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
庆元县荷地镇胡处洋村,因受2006年“桑美”台风影响,整村搬迁到县城。
如今的胡处洋老村,从380多人居住的偏远农村,变成了“空心村”。
村民的离去,让富有商业头脑的村民胡开美看到了商机,决心返乡创业。他毅然带着家人与张村乡金丝岱村乡贤周昌一起在高际村、胡处洋村集体流转了600多亩山田。
胡开美成立了庆元县家园种养专业合作社,他坚持多样化种植养殖,在自己的基地种植铁皮石斛,大棚试种成功后又开始研究锥栗树捆绑种植铁皮石斛新模式。
2016年,家园种养专业合作社将牛粪用于锥栗、油茶种植,将锥栗壳、香菇木糠段用于铁皮石斛种植,实现了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我觉得家乡就是世外桃源、生态乐园。”胡开美说,他每年在锥栗收采、挑拣、收购装车,油茶施肥、除草,香菇、黑木耳种植等工序上所花费的用工费达到10万元左右,给周边的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山水田园特色,是庆元因地制宜,多路径推进乡村振兴打出的‘组合拳’。”庆元县委书记蓝伶俐说,就是要发挥特别肯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韧劲、特别善创新的“庆元精神”,丰富生态产业业态,带动周边老百姓致富,支撑起乡村振兴的品质和内涵。
以后,胡处洋村这样的例子将层出不穷。
返乡创业一度成为庆元的新潮流,而御竹香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淑梅就是其中一位有情怀、有能力又想投身乡村振兴的新乡贤。
在庆元县贤良镇岱头林场,不额外占用空间,吴淑梅在这里开辟林下经济,种植三叶青、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药膳、民宿等产业。
“庆元东部山区有大量闲置的竹林和留守老人,如果利用闲置竹林发展竹下经济,不仅可以实现在家创业的梦想,更可以引导带动乡亲们致富。”2016年,在上海发展良好的吴淑梅毅然回到贤良镇,在贤良村岱头林场流转毛竹、杉木林地1000多亩,租期20年,成立御竹香农林专业合作社,雇用周边村庄留守老人,种植中药材,带动他们每月增收2000多元。
贤良村党支部书记叶积通说,项目入驻前,岱头林场凭借种植竹林和竹笋,村民每亩就有万元收入。如今,吴淑梅在林下培育中草药,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庆元不仅鼓励更多的乡贤返回乡村、扎根乡土,也欢迎有志之士到庆元投资发展,用情怀和担当推动乡村振兴。
程文财是青田人,一直在寻找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的地方。经过多方考察,发现举水乡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
2016年9月,庆元积极引进丽水天宸农业公司,项目选址举水乡大丘村、地虎坑村、杉源村、黄山村、照田村,共盘活高山梯田资源1000多亩。
据天宸农业的创始人程文财介绍,截至目前,天宸农业公司已发放2年田租46万余元,发放劳务工资300万元,成功带动农民增收超400万元。
“今年的稻种是从日本引进的,质量较去年有所提升,亩产六七百斤左右,一斤19.8元左右,总收成有四五十万斤。而市面上的大米每斤普遍卖2元左右,我们实现了生态农产品溢价。”程文财介绍,2017年,天宸农业种植的第一批越光稻,每亩大概能收获五六百斤的稻谷。
同样在举水乡,国坪村则采取村资源入股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国坪村依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古建筑,吸引了投资1.2亿元的“谷坪公社”旅游景区开发项目。“项目利用传统工艺,对该村的泥土房进行修缮,恢复整体古村风貌,目前完成初期修缮31栋,下阶段将进行内部装修。”“谷坪公社”负责人邱武军介绍,该项目村集体占公司10%股份,三年建设期满后,公司根据经营情况按股份给村集体分红,即股金收益(保底股金收入为40万元/年)。
“依托良好的生态农业生产条件,先后引进天宸农场、‘谷坪公社’等项目,举水的产业兴起来,人气旺起来,农民富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举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吴华说。
庆元以盘活山、田、村等资产为突破口,为招引工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形成了土地、山林规模流转和规模经营,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富甲一方”的生态价值实现。
截至目前,2018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400亩,庆元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累计已达75606亩,土地流转后实现规模经营(10亩以上)的耕地面积40911亩。通过土地流转,累计拥有家庭农场585家、专业合作社394家。全县林地流转今年新增1.21万亩,累计流转面积超3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