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正在观看颁奖典礼。 (沙燚杉 摄)
图为第四届海曙区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现场。 (沙燚杉 摄)
古林87岁高龄的姜善庭老人,坚持每月从1200多元的农保收入中省出800元,扶贫助困十余年;高桥企业家张月华,退伍不褪色,见义勇为伸援手,19年间救起11条生命;西门个体经营户林展斌,高速上遇前车侧翻起火,危急时刻救出车内一家七口……日前,“大爱海曙,德耀盛世”第四届海曙区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举行,来自基层的23位道德模范(提名以及特别奖)的爱心善举让现场涌动着阵阵暖流。
如今的海曙区是一片爱心涌动的热土,“社区偶像”“美德人物”“道德模范”不断涌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新风劲吹,这股温暖人心的力量背后,是海曙全力培养向善力量的结果。近年来,海曙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镇(乡)街道、区县(市)共三级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机制,以1300余万元公益资金孵化扶持900多个公益项目,“道德模范宣传一条街”、爱心公园的建成更为城市增添了温暖地标,善之风气逐渐绵延,擦亮着爱心宁波的温暖底色。
■爱心蔚然成风
从机关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爱心善举已成为海曙市民的生活方式。倾力帮扶、隐名捐款、文明尚德,在海曙蔚然成风。
10年前,81890搭建了光明俱乐部,一家专为视力障碍者开设的特殊电影院在海曙诞生。一间会议室、一台放映机、一位讲解员、一批看护者,让视障者“看”上了电影。10年间,电影院扩充成网吧、图书馆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俱乐部”,服务视障者上万人次。“81890光明俱乐部”已成为视障者共同的家园。
9年前,在月湖街道,80后城管中队协管员芦杰每月20号为片区老年居民理发,至今已义务服务3000多次,成为街道最温馨的一幕。如今,海曙区城管义工队伍增至5890人,单位会员(团队)达到242家,身体力行,组织开展义务服务、公益活动等。“一人为善,人人向善。这样的传承让人特别激动。”芦杰动情地表示。
5年前,海曙区文明办联合在铁路宁波站综管办成立“蓝精灵”志愿服务队,从此,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这些身着统一蓝色服装的志愿者,在铁路宁波站区域“一天三班”轮流,实现12小时无缝衔接,为旅客指路导航。“能让南来北往的旅客感受着宁波的温馨,我们很开心。”志愿者这样表达着他们的心声。
4年前,在鼓楼街道,爱心人士、企业众筹开办了请70周岁以上老人喝粥的“百岁粥坊”,文昌社区志愿者周惠英和居民志愿队员,自从“粥坊”成立那天起,天天起早买食材、备早点,台风天还义务上门给被困家中的高龄独居老人送粥。一碗碗热心粥,赢得了邻里口碑,“这粥,只要大伙喝得心里热乎,我就觉得值。”周惠英如是说。
……
这样的爱心善举在海曙举不胜举,截至2018年,海曙区涌现出20多年如一日照顾亡友家人的农村妇女方亚儿等省级“道德模范”2名;辞掉公司领导职务照料因车祸瘫痪的妻子25年的好丈夫陈爱国、把救援当作事业的宁波四明应急户外救援队队长全纪丙等5名“中国好人”;35年爱心接力照顾残疾老人蒋玉燕的海曙消防大队、35年带着病妻上班的最美丈夫余训华,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女村官”称号的集士港镇岳童村党支部书记汪莉萍等“浙江好人”8名;心系群众的社区书记陈赛花、勇擒持刀歹徒身负重伤的警官段晓鹏、坚持诚信经营的宁波四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建华等“宁波好人”55名。
■厚培爱心沃土
“善意溪流”汇成“爱心海洋”,“暖心盆景”化作“道德风景”,这是海曙历届党委政府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厚培爱心沃土的结果。
近年来,海曙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镇(乡)街道、区县(市)共三级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机制,每两月一次推荐“海曙好人”,每两年一次评选“道德模范”,通过基层推荐、资格审查、群众网上投票、专家评委会审核、公布表彰等程序,让广大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最大限度地提升“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评选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实现了从“群众评”到“评群众”的转变;密织全区慈善组织网络,依托各部门、相关单位、各镇(乡)街道,基本形成区级慈善总会、镇(乡)街道慈善分会、社区(村)慈善工作站三级一体的组织架构,为善行保驾护航。
搭平台构筑爱心地标。承载公益梦想的海曙汇集各方爱心力量,“善集”开街,使之成为海曙依托社会组织,提供个性化公共服务的枢纽和平台,成为各类公益资源的有效汇聚地、社会公众参与的鲜活实践地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固根据地;全市首个以爱心为主题的大型公园亮相海曙,更让每一个参观者感受善行绵延。
有形高地渐成规模,“云端善集”日益集聚。2015年起,海曙顺应“互联网+”趋势,建起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网站、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微信群,改进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推出志愿服务岗位化,实现志愿服务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在让“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的同时,也让爱心公益顺着网络的“脉动”传得更远。
“呵护爱心善举,传扬点滴故事,熏染道德风尚,使得大爱之心汇聚海曙,爱心力量连绵不绝。”海曙区文明办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