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宁波市的“小微权力清单36条”和“村民说事”上榜。
乡村善治,“甬”立潮头!近年来,宁波市在先行先试中探索,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36条”“道德银行”等一项项凝结智慧、焕发生机的“治村之道”,在四明大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自治内消矛盾,“村民说事”说出大发展
这几天,象山县茅洋乡白岩下村党支部书记胡凯每天在仙岩景区的滑道项目工地上忙碌。“滑道下个月就可以开门迎客,这是我们村‘村民说事’说成的第二个项目。”胡凯说。
2017年,枕山面海的白岩下村希望分得全域旅游一杯羹。“建设什么项目,资金如何筹措,项目如何运营?村民担心很多,分歧很大。”胡凯说,村党支部一次次组织“村民说事”,乡亲们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凝聚起村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大事小事,有事好商量。村民决定在半山腰建设玻璃栈道,300万元资金也有了着落:250户村民每户出资8000元入股,上级补助50万元,贷款50万元。
去年五一,玻璃栈道一营业便成为“网红景点”,到去年年底,营收超过400万元。“村集体提成10%收益,其余分配给入股村民,一年不到每股已分红1.4万元。”村民叶俊杰乐呵呵地说,“当初我觉得如果制度不严、管理不善,项目很容易亏钱。在一次次‘说事’中,运营规章制度定了下来,我心里越来越踏实,这才入了股。”
“有事商量着办,通过‘村民说事’,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村庄美了,村民富了。”胡凯说。
“‘村民说事’是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说出问题、商议对策、及时办理、结果评价’等环节,把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象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目前,“村民说事”2.0版本已实现提质扩面全覆盖、线上线下全联动、三治合一全融合,通过说事平台,全县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上升到98.1%。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宁波市,类似“村民说事”的乡村治理制度遍地开花,从“盆景”走向“风景”。在慈溪,党员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化群众“小圆桌”为干部“办公桌”,化个体智慧为集思广益;在余姚,“同坐一条小板凳”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从承诺变为现实……
说出和谐新景象、说出文明新印象、说出发展新气象,乡村治理由“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嬗变。2017年年底,全市实现“村民说事”制度全覆盖,走出了一条“有事要商量、村民能当家、干部善干事”的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宁波路径。
法治定纷止争,“小清单”解决大矛盾
村务不清,百姓不明,曾是乡村治理的顽疾。对此,宁海胡陈乡岔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苏林贝深有感触。2011年,苏林贝当选村委会主任后,费尽周折筹集90多万元修成环村水泥路,但她听到的不是村民的肯定,而是她在工程里参股的流言。
面对村民质疑,满是委屈的苏林贝偷偷掉泪。2014年,第一届任期已满,吃力不讨好的村干部还要不要当下去?她犹豫了。
这一年,宁海率先在全国推行村级权力清单制度,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项目招投标管理等19个集体管理事项以及村民宅基地审批等17个便民服务事项,汇聚成“36条”,为当地乡村治理立了“法”,也为苏林贝撑了腰。
村干部“按章办事”,老百姓“照单监督”。严格按照“36条”规定,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上马,村庄成为兼具气质和颜值的“盆景”……流言蜚语渐渐消失,与日俱增的是村民的获得感和赞扬声。“‘36条’让老百姓明白,让村干部清白。”苏林贝说。
被宁海农村群众奉为“尚方宝剑”的《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化解了基层干群的“信任赤字”。宁海村级信访数量占全县信访总量的比例,由推行“36条”前的80%下降到如今的20%。
依法治村,照亮乡村治理前行之路,使农村基层权力运作规范化。
鄞州出台《村干部规范化读本》,用152个事例和53幅流程图明确村干部依法依规工作的要求;镇海制订《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运行基本规则》,为村干部用权划红线;奉化推行“民约村治”,使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
目前,宁波市已构建起农村小微权力规范体系,从源头上把农村基层权力关进了“笼子”。“经过4年推广,农村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信访下降84%,有力促进了农村健康有序发展。”市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去年2月,带有“宁波烙印”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宁波经验走出浙江,向全国推广。
