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衢州  正文

柯城区集聚安置住上实用小洋楼
2018-04-07 09:01:01 来源: 衢州日报 葛志军 周洲

  4月5日,柯城区华墅乡华墅村村民张祖国家请了几个泥工师傅给新房铺贴楼梯台板,夫妻俩拌混凝土做小工。“如果天气好,估计两个多月后就能完工,简单装潢一下就可以入住了。”张祖国说,他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漂亮实用的小洋楼。

  据华墅乡副乡长王建峰介绍,这是该乡第一个新型农房集聚区,共72亩土地,计划安置102户,面向华墅村、华新村、上墅村、三官岭村四个村,目前已安置35户。分110平方米和125平方米两种标准,设计上充分考虑农村的实用性。张祖国家共有五口人,批给125平方米宅基地,属大套。集聚区内的水、电、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公共绿化和景观打造等基础设施配套全部由政府提供。同时政府聘请专业施工员,对入驻农户建房时实现全方位管控,如楼高、外立面、外观设计等均有严格的统一标准,不得擅自变更,以保证统一风貌。

  记者发现,集聚区周边水系环绕,留足了绿化空间和文化广场空间,紧挨着新建的集镇农贸市场,另建了一幢商业经营用房。“整个集聚区的配套体现高起点、完整性、超前性思维,既让入住的农户感受到生活的便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又可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王建峰说。

  张祖国说,他家的老房子在华墅村中间位置,四周邻居的房子都是改建过的新房,更显得他家破旧逼仄,住在那里心里也不舒服。最让他烦心的是出门的路太窄,连三轮车都过不去,更不用说开小车了。“拆了重建是我多年的愿望,但没想到集聚区的配套这么好。”张祖国说。

  “在华墅乡成片的村中危旧房不多,大多为零星的,拆后原地再建一般不符合乡村规划和民房间距等基本要求,因此拆后都需要异地安置,拆后的宅基地收储后可作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用地。”王建峰说。记者走进华墅村,房屋间距尽管不宽,但排列还算整齐。在村中间突然露出一块空地,上面建了一个篮球场,种了一些绿植花草。“这里原是一些破旧的房屋,也有的属一户多宅,拆后收储变成一个健身广场,在密匝匝的村庄中突然留白,出现一个‘出气孔’,还是挺舒服的。”据了解,下一步,除了保留有历史价值的老宅子外,周边几栋老房屋都要拆除,再扩大村中广场和绿化的空间。

  对于采用集聚安置方法引导农民建房管控,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副乡长,王建峰有自己的理解:“撬动建房管控这根杠杆,将分散的农村人口引流到集聚区内,符合当下城镇化趋势,更主要的是可以节约政府在农村公共设施配套上的投资,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使用效率。”他举例说,三官岭村共600多人口,却有十几个自然村,原拆原建不符合村镇管控规划要求,也解决不了这部分村民生活品质提升问题,在不可能村村建安置集聚区的情况下,几个村合建是理想的管控办法。

  据了解,华墅乡另有三个集聚点在规划审批之中,最终将实现集聚安置全乡覆盖。

  短评

  “农房建得好,是特色、是亮点;建不好,是污点、是败笔。”市委书记徐文光在全市农民建房体系构建及风貌提升座谈会上的一席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构建具有衢州特色的农民建房体系,提升衢州农房风貌,必须处理好整治空心村与异地安置的关系。整治空心村,要在符合管控和规划的前提下原拆原建,使之与村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异地安置,要高起点、远眼光、重规划,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协调一致。异地安置不能回避整治空心村,异地安置是为了更好地盘活村中闲置土地资源,通过空间换地,合理规划,使之成为村中亮点,提升村庄风貌品质。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农民建房体系构建及风貌提升是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从居而有其屋,到居而有好屋,再到现在的居而有好景,生活方式在变,生活品质在提升,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打造一批美丽乡村风景线,牵引和撬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大花园”的建设,成为一道发展必答题。

  思路决定出路。华墅乡以建设新型农房集聚区为抓手,引导农民拆旧房,依规建新居,同时引流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政府主导,农民参与,高起点配套,严要求管控,可以避免拆了建、建了再拆的资源浪费,管出一片新天地,控出一方新空间,让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到更多有序管控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标签: 华墅乡;管控;张祖国;短评;记者
编辑: 马轶伦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