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倍变焦镜头、100米高空,实时定点监控、拍摄,这段时间,南湖区一些镇村上空不时飞过一架无人机,这是市生态环境局南湖分局派出的“空中队员”,而对这种新巡查方式,一些群众已不再陌生。“通过空中巡查,可以更好地发现固废违法堆放情况。”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生态环境问题“千人大排查、百日大整治”攻坚行动中,作为嘉兴市主城区,南湖区针对水、空气、固废、土壤污染整治中的“疑难杂症”,出组合拳治“痛点”,并施以诊脉式“靶向治”。
截至5月底,全区已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案件53起,处罚金额653.4万元,移交公安立案侦查3起,刑事处罚10人,查封扣押15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起。在“千人大排查、百日大整治”攻坚行动中,全区已累计整改完成近200个生态环境问题。
瞄准“靶子” 集中“火力”破难题
新建250平方米危险品仓库,建起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的新废气装罐,全年企业用于安全、环保设施提升的资金将达到900万元……这几天,浙江龙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动作不断。促使企业下决心狠抓环保设施建设的,除了不断趋紧的环保政策,还在于区生态环保部门对企业的一次次“洗脑”。
5月23日,南湖区绿色宣讲在大桥镇政府举行,南湖区主要产废企业负责人纷纷前来听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学生”都是企业法人或环保负责人,而非“代会”的办公室行政人员。
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顾永良介绍,为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升环保治理能力,该区也办过不少培训班,但一些企业往往派办公室或其他行政人员来,致使一些会议、培训内容传达“错位”,了解情况的拍不了板,有决策权的又不了解情况,对此,该局在摸底基础上,由环保专家、生态环保干部等16人组成了南湖绿色宣讲团,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菜单”式培训。
执法检查多,是排污企业比较烦心的一件事,尤其是一些重点排污企业,更是应急、生态环保等部门检查的“老客户”。如何既做到执法到位,又减轻企业负担?
在今年的“三服务”活动中,南湖区推出了“最多查一次”集中联合执法,并实施“双随机”:即确立联合执法“企业群”,除了年初明确告知的列入今年执法检查计划的企业,将群众实名举报、媒体曝光、上级督查有问题企业也列入联合执法对象。同时,建立由区环保、安监、行政执法、农村水利等组成的执法人员库。在“最多查一次”集中联合执法时,随机抽调人员,随机抽取检查企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对企业给予分别指出、协同解决。
空气污染治理难,一个原因在于其排放比较随机,给执法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今年南湖区在空气污染相对集中的企业周边,分别建立了空气污染因子监测站、空气质量背景监测站。同时,对废气排放企业建立档案,根据风向和企业排气排放物性质,一旦企业有“风吹草动”,往往能实现精准执法。
多维给力 联合诊脉“生态牛皮癣”
南湖区是嘉兴市的主城区,群众对水、空气等要求更高,在抓好常规性检查的同时,南湖区从影响生态环境的“牛皮癣”下手,下猛药“靶向”治疗顽疴。
“南湖区终于又有了Ⅲ类水!”2016年,南湖区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首次实现优秀,此时已一别Ⅲ类水十多年了。以生猪减量提质和“五水共治”为契机,近年来全区水环境质量有了极大改变,但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时有反复。
水质有问题,根子在岸上。为此,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南湖区围绕治水推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
企业是水污染“大户”,对19家COD、氨氮排放量分别超过了全区总量三分之一的印染企业,南湖区再出铁拳:今年12月底前,将完成关停来料加工型印染企业,明年11月30日前关停淘汰印染生产线。
市区河道为何久治不愈?南湖区精准“把脉”,推行“一河一策”,对三水湾浜、太平桥港等城乡水体水质容易反复的河道“靶向治疗”。
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相对不高,造成了河道的二次污染,南湖区要求今年不低于50%的30吨以上治理设施达到标准化运维,至2020年全面实现标准化运维……
不放过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
南湖区新建楼盘较多,针对扬尘问题,南湖区要求对运输车喷淋、清洗,砂料搅拌等一律进行全封闭操作。
通过“垃非”APP,越来越多农民知道了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知道了工业废料会污染土壤和水质、影响健康,不仅自己不乱扔,还积极检举违法行为。
为能第一时间处理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区生态环境分局从去年开始,实行坐班值班制度,接到投诉举报迅速出动,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及时作出处置。信访值班制度实行以来,共接到有效信访举报442件,全部处理完结并予以回复,得到了城乡居民的点赞。