德治春风化雨,齐心协力建设“大花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宁波市在乡村治理中积极融入道德因子,以德治为法治和自治赢得情感支持、社会认同。
好人好报,德者有得。道德表现好的村民,可以获得积分,超过80分可以申请银行免抵押贷款。2012年,余姚在全国率先推出“道德银行”。
口碑好、道德分数高的陈建华是余姚临山镇邵家丘村手握评分“大权”的网格长,“在村党总支的统筹下,每季度打一次分,每个网格长联络二三十户村民,我们住在一个区域,彼此非常了解。”除了贷款方便,陈建华感受最深的就是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前年有两兄弟吵架,被我各扣5分。因为吵架被扣分,面子上抹不开。后来,在我负责的片区里,再也没人吵架。”
物质与精神互相促进,口袋与脑袋同步富有。“‘道德银行’让村里民风大变样,不但实现村民‘零上访’,小微企业也蓬勃发展。几年来村民累计捐款800多万元,支持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活动。”邵家丘村党总支书记黄宝康说。
截至今年4月底,余姚“道德银行”累计向2.78万户农户发放贷款23.12亿元。5月30日,余姚推出“道德银行”2.0版本。
营造强劲清风,化作细雨润物。以德治为引领,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宁波市还建成 “五彩四明”“斑斓海岸”“绚丽浙东”三种类型的文明示范线23条,道德的力量在宁波市农村成为“行走的风尚”。
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一个党组织领导、村民民主参与、村干部干事担当、权力规范运行的乡村善治体系正在宁波市形成。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吸引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要素的加速集聚,四明大地到处涌动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宁波市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展开,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富民强村、乡村治理、涉农改革等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个个环境洁美、生态优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的“桃花源”在四明大地上连线成片。
6月5日上午,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宁波市的“小微权力清单36条”和“村民说事”上榜。
乡村善治,“甬”立潮头!近年来,宁波市在先行先试中探索,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36条”“道德银行”等一项项凝结智慧、焕发生机的“治村之道”,在四明大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自治内消矛盾,“村民说事”说出大发展
这几天,象山县茅洋乡白岩下村党支部书记胡凯每天在仙岩景区的滑道项目工地上忙碌。“滑道下个月就可以开门迎客,这是我们村‘村民说事’说成的第二个项目。”胡凯说。
2017年,枕山面海的白岩下村希望分得全域旅游一杯羹。“建设什么项目,资金如何筹措,项目如何运营?村民担心很多,分歧很大。”胡凯说,村党支部一次次组织“村民说事”,乡亲们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凝聚起村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大事小事,有事好商量。村民决定在半山腰建设玻璃栈道,300万元资金也有了着落:250户村民每户出资8000元入股,上级补助50万元,贷款50万元。
去年五一,玻璃栈道一营业便成为“网红景点”,到去年年底,营收超过400万元。“村集体提成10%收益,其余分配给入股村民,一年不到每股已分红1.4万元。”村民叶俊杰乐呵呵地说,“当初我觉得如果制度不严、管理不善,项目很容易亏钱。在一次次‘说事’中,运营规章制度定了下来,我心里越来越踏实,这才入了股。”
“有事商量着办,通过‘村民说事’,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村庄美了,村民富了。”胡凯说。
“‘村民说事’是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说出问题、商议对策、及时办理、结果评价’等环节,把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象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目前,“村民说事”2.0版本已实现提质扩面全覆盖、线上线下全联动、三治合一全融合,通过说事平台,全县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上升到98.1%。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宁波市,类似“村民说事”的乡村治理制度遍地开花,从“盆景”走向“风景”。在慈溪,党员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化群众“小圆桌”为干部“办公桌”,化个体智慧为集思广益;在余姚,“同坐一条小板凳”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从承诺变为现实……
