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海宁斯曼尔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强迷上了“刷屏”。这个“屏”不是手机屏,而是企业生产指挥中心里的数据大屏。这是企业的“智慧大脑”,面板上时刻闪烁着有关生产运营的各项指数。“棉布损耗率达到6.75%,高于正常标准水平,马上查找原因。”沈强刚下达指令,智能化新工厂里的各自动化车间马上响应。
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多前,这家企业还贴着“低散乱”的标签。当时,企业的老厂房“蜗居”在一个村里,交通不便、面积不大,过道里还堆积着各类产品。“有时国外客户来验厂,看到这样的情况直摇头,本来十拿九稳的订单飞了。”
“低散乱”企业是怎样打好翻身仗的?“破而后立。”沈强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打出品质智造、“低散乱”整治、小微企业入园等一系列组合拳,倒逼斯曼尔这样的中小企业突破窠臼,谋求新的成长空间。据了解,去年海宁已开工建设小微园(两创中心)项目11个,开工面积10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入园发展企业389家。
破,要破到底,立,要立到位。中小企业是海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海宁切实把“小升规”工作作为“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的增长点来抓,大力扶持小微企业成长。“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存量提升与优化增量两手都要硬。”正如海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所言,该市对中小企业实施分类扶持,强化精准服务。每年,海宁市都会从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至2000万元企业或新投产项目中筛选出200家以上企业纳入“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对重点培育企业建立销售等主要指标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它们的生产经营动态,实施运行监测制度,加强跟踪分析,保证培育措施和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向人工智能布局,传统企业尝到了甜头。“以前,600条一批的运动裤,15个工人赶一天都完不成,现在依靠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小半天就能完成。”斯曼尔针织公司的老员工张玉萍指着智能吊挂设备说,“这一块面料从机器一头转一圈,就可以变成一条成型的裤子。”有了这个智慧工厂,最近企业又初步谈下了两个美国大单,价值在800万元。“今年,我们还将进军无缝内衣领域。”沈强信心满满,48台无缝内衣机全部投产后企业销售额可达1.5亿元,迈入亿元企业行列。
向重点产业靠拢,新兴企业积蓄了动能。最近,海宁本土孵化的亚芯微电子在泛半导体领域崭露头角。这家企业的“拿手好戏”是封装测试,这道工序正是让产品从设计图纸变为成品的关键环节。凭借着关键节点的突破,企业延伸出了从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到封装测试的一套完整产业链。目前,企业从原来的2条封装生产线扩充到了14条,产量也从每月5000万支飞跃至每月2亿支,合格率均在99%之上。这家企业封装完的产品经下游模块厂商组装后,可用于智能家电、电源管理、电脑周边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今年企业将深化与高校合作加强芯片研发,产能也有望实现3亿支、产值上浮40%。”浙江亚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靓说。
向绩效驱动倾斜,奖励杠杆撬出了效应。海宁对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2000万元且当年纳入规模以上工业调查统计库的企业,从企业入规当年度起,其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连续奖励3年,强化“小升规”绩效性,提升企业入规积极性。去年,海宁共兑现“小升规”奖励政策资金850多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嘉兴全市“小升规”工业企业中,来自海宁的共有282家,占到59%,这一数字创下海宁市的新高。“上个月,我们又新开展了七大领域26项专项行动为中小企业赋能,把赋能范围扩大到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以下的初创型小微企业、科技型孵化企业、加速企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及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向高新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海宁市经信局主要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