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金华  正文

敢与央视春晚抢观众 金华这个村的“村晚”有点牛
2019-02-12 10:17:49 来源: 金华晚报 记者 周轩 通讯员 贡小兵

  “可以在除夕之夜举办‘村晚’的,确实有实力,不虚此行!”2月4日正是农历除夕之夜,在金华某单位上班的小刘,被舞台上《双人哑剧》演员夸张的肢体语言表演逗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点赞。

  他是站在陈村村文化礼堂里说这番话的。当天,他应同事邀请,专门驱车前往观看。与小刘一样,闻讯赶来观看的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和琅琊镇周边一些村的村民,早就把占地500多平方米的陈村村文化礼堂挤得摩肩接踵。

  位于厚大溪东畔白石山下的陈村,现有700余人口,现为金华开发区汤溪镇管辖,南与婺城区琅琊镇接壤,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素有“北有芙蓉峰,南有白石山”之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2016年以来,该村已连续3年在除夕之夜,举办‘村晚’,场场都是观众爆满,今年也例外。

  当天的晚会在村姑们表演的开场舞《中国范》中拉开了序幕。舞台上,71岁的盛银香用汤溪方言表演快板《滚元宝》,歌颂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的巨变,赢得了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今年已经86岁的董金竹和70岁的盛爱莲两位大娘,用汤溪方言唱起山歌,当老人唱错歌词,并互相对着话筒说“唱错了”时,台下的观众顿时爆发出善意理解的笑声和热烈鼓舞的掌声。而《双人哑剧》的表演更是把晚会带入了高潮,两位女村民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引得现场观众笑得人仰马翻,如浪的掌声也随之而来。

  除夕之夜,许多人吃过年夜饭静候“央视春晚”都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地方特色的村晚日渐成为流行的乡村节日文化,现在许多农村也办起了“村晚”,但大多都避开除夕。陈村为何会有敢与“央视春晚”抢观众的底气呢?

  “因为我们的村晚更亲民、更有乡村人情味。”陈村村党支部书记范旭华自豪地说。据介绍,在现在的陈村,不仅是进门的媳妇,同村人不认识,就是有些本村村民的子女由于多年在外地求学,春节回家来也不怎么认识。

  当在金华某单位工作的汪慧娟走上舞台时,台下的村民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这是谁家的孩子?经汪慧娟自己介绍,村民们才知道,原来她是村里的儿媳。由于平时都在金华生活和居住,所以大部分村民都不认识她。

  “通过举办村晚,可以增加我们全体村民及‘新陈村人’很好的互相认识和沟通的机会,促进大家的和谐相处。”范旭华说。陈村村建村始于北宋年间,有陈氏迁徙来此居住,发家成族,故取名“陈村”。后有张姓迁来在此繁衍。据陈村《范氏家谱》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年到1449年),北宋名臣范仲淹、范纯仁的嫡系后裔正脉伯公自兰邑迁山口殿后,再转而至溪东(今陈村)定居繁衍。现村民以范姓为主,另有张、陈、洪等30多个姓氏,和睦相处。

  这是一场没有明星大腕,也没有华丽的舞台的村晚,但在村民们的倾情演绎下,不仅给乡村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更掀起一股文明新风尚。除夕夜吃好晚饭,大家就会提早来到文化礼堂,一边聊天,一边等待晚会的开始。去陈村村文化礼堂看一场热热闹闹的“村晚”已逐渐成为陈村村及周边村庄群众欢度春节的一种“新年俗”。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文化礼堂的建设。陈村村演出所在的文化礼堂,是2016年村两委自筹资金40余万元加政府补助,把原来已成危房的大会堂拆除重建的,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自礼堂落成后,村里还先后成立了舞龙队、腰鼓队、扇子舞等数支文艺表演队。

  陈村村晚敢在除夕与“央视春晚” 抢观众,其实是金华开发区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传承和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2018年,金华开发区新建文化礼堂15家,完成文化活动中心(室)提升改造36个,创建省级文化示范社区1家,并引导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情况,在春节期间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地方性村晚,坚持“从基层来到基层去”“农民演农民看”的理念,塑造新年俗,使新时期适应新农村精神文化娱乐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使“村晚”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治理、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标签: 金华;舞台;表演;村民;双人哑剧;礼堂;肢体语言;文化;春晚;开发区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