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金华  正文

千锤方成器 百炼成铜艺——记永康打铜手工艺人应金献
2018-11-29 09:31:45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胡凯迪

QQ截图20181129093104.jpg

  “打铜修锁补锅补铜壶哦!”曾几何时,打铜匠的人背着一副行担,各式各样的家伙有几十斤重。那时的匠人吃苦耐劳、走南闯北、走街串巷、吆喝呐喊,足迹遍布全国。如今,从打铁、做铜、钉秤,到做漆、木工、金银器加工……在永康,你可以发现这里的五金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正是永康工匠的底蕴。

  不管是寒冬酷暑,匠人们都要肩挑行担串乡上门,有时还要翻山越岭。每到一村,先找一个显眼开阔的地方摆好作场,便在村里到处吆喝“补锅、补铜壶哦”寻活干。“那时候刚拜师学艺,便和师傅一起走村串巷,若哪天能寻得三四个活,一天的温饱就解决了。”69岁的打铜匠人应金献,永康市芝英镇人士,14岁学艺,18岁便独自出道踏上了打铜之路。

  千锤百炼方成器

  一块铜片,一把锤子,需要千锤百打,才能敲出一把铜壶。从一块青色斑斓的铜片到一把精美绝伦的铜壶,其间的几十道工序考验的是匠人的“岁月”和“经验”。“有人说,这样敲敲打打很是无趣,但我就喜欢这从无到有的‘锻造’成器。”拿出一块铜片,起锤有力,下锤细腻,在应金献的一生中,他敲打出了无数把这样的铜壶。

  “制作不同的铜器,需要不同的工具。”应金献说,制作再简单的一个铜器,通常用到的锤子也有十几种。在敲打之后,放于火中煅烧,铜片在这之间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待到铜片“变脆”后,又放入水中退火,重新锻打、加热,如此循环,直至成型,便是一件铜器的“粗样”状态。

  “那时候的手艺人基本上是亦工亦农,能接到手艺活就做,接不到就在家忙农活。”应金献说,刚学手艺那几年,一块铜片在手,该怎么打怎么做,得思考很久。学了4年后,才渐渐地对各种铜器制作熟悉起来。

  百载千年存余温

  “铜制品重在实用。”在应金献的家中,所有铜制品都是自己打造的,比起“艺术品”来说,应金献更倾向于称其“日用品”。拿起桌上的一把铜壶,应金献向记者介绍制作工艺:“除了壶盖,整个铜壶连着壶嘴仅用一块铜皮打造,连接处没有缝隙,壶身雕刻也是手工勾勒。”应金献说,现在制作铜壶不比以往,以前的铜壶制作快,不细腻,而如今的铜壶都是他一敲一打、一笔一画,精雕细刻,花费的工夫都在里头。

  改革开放初期,应金献回到永康,借着改革开放东风开起了家庭作坊,接着做起了“铜器”。“百载千年存余温,手工艺品离开了古老工艺,哪能留有余温。”应金献说,时代发展迅速,各类手工艺品走上了“机器制造”“快加工”行列,但那失去了工艺品原有的味道。手工艺品的“灵魂”是锤打下的锻造,是高温下的锤炼。要传承的是“灵魂”,而不是“躯壳”。

  时间在锤打声中缓缓倒退,那时的时间很慢,打铜声起,“铛铛铛”,锤声静止了时间,让人恍如回到某个记忆中的熟悉画;那时灰色青砖,家家户户忙着做饭,大街上的孩子们放学后嬉戏打闹,一股热腾腾的市井味道在街头巷尾里旋转。

标签: 铜壶;永康;匠人;铜器;铜匠;成器;手工艺品;工匠;吆喝;五金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