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丽水  正文

大国工匠徐朝兴: 龙泉青瓷塑造了我 我属于龙泉青瓷
2018-12-10 09:35:47 来源: 丽水日报 钟根清 潘枫

  “我与龙泉青瓷已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龙泉青瓷塑造了我,我的一生属于龙泉青瓷。”

  这是徐朝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5.jpg

  他常说自己是个“老陶工”,因此从不敢懈怠自己的手艺,76岁高龄了还在坚持创作。在他看来,把青瓷技艺传承与延续下去,是他的责任与义务。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历经170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龙泉青瓷独特的烧制技艺,在人类陶瓷发展史上书写了厚重的一页,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一个列入“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在龙泉青瓷界,徐朝兴是始终无法绕开的名字。釉色如玉的青瓷,不仅被他的妙手赋予灵性,也用自身的温润浸染他的性格,使其淡定从容、通透达观。

  从事龙泉青瓷工艺六十余年,徐朝兴从一个普通的学徒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徒子徒孙多达200余人,为龙泉青瓷的复兴和繁盛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被公认为青瓷泰斗。

  最近,徐朝兴入围2018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评选活动提名人物。推荐理由认为,他在发扬传统青瓷菁华的同时,拓宽了青瓷的美学范畴,深化了陶瓷文化的内涵。

  13岁与青瓷结缘

  炼碗泥、揣泥坯、揉泥巴,脚上是泥,手上是泥,脸上和头上也沾着泥。1956年,年仅13岁的徐朝兴,因为家里贫困而不得不失落地来到离县城40多公里外的乡下作坊,学做瓷碗。他天性爱玩泥巴,“命中注定要吃这碗饭”。

  当时个头不足一米三的徐朝兴,笃定自己要跟青瓷打一辈子交道。乡下作坊,生产设施与普通的砖瓦厂差不多。年幼的他因为不怕苦、不怕累,手脚勤快,常受到师傅们的夸奖。不到两年时间,凭借聪慧的天资禀赋和勤奋用功,徐朝兴掌握了制作一般陶瓷器的基本技能,这也为以后的艺术生涯打好了基本功。

  1958年,龙泉青瓷迎来了走向复兴的春天。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恢复我国历史名窑、恢复龙泉青瓷。龙泉瓷厂也在民间艺人和职工中选拔了8人,组成仿古小组。徐朝兴与师父李怀德一起入选。龙泉哥窑、弟窑是历史名窑,饮誉天下,但由于烧制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几近失传。经过一次次技术攻关,经历无数次试制,终于在1959年国庆前夕研制成功弟窑产品。1963年,哥窑产品也仿制成功。1976年,徐朝兴从试制组调至龙泉青瓷研究所,从事新产品设计与工艺科研工作,迈上了艺术道路的新台阶。

  在青研所,徐朝兴按捺不住创作的渴望,全身心地扎进青瓷世界里,终于在1979年创作成功生平第一件能摆进艺术殿堂的作品——《中美友好玲珑灯》。1980年,组织上破格提拔徐朝兴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真正步入了青瓷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基础上,徐朝兴锐意创新,先后在哥弟绞胎、哥弟混合、象形开片、露胎装饰、青瓷玲珑、点缀纹片、灰釉跳刀等工艺领域取得突破。力求将龙泉青瓷的工艺特点与美术装饰、艺术与文化相结合,以及哥弟结合产生的自然美,使作品给世人以一种清醇、典雅、洗练的艺术感。

  60年延续艺术文脉

  2007年,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成立,徐朝兴被推选为行业协会会长。也是在这一年,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两个职务,决定了徐朝兴既要把握青瓷行业发展的动向,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宣传青瓷文化,传承青瓷烧制技艺,保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是徐朝兴从艺六十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了为期16天的“青瓷·传承·复兴暨徐朝兴从艺六十周年作品展”。以徐朝兴的从艺经历为主要线索,在展出徐朝兴师徒三百余件代表作的同时,全方位地向观众介绍龙泉窑青瓷的整体面貌,受到了广泛好评。

  从艺60多年来,徐朝兴一路建功立业,赢得了令人骄傲的诸多荣誉。如今,徐朝兴的妻子、儿子和儿媳都在青瓷行业辛勤工作。儿子徐凌、儿媳妇竺娜亚都先后获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妻子韩红军也是青瓷行业的知名者,她的刻花技术在龙泉曾名噪一时。徐朝兴带出来的徒子徒孙,大都活跃在青瓷第一线。

  今年6月,徐朝兴青瓷艺术实践基地在北京丰台区少年宫揭牌,致力于从小培养起孩子们对青瓷艺术的兴趣,为青瓷艺术培养小小接班人。今年10月,徐朝兴创办的“朝兴苑”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非遗传承基地。

  “‘工匠精神’第一要执着,第二要坚守,第三要传承。”徐朝兴说,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把龙泉青瓷传承好。“首先是精神上的传承,要以德为先;然后是技艺上的传承,在工艺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再是在创作上,要鼓励年轻人推陈出新、体现个性化。”

标签: 龙泉青瓷;技艺;陶瓷;徒子徒孙;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烧制;历史名窑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