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庭栋:30多年扎根交通事业 见证桐乡交通蜕变
2019-06-11 08:10:45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杨薇

  【人物名片】高庭栋,1949年7月出生于桐乡,曾任桐乡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等职。自1976年投身交通事业到2009年退休,在30多年的坚守中,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交通”见证了桐乡交通发展的变迁。

  【人物经历】高庭栋清楚记得,当时他的家就在桐乡老汽车站原址,那时候桐乡路少、车少,每天能在家里看着外面有车来往,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高庭栋没有想到,20年后,他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成为了桐乡汽车站的一名员工。1968年高中毕业,1970年下乡,1972年12月参军服役,1976年退伍回来后,高庭栋被安排在了桐乡汽车站工作,成了一名站务员,“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还是回家工作了!”

  在高庭栋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碗大梧桐镇”不仅面积小,各地路况都很差,当时桐乡人都会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汽车跳一跳,桐乡就到了。”“那时候桐乡有等级的公路只有一条杭枫公路,班车也不多,我刚上班时,车站里只有八九个工作人员。”高庭栋说,那个年代,桐乡有不少轮船码头,去乌镇、硖石等地都要坐船,“我媳妇在乌镇,平时我去乌镇坐船要两三个小时,路上就要花费近一天时间。”那时候的桐乡可以说在公路建设上是一片“空白”,人们出行全靠一双腿。当时小船的摇橹声和机动船的轰鸣声成了老一辈的集体回忆。

  在交通部门这几年,高庭栋见证了桐乡道路的发展,他对桐乡道路由稀到密的变化过程十分熟悉:上世纪80年代,桐乡第一条县道公路正式通车,这是一条从新农村到洲泉的公路;上世纪80年代末,桐乡已经实现了乡乡通公路;1998年,桐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2007年,公交车已经通到了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车。随着桐乡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密度已经常年稳居全省第一。

  路通了,也变美了。高庭栋说,以前桐乡的道路都是水泥路,现在实现了“白改黑”,到处都是柏油大马路,灰尘少了,雨天也不滑。随着农村公路改造提升,以前的羊肠小道少了,尘土飞扬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敞整洁的等级公路,“几十年来,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几乎每天都在变化,桥变多了,路变宽了,生活越来越好,这都是和桐乡的发展分不开的。”

  让高庭栋更为惊喜的是随着桐乡的发展,公交车线路越来越多,还有了轨道交通,出行越来越方便。沪杭中央是桐乡,桐乡的区位优势日渐突出,桐乡人的出行模式也日益多样化。桐乡汽车站实现了三迁,1971年,老车站扩建;1991年,车站搬迁至振兴中路(现沃尔玛);2003年,搬迁至现在的世纪大道。车站由小变大,从原来一个市区总站变为现在每个镇都拥有了高大上的现代化汽车站。1998年,沪杭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桐乡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其后,申嘉湖高速、练杭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全线通车,桐乡的百年铁路梦终于得以实现,桐乡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

  “以前去乌镇都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去杭州只需十几分钟,交通的快速发展带给我们太大的震撼。”高庭栋激动地说。

  1995年11月,在汽车站工作了近20个年头的高庭栋转任市交通局担任办公室主任,2009年退休。“退休不退热”的高庭栋开始着手编纂新版本的交通志。他用6年时间,参考翻阅了30多年的档案资料,与同事共同完成了新版交通志。

  【人物感受】70载悠悠岁月,70年赶超跨越。从步行、坐船到高速、高铁,在这期间的巨大变化展现了70年发展的桐乡交通“魔力”。桐乡交通的蜕变,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打通了城市高速发展的血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桐乡道路运输事业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持续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满足多层次的出行需求,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书写新的篇章。

标签:桐乡;高庭栋;杨薇;交通;汽车站
编辑:马轶伦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高庭栋:30多年扎根交通事业 见证桐乡交通蜕变
2019-06-11 08:10:45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杨薇

  【人物名片】高庭栋,1949年7月出生于桐乡,曾任桐乡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等职。自1976年投身交通事业到2009年退休,在30多年的坚守中,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交通”见证了桐乡交通发展的变迁。

  【人物经历】高庭栋清楚记得,当时他的家就在桐乡老汽车站原址,那时候桐乡路少、车少,每天能在家里看着外面有车来往,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高庭栋没有想到,20年后,他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成为了桐乡汽车站的一名员工。1968年高中毕业,1970年下乡,1972年12月参军服役,1976年退伍回来后,高庭栋被安排在了桐乡汽车站工作,成了一名站务员,“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还是回家工作了!”

  在高庭栋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碗大梧桐镇”不仅面积小,各地路况都很差,当时桐乡人都会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汽车跳一跳,桐乡就到了。”“那时候桐乡有等级的公路只有一条杭枫公路,班车也不多,我刚上班时,车站里只有八九个工作人员。”高庭栋说,那个年代,桐乡有不少轮船码头,去乌镇、硖石等地都要坐船,“我媳妇在乌镇,平时我去乌镇坐船要两三个小时,路上就要花费近一天时间。”那时候的桐乡可以说在公路建设上是一片“空白”,人们出行全靠一双腿。当时小船的摇橹声和机动船的轰鸣声成了老一辈的集体回忆。

  在交通部门这几年,高庭栋见证了桐乡道路的发展,他对桐乡道路由稀到密的变化过程十分熟悉:上世纪80年代,桐乡第一条县道公路正式通车,这是一条从新农村到洲泉的公路;上世纪80年代末,桐乡已经实现了乡乡通公路;1998年,桐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2007年,公交车已经通到了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车。随着桐乡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密度已经常年稳居全省第一。

  路通了,也变美了。高庭栋说,以前桐乡的道路都是水泥路,现在实现了“白改黑”,到处都是柏油大马路,灰尘少了,雨天也不滑。随着农村公路改造提升,以前的羊肠小道少了,尘土飞扬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敞整洁的等级公路,“几十年来,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几乎每天都在变化,桥变多了,路变宽了,生活越来越好,这都是和桐乡的发展分不开的。”

  让高庭栋更为惊喜的是随着桐乡的发展,公交车线路越来越多,还有了轨道交通,出行越来越方便。沪杭中央是桐乡,桐乡的区位优势日渐突出,桐乡人的出行模式也日益多样化。桐乡汽车站实现了三迁,1971年,老车站扩建;1991年,车站搬迁至振兴中路(现沃尔玛);2003年,搬迁至现在的世纪大道。车站由小变大,从原来一个市区总站变为现在每个镇都拥有了高大上的现代化汽车站。1998年,沪杭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桐乡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其后,申嘉湖高速、练杭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全线通车,桐乡的百年铁路梦终于得以实现,桐乡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

  “以前去乌镇都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去杭州只需十几分钟,交通的快速发展带给我们太大的震撼。”高庭栋激动地说。

  1995年11月,在汽车站工作了近20个年头的高庭栋转任市交通局担任办公室主任,2009年退休。“退休不退热”的高庭栋开始着手编纂新版本的交通志。他用6年时间,参考翻阅了30多年的档案资料,与同事共同完成了新版交通志。

  【人物感受】70载悠悠岁月,70年赶超跨越。从步行、坐船到高速、高铁,在这期间的巨大变化展现了70年发展的桐乡交通“魔力”。桐乡交通的蜕变,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打通了城市高速发展的血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桐乡道路运输事业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持续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满足多层次的出行需求,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书写新的篇章。

标签: 桐乡;高庭栋;杨薇;交通;汽车站
编辑: 马轶伦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