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聂伟霞 通讯员 丁南森 周阳开 朱映归)“麻鸭上架后,产蛋率高达94%,比传统养殖产蛋率还要高。”浙江丽水仙都黄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施文明欣喜地说。炎炎夏日,在该公司养殖车间,一万羽鸭享受着26摄氏度的清凉,“嘎嘎”地下蛋。
“让鸭上架,缙云通过‘笼养’‘旱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新法,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双丰收。”缙云县畜牧兽医局高级畜牧师吕晓春说。
缙云是畜牧养殖大县,曾有4万多鸭农从事麻鸭养殖。据统计,2017年缙云麻鸭在本县养殖量达13万羽。一直以来,畜牧养殖处于传统粗放型。近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倒逼缙云畜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以前,我们家门口的新建溪就没有干净过,两岸搭建着100多个鸭棚,几万只鸭子栖息在这里。一到夏天,溪水又黑又臭。”一位住在溪边几十年的新建镇览川村村民说。麻鸭通过“河养”“塘养”“库养”三种传统方式养殖,曾严重地污染着环境。
“‘赶鸭子上架’,如今在缙云成了现实。”施文明说。在新碧镇龙湖村,一个现代化的厂房取代了溪边的简易鸭棚,麻鸭住进了二层楼的笼子里。这个投资120多万元的养殖场,第一批共养殖麻鸭1万余羽,日产蛋量1300多公斤。
施文明是有多年经验的养殖专业户,5年来,在省、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他成功攻克了鸭子笼养的技术难题,建立了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为鸭子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以前,鸭子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汲取养分,自从笼养后,我们研发成功了一款特殊饲料,确保鸭子所需要的各种微生物的摄入,达到全面营养。”施文明说,笼养模式虽然投入大,但是大大节省了土地和厂房空间,废水、鸭子排泄物输送到异地发酵床生产有机肥,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麻鸭套养是生态养殖探索成功的另一种模式。在新建镇千亩茭白基地,今年第一批放养的麻鸭正在田里吃草、吃虫和嬉戏,茭田里的泥鳅趁着鸭游过的“空档”,时而钻出水面,时而钻入深土。
据吕晓春介绍,缙云茭白栽培历史悠久,由于长时间连作,近年来茭白出现严重的病虫害。去年,缙云探索出了茭白田适度套养麻鸭模式,用生态“天敌”法破解了茭白生态种植的难题。
“每亩茭白田放养5只麻鸭当‘洁净师’,鸭子专吃福寿螺、浮萍和杂草,粪便是茭白最好的肥料,减少70%的化肥、农药用量,每亩还能增加产值300元至500元,茭白麻鸭套养优化了生态环境,而且大大减少了污染。”茭白种植户邹红杰去年承包了20多亩田,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套养麻鸭160多羽,去年仅鸭蛋一项就增收1万多元。
据统计,去年全县3个基地、200多亩面积的试验获得成功,今年已有4万羽麻鸭套养到8000亩茭白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