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
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
未来,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国样本将在这里诞生。
长三角再次受到万众瞩目。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1/3,嘉善及嘉兴,迎着新期待,站上了新起点。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嘉兴全市域作为联动发展区,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作为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以“错失一个机遇,就可能错失一个时代”的紧迫感,与示范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不断探索更大范围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体化能量崭露头角 项目、平台竞相落地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百年未有之重大历史机遇”,嘉兴全力以赴,迅速谋划,抓机遇、抓落实、抓项目。
去年12月30日,嘉善与苏州中新集团签约建设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首个区域合作的重大产业平台,已成功入选首批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
截至目前,园区已完成15个专项规划评审及控规编制,完成征地11000亩、拆迁1541户,将全力打造千亿级智能传感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智能传感谷”。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位于嘉善的上海人才创业园内,一辆无人驾驶的福特蒙迪欧,正熟练地启动、刹车、等红灯、礼让行人。今年7月,全省首辆5G智能网联车就在这块创业热土上正式上线。
据悉,该技术的方案提供商为驭势科技。驭势科技是嘉善的“新朋友”,2017年7月,从上海来到嘉善。短短两年时间,产品已经在广州白云机场、杭州来福士购物中心等实现了商业落地。5G这一充满想象的商业蓝海,嘉善早已谋局布点。
一年来,嘉善始终秉承产业是根本、项目是核心的发展理念,把标杆性项目引育、建设作为优势再造、赋能提速的内生动力,作为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共建共享共赢的加速器,坚持一二三产并举,全方位推进一体化。
招商选资上,聚焦数字经济、智能传感器、氢能源等高端高新产业,以上海为主阵地,引进了同济大学长三角未来村、万洋机器人众创城等重大项目。特别是10月18日,2019中国·嘉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总投资达558亿元,为历年之最。
纵观全市,今年以来,全面加快推进产业平台整合提质,重点打造21个“万亩千亿”产业平台,谋划推进高铁新城建设,与城建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启用,常态化开展路演活动……一系列举措引得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嘉兴,今年以来全市引进百亿项目14个,位列全省第一,长三角(嘉兴)数字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36个项目,总投资250亿元,一体化能量崭露头角,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汇入不竭动力。
一体化发展“人气高涨”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何利用好这片土地上的创新资源,如何广纳人才为我所用?我市创新思路,在上海建起了“科技飞地”——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
10月15日,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正式启用。这是一栋地理位置绝佳的写字楼: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虹桥世界中心,与国家会展中心隔街相望,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硬件配套:标准甲A级办公写字楼、五星级铂瑞酒店、全球商品贸易港等高端的商业配套围绕……因此,刚启用就吸引了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涂鸦智能、数澜科技等多家企业入驻。
“这是‘科技飞地’概念的深化。”嘉善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科技飞地’的打造,打通科技人才项目在大城市孵化与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的通道,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这种柔性引才新模式,为城市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模式提供了样本。”
据统计,今年以来,嘉善共引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19名,新授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新增高技能人才1453人,中科院朱日祥、姚振兴“院士工作站”落户嘉善,乔治·斯穆特诺贝尔奖得主工作室落户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
借力上海创新资源,我市科技协同实现新突破。据了解,目前上海已有680家机构可为嘉兴企业提供1.3万项技术创新服务;今年以来,我市创新设立全省首个“城市人才日”,启用全省领先的人才创业创新综合体“智立方”,引进长三角城市高层次人才280名、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家。
一体化加深“同城感” 公共服务提升获得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民生是不变的初心。一体化大趋势,也有着对百姓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
9月22日,受台风“塔巴”影响,与上海毗邻的嘉善县俞汇村附近多处线路出现电杆断杆、倾斜,造成30个公变、4个用户专变失电,但当地村民并没有发现停电。
原来,由于青浦与嘉善架起了全国首条跨省配网联络线,在“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机制下,当天俞汇村用上了9小时31分的“上海电”。
“按照以前的操作,失电了,就需要停电抢修。但是随着长三角电力一体化建设推进,青浦和嘉善搭起了配网联络线,一改曾经‘近在咫尺’却又‘电力割裂’的配电网刚性隔绝的无奈窘况。现在,一方出现失电,另一方能迅速补上,提供倒送电,这对于区域内的终端用户来说,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国网嘉善县供电公司运检部金昊说。
如果说嘉兴用上“上海电”是隐性的“同城感”,那么医疗和教育的“同城感”则更加显性。