说出和谐新景象、说出文明新印象、说出发展新气象,乡村治理由“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嬗变。2017年年底,全市实现“村民说事”制度全覆盖,走出了一条“有事要商量、村民能当家、干部善干事”的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宁波路径。
法治定纷止争,“小清单”解决大矛盾
村务不清,百姓不明,曾是乡村治理的顽疾。对此,宁海胡陈乡岔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苏林贝深有感触。2011年,苏林贝当选村委会主任后,费尽周折筹集90多万元修成环村水泥路,但她听到的不是村民的肯定,而是她在工程里参股的流言。
面对村民质疑,满是委屈的苏林贝偷偷掉泪。2014年,第一届任期已满,吃力不讨好的村干部还要不要当下去?她犹豫了。
这一年,宁海率先在全国推行村级权力清单制度,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项目招投标管理等19个集体管理事项以及村民宅基地审批等17个便民服务事项,汇聚成“36条”,为当地乡村治理立了“法”,也为苏林贝撑了腰。
村干部“按章办事”,老百姓“照单监督”。严格按照“36条”规定,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上马,村庄成为兼具气质和颜值的“盆景”……流言蜚语渐渐消失,与日俱增的是村民的获得感和赞扬声。“‘36条’让老百姓明白,让村干部清白。”苏林贝说。
被宁海农村群众奉为“尚方宝剑”的《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化解了基层干群的“信任赤字”。宁海村级信访数量占全县信访总量的比例,由推行“36条”前的80%下降到如今的20%。
依法治村,照亮乡村治理前行之路,使农村基层权力运作规范化。
鄞州出台《村干部规范化读本》,用152个事例和53幅流程图明确村干部依法依规工作的要求;镇海制订《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运行基本规则》,为村干部用权划红线;奉化推行“民约村治”,使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
目前,宁波市已构建起农村小微权力规范体系,从源头上把农村基层权力关进了“笼子”。“经过4年推广,农村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信访下降84%,有力促进了农村健康有序发展。”市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去年2月,带有“宁波烙印”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宁波经验走出浙江,向全国推广。
德治春风化雨,齐心协力建设“大花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宁波市在乡村治理中积极融入道德因子,以德治为法治和自治赢得情感支持、社会认同。
好人好报,德者有得。道德表现好的村民,可以获得积分,超过80分可以申请银行免抵押贷款。2012年,余姚在全国率先推出“道德银行”。
口碑好、道德分数高的陈建华是余姚临山镇邵家丘村手握评分“大权”的网格长,“在村党总支的统筹下,每季度打一次分,每个网格长联络二三十户村民,我们住在一个区域,彼此非常了解。”除了贷款方便,陈建华感受最深的就是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前年有两兄弟吵架,被我各扣5分。因为吵架被扣分,面子上抹不开。后来,在我负责的片区里,再也没人吵架。”
物质与精神互相促进,口袋与脑袋同步富有。“‘道德银行’让村里民风大变样,不但实现村民‘零上访’,小微企业也蓬勃发展。几年来村民累计捐款800多万元,支持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活动。”邵家丘村党总支书记黄宝康说。
截至今年4月底,余姚“道德银行”累计向2.78万户农户发放贷款23.12亿元。5月30日,余姚推出“道德银行”2.0版本。
营造强劲清风,化作细雨润物。以德治为引领,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宁波市还建成 “五彩四明”“斑斓海岸”“绚丽浙东”三种类型的文明示范线23条,道德的力量在宁波市农村成为“行走的风尚”。
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一个党组织领导、村民民主参与、村干部干事担当、权力规范运行的乡村善治体系正在宁波市形成。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吸引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要素的加速集聚,四明大地到处涌动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宁波市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展开,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富民强村、乡村治理、涉农改革等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个个环境洁美、生态优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的“桃花源”在四明大地上连线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