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肖未 张婕) 2016年8月,平湖市当湖街道被浙江省民政厅确认为第一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以来,围绕“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这一理念,当湖街道不断整合、重构传统邻里关系,提升居民自治活力。两年来,通过构建完善“三级友邻”全网络,打造“友邻善治”新模式,当湖街道正走出一条城乡社区一体化治理的有效路径。
“友邻基金”温暖社区百姓
盛夏的夜晚,在当湖街道洁芳社区的文化家园里,总能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30多位小朋友在志愿者王娣芳的带领下,一起礼敬孔子、诵读经典……
“以后有了‘友邻基金’的帮助,我们洁芳学塾一定会走得越来越远。”王娣芳回忆说,2015年,她和社区几位国学爱好者开办了洁芳学塾,开展亲子国学共修课程。因为经费有限,“教室”只能安在10多平方米的车库里,甚至连教具也得东拼西凑。
去年,当湖街道将部分政府资金和社会筹集资金放入一个账户,成立了“友邻基金”,通过项目认捐、认领、认养的方式来解决居民的公共需求。洁芳学塾就是首批受益者。
洁芳社区搬迁后,学塾获得了社区免费提供的活动场地。同时,主动出击,向当湖街道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得到“友邻基金”的支持。详细了解情况后,“友邻基金”决定重点推进洁芳学塾建设,提供资金用于其教学和活动开支等。
硬件条件改善了,又有了资金保障,学塾里师生的积极性也更高了。除了学习国学,在学塾里,孩子们还能学习手工绘画,了解垃圾分类等。
“友邻学院”培育知心队伍
仅仅满足社区百姓的精神需求,并不是社区工作的所有内涵。
“时代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街道工作也要根据需求之变而改革创新。”当湖街道党委书记陈伟说,当湖街道是平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平湖市商业网点及服务业集中区和城市居民居住区,辖区内有19个城市社区、8个农村社区,治理工作面广量大。
如何让社工队伍更专业,让社区干部更有担当?7月14日下午,当湖街道与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牵手合作,揭牌成立友邻发展学院。通过实务训练、研讨讲座的形式,学院老师有针对性地教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
“老师教的课管用!”当湖街道北河溇社区党委书记沈斌是学院的首批学员,也是学院的忠实“粉丝”,即使再忙也舍不得落下课程。一直以来,沈斌为一些居民在小区绿地乱种瓜果蔬菜这事而头疼。在学院听了一堂友邻汇的公共协商路径课程后,沈斌深受启发。
“何不推出一个‘微田园’,让社区整体规划,居民自主认领种植?”这一想法萌发后,沈斌当即召开社区居民议事会。通过多次商讨,社区最终制定出台了“微田园治理”的试点方案。眼下,北河溇社区里,通过划分固定区域,社区每户人家认领0.36平方米用于种植,不仅居民们有地可种了,连瓜果蔬菜也种得整齐、美观了。
“循环体”连起互助同心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众所周知,社区工作繁琐复杂,社区自治功能往往易被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升了社区管理成本,也影响了服务效率。为此,当湖街道建构了由街道友邻中心—社区友邻汇—友邻点构成的三级友邻网络体系,以自治激发活力。
当湖街道水洞埭社区地处平湖市中心城区,辖区有7个商圈,400多家小微企业,个体商户、从业人员等超1000多人。随着城市的发展,乱停车、乱设摊及占道经营等问题严重。因各个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类纠纷也成了水洞埭社区治理的难点。
加强有效管理,必须将分散商户团结起来。今年,水洞埭社区创新提出了1+X“同心圆”自治模式,有效地搭建了商圈自治平台和协商机制。所谓的1+X“同心圆”,即以水洞埭社区为圆心,以周边数个商贸集聚地为不同半径,分别建立7个自治小组。
通过召开圆桌自治会,水洞埭社区选举成立了水洞埭商圈商贸服务自治会,并拟定出炉了《水洞埭社区商圈自治公约》。在自治会的带领下,“同心圆”里的商户不仅自主开展协商沟通,并且一起常态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大商家结对帮扶辖区困难居民,提供虚拟岗位、就业帮助;多家门店设立休息点,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水、冷饮……像这样的和谐自治之风已在当湖街道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