今年来,全市范围内实现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参保地全覆盖,参保人员可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629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保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上海参保人员在嘉兴45家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实现直接结算。
教育方面,浙江师范大学嘉善附属幼儿园挂牌,平湖市与上海同济存志学校设立上海同济存志学校平湖行知教育集团、与上海影视艺术进修学校合作设立上海影视艺术进修学校平湖校区签约;海盐县滨海实验学校(华东师大基教所实验学校)成立;嘉善引进建设惠灵顿国际学校,目前已签约……一系列优质教育资源在我市加速汇集。
此外,我市还深化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文化旅游合作,重点推动与上海“一大”会址等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串点成线,打造“重走一大路”的红色旅游品牌,与G60城市开展“玩转G60畅游长三角”主题活动。
一体化联动成果显著 体制机制打破藩篱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嘉善、吴江、青浦,属于三个不同的省(市),行政壁垒在所难免。然而,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里,嘉兴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也积极“眼光向外”,实现体制机制协调新突破。
对标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长三角跨区域办事、加强环境共保共治……一系列区域协调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稳步推进。
以加强环境共保共治为例,曾经,流经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太浦河,河流管理各自为政;而如今,三地牢牢把握“生态绿色”这一核心要义,建立省际跨区域联合协作机制,探索以“上游主动保护下游,下游支持上游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湿地水系保护。
在春夏之交最容易爆发水葫芦的季节,借助跨省合作机制,共饮太浦河水的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和青浦区金泽镇龚都村的村干部时常约着共同巡河。“这段河道的保洁归银水庙村负责,我们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水葫芦打捞干净。”“我们一起努力,立刻行动。”双方你来我往,共护环境洁净。
此外,我市围绕实现市场规则、政府办事规则与上海“两个无差别”,把上海“一网通办”、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等创新举措与“最多跑一次”改革集成推进,在全国首创跨省政务服务异地可办,在全省率先实现“无差别全科受理”、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截至9月底,全市网上办事实现率99.70%,全省第一名,掌上办事实现率98.51%;南湖区与吴江区实现54个政务项目同标准审批。嘉善和青浦、吴江破题营业执照“长三角一体化”跨区通办,30个事项与G60科创走廊城市实现“一网通办”。
地处长三角,嘉兴潜力无限、动能无限!击楫猛进正当时,全力奔跑才能争得美好未来!
正如在嘉善工作的上海人叶林在朋友圈写的那样:“从上海高速出口流量来看,G60客货量已经与G2持平,沪浙交流与沪苏交流已经等量齐观,作为每日往返贡献流量的‘长三角人’,我们正在见证一体化大潮滚滚涌来。”
10月29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
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
未来,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国样本将在这里诞生。
长三角再次受到万众瞩目。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1/3,嘉善及嘉兴,迎着新期待,站上了新起点。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嘉兴全市域作为联动发展区,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作为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以“错失一个机遇,就可能错失一个时代”的紧迫感,与示范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不断探索更大范围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体化能量崭露头角 项目、平台竞相落地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百年未有之重大历史机遇”,嘉兴全力以赴,迅速谋划,抓机遇、抓落实、抓项目。
去年12月30日,嘉善与苏州中新集团签约建设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首个区域合作的重大产业平台,已成功入选首批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
截至目前,园区已完成15个专项规划评审及控规编制,完成征地11000亩、拆迁1541户,将全力打造千亿级智能传感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智能传感谷”。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位于嘉善的上海人才创业园内,一辆无人驾驶的福特蒙迪欧,正熟练地启动、刹车、等红灯、礼让行人。今年7月,全省首辆5G智能网联车就在这块创业热土上正式上线。
据悉,该技术的方案提供商为驭势科技。驭势科技是嘉善的“新朋友”,2017年7月,从上海来到嘉善。短短两年时间,产品已经在广州白云机场、杭州来福士购物中心等实现了商业落地。5G这一充满想象的商业蓝海,嘉善早已谋局布点。
一年来,嘉善始终秉承产业是根本、项目是核心的发展理念,把标杆性项目引育、建设作为优势再造、赋能提速的内生动力,作为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共建共享共赢的加速器,坚持一二三产并举,全方位推进一体化。
招商选资上,聚焦数字经济、智能传感器、氢能源等高端高新产业,以上海为主阵地,引进了同济大学长三角未来村、万洋机器人众创城等重大项目。特别是10月18日,2019中国·嘉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总投资达558亿元,为历年之最。
纵观全市,今年以来,全面加快推进产业平台整合提质,重点打造21个“万亩千亿”产业平台,谋划推进高铁新城建设,与城建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启用,常态化开展路演活动……一系列举措引得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嘉兴,今年以来全市引进百亿项目14个,位列全省第一,长三角(嘉兴)数字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36个项目,总投资250亿元,一体化能量崭露头角,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汇入不竭动力。
