还有不少人专门过来挑选创意花盆。
事实上,在村村融合方面,沟溪乡早有这样的传统。像余东村的农民画,早已“画”上了乡里多个村庄的墙面;而在五十都村,沟溪乡党委班子带着五十都村、斗目垅村的30余位乡贤参与了“一村万树”的认购,总认购金额100余万元,同样实现了资源流动整合。
“沟溪乡正在积极打造一村一文化,促进村村互融互通,实现乡域内的产业融合与振兴。”沟溪乡党委书记冯小青说,不同村庄不同产业间相互融合,互通有无,力促实现1+1>2的效果,有利于乡村更好地振兴。“这样的新模式,我们现在正在更多村庄中尝试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