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凌晨,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法国巴黎传来——第5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成绩出炉,中国代表队4名选手获得三金一银,并包揽全部第一。其中勇夺总分世界第一、实验单项成绩第一的中国队员何流,是咱们丽水小伙。
很快,好消息就传遍了丽水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大家都为这位丽水小伙感到骄傲。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竞赛,本届比赛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选手参加,能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这位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成长之路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热爱与努力使他拿到“世界第一”
出生于2001年的何流是莲都人,小学就读于市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就读于杭州学军中学附属文渊中学,高中阶段则是在杭州学军中学度过的。
何流的父母都是丽水市中心医院的一线医务工作者,父亲何士科是神经外科副主任,母亲冯娅琴是超声医学科主任助理。对于儿子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们一致认为,成长路上,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导师。
幼时的何流兴趣十分广泛:看到别人弹电子琴,他想跟着学;觉得同学跳街舞很酷,回家就缠着父母给他报了兴趣班。此外,他还参加过篮球、跆拳道等项目的兴趣班。但是,这些兴趣班他大多只上到一半就放弃了。直到小学三年级时,何流迷上了奥数。
“奥数带给他很多快乐,他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奥数上。每次攻克了难题,他还会忍不住向我们‘炫耀’。”冯娅琴说,从那时起,何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非常执着,也渐渐收获了一些竞赛奖项。
高一时,何流第一次接触化学课程,立刻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冯娅琴告诉记者,高中三年里,何流没有寒暑假和双休日,每天都在看化学竞赛书,看累了的时候就抄书。同时,他大量做题,积累了解题技巧和“招式”。训练最紧张的阶段,他和同学们每天都要进行三场模拟考试,花费近14个小时。“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累,但是我知道他是真的累。”冯娅琴说,那些日子里何流回到家,总是冲个澡就倒头大睡。
勤勉的付出终得回报。2018第32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中,何流获得一等奖并进入浙江省代表队参加决赛。在决赛中,他斩获全国金牌,入选第51届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集训队,并被保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国家队教练黄山告诉记者,何流有天赋,也愿意吃苦,一开始在省队只排在第40多名,进入国家队后排名第四,现在拿到世界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他自己的不懈努力。”
在领奖台上,何流大声喊出“我爱化学”。冯娅琴告诉记者,何流曾向她透露,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化学领域的专家,为我国化学事业作贡献。
父母是最坚强的后盾
尊重他的选择和爱好
29日晚,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何士科和冯娅琴守在了电脑前,静等第5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闭幕式的举行。当何流手执中国国旗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冯娅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看到儿子这么多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为他感到骄傲!”冯娅琴说。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何士科和冯娅琴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辅导作业也常常力不从心。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自身的行动,成为何流精神上的坚强后盾。
在何流年幼时,何士科和冯娅琴就注重保护他对事物的热情,哪怕他频繁改变兴趣爱好也没有横加指责,从不强迫他学习,而是鼓励他去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尊重他的个人爱好。只要有时间,夫妻俩就会与儿子交流、谈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何流成长为一个独立、好学、勇敢的孩子。
高一那年,何流第一次参加国家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赛前给冯娅琴打了个电话。由于此前有过几次在大赛中发挥失常的经历,何流当时的心情很紧张。“我告诉他: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更要相信自己的付出。你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肯定会有收获。”在冯娅琴的鼓励下,何流超常发挥,拿到了全国二等奖。从此后,何流的竞赛成绩越来越好。
今天中午,何流乘坐的班机抵达杭州。何士科和冯娅琴特意请了一天假,去萧山机场接儿子。“何流很喜欢化学,希望他将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前进的道路上,他会迎来更多挑战,无论如何,我们会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冯娅琴说。
30日凌晨,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法国巴黎传来——第5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成绩出炉,中国代表队4名选手获得三金一银,并包揽全部第一。其中勇夺总分世界第一、实验单项成绩第一的中国队员何流,是咱们丽水小伙。
很快,好消息就传遍了丽水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大家都为这位丽水小伙感到骄傲。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竞赛,本届比赛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选手参加,能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这位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成长之路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热爱与努力使他拿到“世界第一”
出生于2001年的何流是莲都人,小学就读于市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就读于杭州学军中学附属文渊中学,高中阶段则是在杭州学军中学度过的。
何流的父母都是丽水市中心医院的一线医务工作者,父亲何士科是神经外科副主任,母亲冯娅琴是超声医学科主任助理。对于儿子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们一致认为,成长路上,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导师。
幼时的何流兴趣十分广泛:看到别人弹电子琴,他想跟着学;觉得同学跳街舞很酷,回家就缠着父母给他报了兴趣班。此外,他还参加过篮球、跆拳道等项目的兴趣班。但是,这些兴趣班他大多只上到一半就放弃了。直到小学三年级时,何流迷上了奥数。
“奥数带给他很多快乐,他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奥数上。每次攻克了难题,他还会忍不住向我们‘炫耀’。”冯娅琴说,从那时起,何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非常执着,也渐渐收获了一些竞赛奖项。
高一时,何流第一次接触化学课程,立刻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冯娅琴告诉记者,高中三年里,何流没有寒暑假和双休日,每天都在看化学竞赛书,看累了的时候就抄书。同时,他大量做题,积累了解题技巧和“招式”。训练最紧张的阶段,他和同学们每天都要进行三场模拟考试,花费近14个小时。“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累,但是我知道他是真的累。”冯娅琴说,那些日子里何流回到家,总是冲个澡就倒头大睡。
勤勉的付出终得回报。2018第32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中,何流获得一等奖并进入浙江省代表队参加决赛。在决赛中,他斩获全国金牌,入选第51届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集训队,并被保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国家队教练黄山告诉记者,何流有天赋,也愿意吃苦,一开始在省队只排在第40多名,进入国家队后排名第四,现在拿到世界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他自己的不懈努力。”
在领奖台上,何流大声喊出“我爱化学”。冯娅琴告诉记者,何流曾向她透露,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化学领域的专家,为我国化学事业作贡献。
父母是最坚强的后盾
尊重他的选择和爱好
29日晚,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何士科和冯娅琴守在了电脑前,静等第5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闭幕式的举行。当何流手执中国国旗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冯娅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看到儿子这么多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为他感到骄傲!”冯娅琴说。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何士科和冯娅琴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辅导作业也常常力不从心。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自身的行动,成为何流精神上的坚强后盾。
在何流年幼时,何士科和冯娅琴就注重保护他对事物的热情,哪怕他频繁改变兴趣爱好也没有横加指责,从不强迫他学习,而是鼓励他去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尊重他的个人爱好。只要有时间,夫妻俩就会与儿子交流、谈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何流成长为一个独立、好学、勇敢的孩子。
高一那年,何流第一次参加国家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赛前给冯娅琴打了个电话。由于此前有过几次在大赛中发挥失常的经历,何流当时的心情很紧张。“我告诉他: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更要相信自己的付出。你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肯定会有收获。”在冯娅琴的鼓励下,何流超常发挥,拿到了全国二等奖。从此后,何流的竞赛成绩越来越好。
今天中午,何流乘坐的班机抵达杭州。何士科和冯娅琴特意请了一天假,去萧山机场接儿子。“何流很喜欢化学,希望他将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前进的道路上,他会迎来更多挑战,无论如何,我们会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冯娅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