30倍变焦镜头、100米高空,实时定点监控、拍摄,这段时间,南湖区一些镇村上空不时飞过一架无人机,这是市生态环境局南湖分局派出的“空中队员”,而对这种新巡查方式,一些群众已不再陌生。“通过空中巡查,可以更好地发现固废违法堆放情况。”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生态环境问题“千人大排查、百日大整治”攻坚行动中,作为嘉兴市主城区,南湖区针对水、空气、固废、土壤污染整治中的“疑难杂症”,出组合拳治“痛点”,并施以诊脉式“靶向治”。
截至5月底,全区已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案件53起,处罚金额653.4万元,移交公安立案侦查3起,刑事处罚10人,查封扣押15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起。在“千人大排查、百日大整治”攻坚行动中,全区已累计整改完成近200个生态环境问题。
瞄准“靶子” 集中“火力”破难题
新建250平方米危险品仓库,建起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的新废气装罐,全年企业用于安全、环保设施提升的资金将达到900万元……这几天,浙江龙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动作不断。促使企业下决心狠抓环保设施建设的,除了不断趋紧的环保政策,还在于区生态环保部门对企业的一次次“洗脑”。
5月23日,南湖区绿色宣讲在大桥镇政府举行,南湖区主要产废企业负责人纷纷前来听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学生”都是企业法人或环保负责人,而非“代会”的办公室行政人员。
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顾永良介绍,为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升环保治理能力,该区也办过不少培训班,但一些企业往往派办公室或其他行政人员来,致使一些会议、培训内容传达“错位”,了解情况的拍不了板,有决策权的又不了解情况,对此,该局在摸底基础上,由环保专家、生态环保干部等16人组成了南湖绿色宣讲团,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菜单”式培训。
执法检查多,是排污企业比较烦心的一件事,尤其是一些重点排污企业,更是应急、生态环保等部门检查的“老客户”。如何既做到执法到位,又减轻企业负担?
在今年的“三服务”活动中,南湖区推出了“最多查一次”集中联合执法,并实施“双随机”:即确立联合执法“企业群”,除了年初明确告知的列入今年执法检查计划的企业,将群众实名举报、媒体曝光、上级督查有问题企业也列入联合执法对象。同时,建立由区环保、安监、行政执法、农村水利等组成的执法人员库。在“最多查一次”集中联合执法时,随机抽调人员,随机抽取检查企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对企业给予分别指出、协同解决。
空气污染治理难,一个原因在于其排放比较随机,给执法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今年南湖区在空气污染相对集中的企业周边,分别建立了空气污染因子监测站、空气质量背景监测站。同时,对废气排放企业建立档案,根据风向和企业排气排放物性质,一旦企业有“风吹草动”,往往能实现精准执法。
多维给力 联合诊脉“生态牛皮癣”
南湖区是嘉兴市的主城区,群众对水、空气等要求更高,在抓好常规性检查的同时,南湖区从影响生态环境的“牛皮癣”下手,下猛药“靶向”治疗顽疴。
“南湖区终于又有了Ⅲ类水!”2016年,南湖区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首次实现优秀,此时已一别Ⅲ类水十多年了。以生猪减量提质和“五水共治”为契机,近年来全区水环境质量有了极大改变,但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时有反复。
水质有问题,根子在岸上。为此,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南湖区围绕治水推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
企业是水污染“大户”,对19家COD、氨氮排放量分别超过了全区总量三分之一的印染企业,南湖区再出铁拳:今年12月底前,将完成关停来料加工型印染企业,明年11月30日前关停淘汰印染生产线。
市区河道为何久治不愈?南湖区精准“把脉”,推行“一河一策”,对三水湾浜、太平桥港等城乡水体水质容易反复的河道“靶向治疗”。
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相对不高,造成了河道的二次污染,南湖区要求今年不低于50%的30吨以上治理设施达到标准化运维,至2020年全面实现标准化运维……
不放过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
南湖区新建楼盘较多,针对扬尘问题,南湖区要求对运输车喷淋、清洗,砂料搅拌等一律进行全封闭操作。
通过“垃非”APP,越来越多农民知道了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知道了工业废料会污染土壤和水质、影响健康,不仅自己不乱扔,还积极检举违法行为。
为能第一时间处理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区生态环境分局从去年开始,实行坐班值班制度,接到投诉举报迅速出动,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及时作出处置。信访值班制度实行以来,共接到有效信访举报442件,全部处理完结并予以回复,得到了城乡居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