一体化发展“人气高涨”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何利用好这片土地上的创新资源,如何广纳人才为我所用?我市创新思路,在上海建起了“科技飞地”——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
10月15日,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正式启用。这是一栋地理位置绝佳的写字楼: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虹桥世界中心,与国家会展中心隔街相望,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硬件配套:标准甲A级办公写字楼、五星级铂瑞酒店、全球商品贸易港等高端的商业配套围绕……因此,刚启用就吸引了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涂鸦智能、数澜科技等多家企业入驻。
“这是‘科技飞地’概念的深化。”嘉善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科技飞地’的打造,打通科技人才项目在大城市孵化与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的通道,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这种柔性引才新模式,为城市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模式提供了样本。”
据统计,今年以来,嘉善共引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19名,新授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新增高技能人才1453人,中科院朱日祥、姚振兴“院士工作站”落户嘉善,乔治·斯穆特诺贝尔奖得主工作室落户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
借力上海创新资源,我市科技协同实现新突破。据了解,目前上海已有680家机构可为嘉兴企业提供1.3万项技术创新服务;今年以来,我市创新设立全省首个“城市人才日”,启用全省领先的人才创业创新综合体“智立方”,引进长三角城市高层次人才280名、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家。
一体化加深“同城感” 公共服务提升获得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民生是不变的初心。一体化大趋势,也有着对百姓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
9月22日,受台风“塔巴”影响,与上海毗邻的嘉善县俞汇村附近多处线路出现电杆断杆、倾斜,造成30个公变、4个用户专变失电,但当地村民并没有发现停电。
原来,由于青浦与嘉善架起了全国首条跨省配网联络线,在“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机制下,当天俞汇村用上了9小时31分的“上海电”。
“按照以前的操作,失电了,就需要停电抢修。但是随着长三角电力一体化建设推进,青浦和嘉善搭起了配网联络线,一改曾经‘近在咫尺’却又‘电力割裂’的配电网刚性隔绝的无奈窘况。现在,一方出现失电,另一方能迅速补上,提供倒送电,这对于区域内的终端用户来说,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国网嘉善县供电公司运检部金昊说。
如果说嘉兴用上“上海电”是隐性的“同城感”,那么医疗和教育的“同城感”则更加显性。
今年来,全市范围内实现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参保地全覆盖,参保人员可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629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保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上海参保人员在嘉兴45家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实现直接结算。
教育方面,浙江师范大学嘉善附属幼儿园挂牌,平湖市与上海同济存志学校设立上海同济存志学校平湖行知教育集团、与上海影视艺术进修学校合作设立上海影视艺术进修学校平湖校区签约;海盐县滨海实验学校(华东师大基教所实验学校)成立;嘉善引进建设惠灵顿国际学校,目前已签约……一系列优质教育资源在我市加速汇集。
此外,我市还深化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文化旅游合作,重点推动与上海“一大”会址等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串点成线,打造“重走一大路”的红色旅游品牌,与G60城市开展“玩转G60畅游长三角”主题活动。
一体化联动成果显著 体制机制打破藩篱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嘉善、吴江、青浦,属于三个不同的省(市),行政壁垒在所难免。然而,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里,嘉兴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也积极“眼光向外”,实现体制机制协调新突破。
对标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长三角跨区域办事、加强环境共保共治……一系列区域协调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稳步推进。
以加强环境共保共治为例,曾经,流经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太浦河,河流管理各自为政;而如今,三地牢牢把握“生态绿色”这一核心要义,建立省际跨区域联合协作机制,探索以“上游主动保护下游,下游支持上游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湿地水系保护。
在春夏之交最容易爆发水葫芦的季节,借助跨省合作机制,共饮太浦河水的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和青浦区金泽镇龚都村的村干部时常约着共同巡河。“这段河道的保洁归银水庙村负责,我们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水葫芦打捞干净。”“我们一起努力,立刻行动。”双方你来我往,共护环境洁净。
此外,我市围绕实现市场规则、政府办事规则与上海“两个无差别”,把上海“一网通办”、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等创新举措与“最多跑一次”改革集成推进,在全国首创跨省政务服务异地可办,在全省率先实现“无差别全科受理”、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截至9月底,全市网上办事实现率99.70%,全省第一名,掌上办事实现率98.51%;南湖区与吴江区实现54个政务项目同标准审批。嘉善和青浦、吴江破题营业执照“长三角一体化”跨区通办,30个事项与G60科创走廊城市实现“一网通办”。
地处长三角,嘉兴潜力无限、动能无限!击楫猛进正当时,全力奔跑才能争得美好未来!
正如在嘉善工作的上海人叶林在朋友圈写的那样:“从上海高速出口流量来看,G60客货量已经与G2持平,沪浙交流与沪苏交流已经等量齐观,作为每日往返贡献流量的‘长三角人’,我们正在见证一体化大潮滚滚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