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衢江区廿里镇鱼头塘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的一间办公室都会“变身”成为临时义诊室,从这个村走出去的衢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廖圣准时过来坐诊,免费为乡亲们看病。2018年年初,这间小小的临时诊室就开始发挥它大大的功效,至今已接诊百余位静脉曲张患者。上周,记者也来到了这间传说中的诊室,看到了络绎不绝的患者,有的是本村村民,有的则远道而来,可见廖圣的名气不止一点点。
利用休息时间开设义诊室,廖圣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静脉曲张这个疾病。“我有一份正当的工作,温饱没问题,我想更多地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别人。”对廖圣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但却帮助了很多很多患者。
义诊想法
源自一次患者的触动
今年36岁的廖圣,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毕业,2012年到衢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工作至今。廖圣的生活几乎被忙碌占据,但他乐在其中,利用每周唯一的休息时间义诊这一想法,也是来源于患者。
廖圣告诉记者,2016年他曾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患者,双腿几乎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因为常年静脉曲张的缘故,患者的双腿都已发黑溃烂,清创时都可以看见虫子在骨头上爬来爬去,无论如何双腿都是保不住了。”廖圣到现在都忘不了当时震惊的场面,同时他也遗憾和惋惜,患者的静脉曲张若是能早一些干预治疗,远不至于到需要截肢的地步。
“为什么不早点来看?”
“周围的人告诉我不能开刀的,我又不知道这个还可以治疗。”
……
一句“我不知道”,让老人的脚最终不保,也让廖圣深感震撼和心痛,“静脉曲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当一回事?”
渐渐地,廖圣发现,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中,熟知静脉曲张这个疾病的人寥寥无几,很多患者就因为不了解基本的疾病知识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那以后,廖圣开始担任起静脉曲张宣传员的工作,抓住一切可以给老百姓科普的机会。一开始是走街串户,因为时间有限,科普的效果实在不理想。今年起,他和自己家乡所在村商议后,临时义诊室便应运而生。
为了让村民们容易找,廖圣还自费600多元做了一块广告牌,贴在村会议室门口,他说:“怕有些村民等太久,上面有我的微信号,如果他们没看到我,可以加我的微信,这样可以随时和我交流。”
现在,廖圣的微信里足足有4200个微信好友。
不仅是血管医生,
还是心理医生
一个月前刚做完静脉曲张手术的67岁许阿姨,在上周六也是早早来到了鱼头塘村,她告诉记者,自己患静脉曲张10多年了,一直没有重视,直到腿上出现了“玉米粒”一样的凸点,才找到廖医生。
“多亏了廖医生的技术,手术很成功,现在小腿都平整了。”许阿姨说,廖医生术后还在微信上和她聊天,关心她的情况。得知他周六在村里义诊,许阿姨正好来复诊。
家住常山的符阿姨一大早就从常山驱车而来,她的故事就更曲折。
符阿姨的丈夫前年在当地医院做静脉曲张手术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血栓的形成让他没办法行走,无奈之下转院至市人民医院,廖圣就是当时的接诊医生。
为了解决患者的血栓问题,廖圣不仅完成了高难度手术,还常常鼓励他们夫妻俩,一边科普相关知识,一边帮他们树立治疗信心。
在微信聊天中,符阿姨常常心生感动,她说自己从未碰到过这样一位热心医生。经过一个多月的诊治,符阿姨的丈夫康复出院,从原来长达半年的无法行走到现在可以正常活动,夫妻俩满怀感激。
“今天我带一个朋友来找廖医生看看,廖医生是我碰见过最好的医生,不仅是血管医生,还是心理医生。”符阿姨说道。
家住六都杨的个体商户王先生听同村的介绍,轻车熟路就来到了隔壁的鱼头塘村,他说自己患静脉曲张也好多年了,因为不痛不痒一直没有重视。“每个星期六,人民医院的医生来这里为老百姓看病的好事已经传到我们村了,我也过来看看。”王先生说道。廖圣为他诊治完后,建议王先生尽快治疗,以免静脉曲张程度加深。
义诊这条路,
会一直走下去
每个周六下午两点,成了廖圣雷打不动的义诊时间。面对上门咨询的病人,他总会细心查看,耐心解答。即使是碰到晚下班,他也会放弃午休时间,准时出现在鱼头塘村会议室,每周约接待三四十位患者。
“静脉曲张这个病,接触久了你就会发现,它不止书上说得那么简单,它要比想象中更严重,但老百姓普遍对这一疾病缺少了解。”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了解静脉曲张的知识,廖圣除了在微信上积极科普静脉曲张知识之外,还在患者术后增设科普讲课,邀请患者和家属一起聆听,推而广之。
如今,每周六到村答疑的廖医生成了鱼头塘村的招牌,乡村义诊室也小有名气,周边的村民都知道鱼头塘有这样一位贴心为民的好医生。
烈日炎炎,廖圣依旧坚持下乡义诊,坚持着和患者们的“周六之约”,他说,义诊这条路,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不想看到再有人因为延误治疗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和痛苦,“虽然会很辛苦,但很有意义,以后会想办法花更多时间,到边远乡镇去送医,为更多的农村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