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你画我猜的形式宣传垃圾分类,非常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自从村里建起了友邻站,住在平湖市当湖街道黄家浜村的金阿姨比以前更忙碌了。“我们这里的黄金湾友邻站本来也是党员先锋站,现在增加了很多友邻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啊,搞搞文化活动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村里有什么事,也会召集大家一起出主意。”
黄金湾友邻站是当湖街道诸多友邻站中的一个。近年来,围绕“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建设理念,深化三社联动,整合和重构传统邻里关系,增强居民自治活力,深入推动社区治理与服务从“刚性治理”到“刚柔并济”、社区邻里从“淡漠疏离”到“守望互助”的转变,真正链接和激活了散落资源,深化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之间的合作联动,提升了基层自治能力,潜移默化中以“友邻善治”打开了社区治理新格局。
“立体式”友邻体系 构筑居民自治循环体
当湖街道北河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二楼有一块区域,有黑板、有讲台,还有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桌椅,墙角书柜里满满当当,放着孩子们喜欢的书。这间教室,是北河溇社区的“三点半学堂”。
“小学生放学一般在下午三点半左右,我们这里的居民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有不少是租房子的,社区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问题很突出。”北河溇社区书记沈斌说,当湖中心小学距离社区不算远,但中间隔着一条车流量较大的马路,家长也不太放心孩子自己回家。
为此,社区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开设“三点半学堂”,孩子放学由社工接送,同时,在社区开设家庭作业辅导、兴趣班等课程,让孩子们在等待家长“认领”的过程中,也能有效利用时间。“三点半学堂”从2014年开办至今,规模不断扩大,很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在当湖街道,这样暖心的服务还有很多。依托街道层面的“友邻中心”、各社区(村)的“友邻站”、小区的“友邻点”,当湖街道形成了“友邻中心统筹、友邻站指导、友邻点具体运营”的自治模式。每个社区还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一些乡贤能人、公益骨干还担任“友邻大使”,针对各“友邻点”不同阶段的特定需求,开展不同的服务,引导开辟多元的“友邻圈”,将原本单一纵向的“友邻网”连线成面。
“互助化”友邻服务 激活居民自治内生力
在实际工作中,当湖街道还探索了“自主提事、民主议事、约请参事、项目定事、专业评事、按需推事”的友邻社区 “六步工作法”。
“就是在末梢神经——‘友邻点’实行‘自主提事’,提交‘友邻站’议事厅进行‘民主议事’,需要多方联动的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邀请各类人员进行‘约请参事’,然后再在‘友邻中心’的指导下以项目来定事,并由专业机构进行评审后实施,最后对一些好的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当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像百花同心圆互助会、南市“邻里居”自治管委会、水洞埭商圈自治会等都是街道很具影响力的友邻议事品牌。
在“友邻点”产生项目灵感、在“友邻站”形成项目雏形、在“友邻中心”孵化完善项目……当湖街道一方面打造“15分钟”友邻便民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智慧生活服务、专业社工服务、养老助残服务等;另一方面,开展社区小微治理项目,如百花社区友邻站“阳光微景观”项目、凤凰社区“民族一家亲”多民族自治项目、水洞埭社区商圈圆桌项目等,有效提升了治理实效。
“我们还将网格员、当湖好帮手等纳入‘友邻使者’体系,积极化解居民提出的代办服务申请、咨询办事流程等力所能及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说,“同时,依托‘全科型’网络建设,按照‘先锋站+网格+村(居)小组+友邻点’的方式,实现便民服务、民情收集、基层治理同步开展、同步推进,打通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纳米’。”
“永动性”友邻机制 打造居民自治蓄能池
以友邻促善治,当湖街道的社会治理到底有多专业?
他们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培训协议,成立友邻发展学院,围绕友邻发展工作需求打造特色课程,重点培训村社干部“精英人才”和社区社会组织及居民骨干,优化提升友邻队伍体系。针对街道社工队伍实际,他们还实行社工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强化全科社工培训。
当湖街道还有一个“友邻基金”,在社区共建结对的基础上,他们将原有的政府资金和社会筹集资金全部放入一个账户,引入社会组织管理。各社区或社区社会组织根据实际设计项目,填写“友邻基金”项目申请书和资金预算,经街道和社会组织审核后,进行项目化运作,提高社区开支的计划性、规范性,使传统的社区服务活动焕发新的创意。
“我们还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入驻社创中心,负责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据当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街道已成功孵化梅兰苑社区水乡清韵艺术团、南市社区湫之韵文艺社等7个社会组织。同时,牵手互帮团、“邻里居”自治管委会、水洞埭商圈自治会等众多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社创中心的培育,在参与社区自治和公益服务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现在每个社区的社会组织已达到20个左右,自发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100余场次,辐射2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