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衢州  正文

全村近400个“粉刷匠” 村民“刷”出幸福生活
2018-06-07 09:24:33 来源: 衢州日报 吕涵 吴莉莉

  5月27日上午,50岁的余顺成和52岁的黄福顺,回到开化县村头镇古竹村。听说村里正准备建精品文化礼堂,两人谋划着如何为村里尽一份力。

  走在村间水泥硬化的小道上,多见老人,在家门口、田埂旁,拉着家常。入眼处,楼房林立,外观装饰精美。

  古竹村位于村头镇南面。过去,因经济落后,日子苦,大家把古竹村叫成苦竹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不少古竹人外出务工,从事粉刷工作。

  余顺成是村里最早一批外出打拼的。爷爷余田耕是村里出名的泥水匠,父亲余观龙曾任村头镇建筑队队长。余顺成14岁随家人学手艺,17岁外出闯荡,最远去过辽宁沈阳。黄福顺和余顺成同年学艺,在苏庄一带干了三年泥水匠后,前往温州鞋厂打工。1990年,黄福顺加入粉刷匠行列。

  拎着铺盖,背着编织袋,睡过桥洞、大马路……最初,每天工钱只有6元,后来逐渐增长到几十元,比种地强。

  “外出干粉刷能赚钱。”一传十,十传百,村里人陆续跟着余顺成和黄福顺外出搞粉刷。

  当时,农村里走出的包工队不计其数,建筑方凭啥选择你?“开化粉刷队”选择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开始没有名气,没人愿意用我们。记得有一次为了拉到一个活,我在人家办公室门口守了3天。”黄福顺回忆,眼见对方有松口的迹象,自己连忙和对方说,我们白给你干三天,你不满意就让我们走,也不用给钱。就这样,包工队争取到了第一个项目。

  余顺成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亲手琢磨出20多个模具,免费为建筑方做外墙粉饰。比如,在墙角做个花形图案,用塔状立柱掩饰排水管道……当时,这样的粉饰,在杭州找不到第二家。

  能吃苦,肯干,就能立足。“开化粉刷队”在杭城建筑业渐渐小有名气。余顺成和黄福顺也从最初的小工做到了包工头,有了自己的队伍。

  2004年,在县、镇两级政府推动下,他们与同村包工头余双龙、余忠成一起,成立了开化忠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等企业,由政府出面对接相关平台,这支农民粉刷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

  近年来,他们承包了杭州蒙卡岸工程、广厦建设嘉善木雕城、中天建设临安青山湖、义乌世贸中心等装修工程。其中,余忠成带领的粉刷队参与粉刷的萧山一单身公寓工程荣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其他粉刷队参与粉刷的工程还多次荣获西湖杯建筑工程奖、钱江杯优质工程奖。今年,开化忠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做到了上百万平方米的业务量,预计产值可达4亿元。

  他们的成功,带动了一批村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全村1470人中近400人从事粉刷行业,承包外墙粉刷业务的包工头达100余人。

  “亲带亲,邻帮邻,大家都赚钱。”古竹村支书姚群芳一语破的。

  39岁的徐芝娟,结束杭州的粉刷工程后,回村看看正在新建的房子。“第三层已经结顶,还有一层要修呢!”徐芝娟说,她家是附近最后一户建新房的,邻居普遍修到四层高,她家也不能落后。早年,丈夫余辉发在村周边做建筑工人,徐芝娟在家带小孩,平均每天仅有70元收入。2012年,夫妻俩加入开化忠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做工,每年平均外出务工230天左右,两人加起来年收入12万元以上。“除了日常开销和供养两个小孩,还有钱造新房,这在以前是没有想到的。”

  “村里新房越来越多,一到过节,路上都停满了车,村道上都堵车。村民个个富起来,村集体也在想方设法增收。现在,我可以蛮有底气地告诉大家,‘苦竹’不苦了!” 姚群芳说,今年,村里将在打造精品文化礼堂过程中融入粉刷文化,将粉刷文化发扬光大,传承老一辈古竹人敢闯敢拼的优良品质。

标签: 粉刷;余顺;黄福顺;村头镇;包工头;建筑劳务;新房;泥水匠;群芳;开化粉刷队;精品文化礼堂;小孩;行业工程质量;粉刷文化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