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宁波  正文

“裁缝靠熨斗”
2018-10-16 08:05:48 来源: 宁波日报 桑金伟

  中式熨斗生火时烟较多,往往需要先端到室外

  老熨斗的手柄做得很精细

  早年舶来的盒式熨斗

  

  家乡过去有句顺口溜:“裁缝靠熨斗,泥师(泥工)靠刷帚。”意谓裁缝少不了熨斗,泥师少不了刷帚。推而广之,每种工匠都有自己特有的、必要的工具——剃头师傅靠刮刀布,药店倌靠铁船,簟匠靠劈篾刀,棕棚师傅靠抓钯,木匠靠推刨……其实,如今不少工匠已不再操使这些传统工具,导致一些老工具难以寻觅,譬如泥师用的笋壳做成的刷帚、剃头师傅磨刀用的刮刀布等。

  老裁缝用的老熨斗现在也不好找。

  熨斗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它是作为刑具而发明的,专门用于烙烫人的肌肤。本文叙说的熨斗当然是熨烫衣料、衣服的用具,古称“火斗”“金斗”,亦称“北斗”,俗称“烫斗”。

  据载,中国熨斗自汉代开始用于熨烫衣服,到了元明时期裁缝使用熨斗已经十分流行。延至清代,熨斗基本定型和普及,现在我们尚能寻觅到的老熨斗一般就是清代的。这种熨斗用青铜或黄铜铸成,外形呈倒圆锥体,下为底较小,上为口较大。因熨烫时底面直接接触布料,故十分平滑。因熨烫前要先在斗内生火,为方便生火,故口做得较大且口沿向外翻出。圆锥体的一端铸有铜质的手柄,为防止烫伤,手柄内再插入一根木柄。熨斗下平面必定是水平的,但上部往往前低后高且向手柄方向倾斜,甚至还有呈波浪形的。如此做的目的无非是保护使用者的手,且使熨斗造型更美观。老熨斗如今已成了古董市场上的抢手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约16世纪时,荷兰裁缝开始使用空心的盒式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熨斗背后的门中放入熨斗加热;欧洲人自17世纪以来就流行自己熨烫衣服,他们用一块沉重的“平底铁”在火中或热金属板上加热后用以熨烫衣服;18世纪欧洲人最常用的是铁铸的实心熨斗,这种实心熨斗往往是两个交替使用——一个熨衣服时,另一个放在炭火上加热。

  同样是古老的熨斗,中式和西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火方式的不同。中式的敞口熨斗是可以直接生火的,生火的燃料一般是木头。我在采访老裁缝后获悉,在我们家乡,用来生火最好的是杨梅树头。杨梅树头燃烧时不溅火星,烟比较少,火焰平稳。其他的木头燃烧时可能会“爆残裂”,虽是小“爆”,也会产生火星。火星如果溅到布料和衣服上,就会烧出小洞。如果溅到裁缝师傅手上,就会灼伤手。

  老师傅说,杉木头烧得很快,炭火不久长;松树头烧起来太旺,烟又太多。“如果真无杨梅树头,只得用其他木头将就了,大不了把熨斗先拿到屋外放一放,让烟散去。”好在中式熨斗轻便,端来端去自如,这也是中式熨斗的优点之一。

  我尚记得在哥娶姐嫁前,我家总是请裁缝上门做衣,一做就是十天半月的。请裁缝往往在冬季,来的总是两个人,要么是一师一徒,要么是夫妇,一裁一缝配合得当。师傅还未进门,母亲就拿出储在家里多年、已经劈细了的杨梅树头生火。生火时母亲噘着嘴轻轻地向熨斗吹气以增氧。在使用过程中,一旦炭火淡了,师傅也会向熨斗吹吹气,让熨斗恢复到原来的热度。我想这又是中式熨斗的优点之一。

  男婚女嫁之际,请裁缝上门无疑是件喜事,熨斗多少为室内增了温。在屋里,东家与师傅有说有笑,大家高兴地品评着料子,聆听师傅介绍裁缝常识。杨梅树头的微烟和清香萦绕其间,一派温馨。年少的我插不上嘴,常常拨弄着熨斗中的炭火,不亦乐乎。

  后来有了盒式熨斗,就不用担心溅出火星和冒大烟了。盒式熨斗由铁盒子组成,铁盒子可以关闭,里面放置炭火或烧红的铁板。铁盒子上部有手柄,手柄前方有出烟口。我国早期的盒式熨斗多为舶来品。

  再后来,发明了电熨斗,敞口熨斗、实心铁板熨斗、盒式熨斗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旧式电熨斗的使用也需要较多的技巧,如在熨烫时,旁边必须准备些水,因熨斗温度不断升高,需要不时地往衣料、衣服上喷水,否则很容易被熨煳。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可调温的电熨斗、喷雾蒸汽式电熨斗,熨煳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

  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蒸汽挂烫机。蒸汽挂烫机使用起来更加灵巧简便,而且是在自然悬挂状态下进行熨烫,在重力与高温蒸汽双重作用下能轻松将衣物熨好,并保持最佳穿着形状。

  蒸汽挂烫机问世之日,也是古老的中式熨斗上升为工艺品、收藏品之时。

标签: 熨斗;生火;裁缝;手柄;师傅
编辑: 凌鑫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