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4日讯(见习记者 钱洁瑗 报道组 求张峰)衢州市龙游县湖镇老街旁,张坤正在家中收拾行李。原木的小靠椅上整齐叠着几个大纸箱,零食蔬菜应有尽有。右边的电视机旁则摆放着几张小女孩的照片,“明天就要去北京了,带孙女!”张坤说完便从兜里掏出一副老花镜戴上,又转身拿起老旧缝纫机上的三本书。为了写这三本书,张坤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寻找素材……
一份责任守了5年
2013年,他开始着手记录第一本书《湖镇民风民俗文化》,专门收集民间故事。“我没什么专业的文学功底,就是一份责任。”这是张坤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当时为了写《聊斋志异》,便设摊卖茶,每个人来讲一个故事就可换一杯茶喝。而开劳保用品店的张坤就借鉴了这个典故,开始以送解放鞋来换取故事。“即使他们说的故事相似,我也同样会送 。”就这样张坤4年间送出了300双鞋子……
| 图为张坤开劳保用品店期间在记录民间故事,由张坤提供
谈到记录的缘由,张坤提到了一位老人童柏民。
2013年龙游县文广局要出一本龙游十景故事,张坤参与了其中。采访时遇到童柏民,他说,“小张,民间故事再不收集,等老人们都走了便要失传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张坤意识到了拯救非遗的重要性,责任感油然而生。
| 图为张坤记录的三本书籍
从《湖镇民风民俗文化》、《佛缘湖镇》到2017年完成的《湖镇民间艺术》,张坤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
这些故事逝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不管是人还是时代,逝去了就意味着再也不见。”张坤对“逝去”这个词的理解是格外深刻的。
| 图片钱洁瑗摄
他曾经采访过一位患有肝癌的老人“小麦顶”,拜访他那天,老人正好精神好些,明白张坤的来意后,“小麦顶”坐起身,认真开始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故事。三个故事说罢,见他有些疲乏,张坤叮嘱他好好休息后便回去了。
三天不到,传来消息,老人去世。
如若再晚几天,这三个故事也将无人知晓。“紧赶慢赶总算记录下了。”
记录,留住记忆里的湖镇
| 图为湖镇老街,钱洁瑗摄
采访张坤时,他将头顶的复古黑帽摘了又戴,戴了又摘。“帽子要么,要么摘了吧! ”“还是带着吧! ”坐在沙发上,他两只手来回搓着,往自己身上瞧了又瞧,将袖子上的灰尘拍去。看得出来他很在意细节。
“搞文学的大多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几乎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不然也不愿意去提笔。”张坤尴尬地笑笑。
1968年文革期间,父亲脑溢血去世,10岁的张坤遭到同学们的排挤欺负,“孤独”两字涵盖了他整个童年。
“所以我对这个时代印象尤为深刻,但我依然热爱这个小镇。”从婺剧曲艺、舍利塔、舞龙到散落在街头的民间巧匠,一点一点都在他脑海中浮现,“我要留住它。”
| 图为书中记录的民间匠作烧砖瓦的内容
采访结束,我问他,“现在书也收集完成了,除了好好陪伴家人,还有什么打算么?”
“记录这件事既然开始了,那我就不会结束。”张坤丝毫没有迟疑,“2021年不是建党100周年么,咱们农村出来的人,对从生产队、分田到户到建设新农村的感受极为深刻,这样的一个变化我想以祖孙三代都是支部书记这个点切入,采访对象我已经找到了……”张坤自信满满地跟我描述他对未来的规划。
人生5部曲:
教师—校长—厂长—下岗工人—创业
| 图片钱洁瑗摄
1976年,张坤凭借着高中文凭进入湖镇初中当代课老师。教学之余常写一些通讯报道、散文之类的刊发在报纸杂志上。“就当年类似于豆腐干这样的一块。”张坤这样描述。
1984年,县文化馆将张坤招入,专门搞文学创作。2年后,张坤又重返校园成了一名校长。1991年,张坤在组织的调配下进入生化厂担任厂长一职,后来改制,全体下岗,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如果当初还是留在学校,也许今天会不一样呢!”
为了谋生,张坤选择了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劳保用品店。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认识了这群老人,于是便肩负着责任完成了这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