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沈烨婷 市委报道组 沈鑫)“腾退数十家‘低小散’企业后,村里联合第三方公司投资建设创业园,其中村里投资的两幢厂房租金,能为村集体年收入增加近100万元。”这是海宁市长安镇兴城村党委书记俞祖明的一本产业经济账。创业园内已入驻的9家优质企业已为村民带来200多个就业岗位,等29幢厂房全部投用后,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
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振兴,海宁的有效抓手是“三退三进”,以工促农。去年以来,海宁按照园区外企业“退散进集”、镇区范围内企业“退二进三”、园区内企业“退低进高”的原则,力促园区外村级工业企业全面关停腾退、入园发展,统筹推进“四无”企业整治、出租型企业整治等工作。海宁各镇村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两创中心”建设助推小微企业集聚提升,重塑乡村产业版图。
以退为进,村企都受益。“我以前就是自家搭个车间,很多客户嫌不够正规。”袁花镇梨园村的沈海平借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东风,腾退了小厂,拆了违建房,住进了新社区,在工业园区租了新厂房,企业年产值也翻了一番。
生产生活分区,村庄产业布局也焕然一新。“去年村里经营性收入达102万元,比3年前翻了一番。”梨园村党总支书记朱雪峰说,村里通过存量整合,参与投资建设阳光科技小镇经营性物业项目。据测算,明年项目建成使用后,每年可为村里再增加500万元集体收入。
如何增强村级投资能力?海宁还力推村村“飞地”抱团。黄湾镇“两创中心”里有4.6万平方米厂房,属7个村抱团成立的村级创业创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所有。一期已入驻企业31家,累计培育规上企业21家,实现产值7.5亿元,厂房租金收益就达1415万元。3年间,海宁共建成这样的“两创中心”18个,新增标准厂房面积109万平方米,解决了乡村产业转型提升中“进到哪里去”的平台承载问题。
进退之间,乡村产业振兴成效初显。截至去年底,海宁累计整治“低小散”企业3743家,退出低效落后产值9.3亿元,依然迎来了工农业两提升的好局面,所有村(社区)经常性收入全部达到70万元以上。村强带动民富,海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61元,增长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