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出门扔垃圾,发现原本露天放置的垃圾桶悄然搬进了‘新居’,既洁净又美观。”吴兴区龙泉街道学士府社区居民陈女士日前致电党报热线反映,小区里的生活垃圾接驳点通过改造升级,为居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提高了大家践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记者日前走进学士府社区,看到新建的园林木屋风格的垃圾接驳站内整齐摆放着分类垃圾桶。据了解,之前的垃圾接驳点存在垃圾超量、垃圾散落渗漏、散发恶臭等问题,为此学士府社区与吴兴区垃圾分类办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对垃圾接驳点进行改造升级,使其成为小区里一道新的风景线。
除了垃圾接驳点颜值飙升,同样得到学士府社区居民认同的,还有“绿色账户”这一创新的垃圾分类激励模式。“学士府有8幢居民楼16个单元共1698套房,从去年6月3日开始,我们正式启动了垃圾分类‘绿色账户’。”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绿色账户”积分的多寡,取决于单元楼下垃圾桶内的投放正确率,社区以单元楼为评选单位,每半年评选一次“明星楼道”,积分前三名的楼道内的所有住户都可以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据悉,半年多时间运行下来,该社区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明显提升。
我市这几年都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垃圾分类运输服务向着更直观、更精细的方向升级,去年底市环卫处对所辖179个小区推出以“绿车绿桶、黄车黄桶”为基本标志的标准化分类清运系统,统一标识、统一标语、统一色系,进一步保障经过市民分类投放后的生活垃圾实现分类收运。而在这场“垃圾革命”中,各个小区纷纷创新方法,改变居民多年来扔垃圾的习惯,提升垃圾分类整体质量。
说到居民垃圾分类独特又有效的“招数”,不得不提及湖州精准分类首个试点小区——南园小区(二期)。每天早上8时30分,垃圾分类专管员宋新勤开始走进单元楼,对居民家门口的垃圾桶进行挨个检查。“自去年12月25日上岗以来,我天天进楼道验收易腐垃圾分类质量,现在居民已经习惯将厨余垃圾单独装在统一发放的厨余垃圾桶内,然后放在自家门口等我上楼验收。”宋新勤说,凡符合厨余垃圾标准的当场收集,每次给予垃圾袋补贴0.15元、奖励0.15元,并在小区大门口的公布牌上公布准确投放次数;不符合厨余垃圾标准的,出具不合格清单,垃圾袋仍放在原处,居民对不合格的厨余垃圾自行分拣后再放门口。“目前南园小区(二期)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2%,准确率保持在99%以上。”从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源头分类是关键,为了破解居民参与热情不高、分类不准确等难题,去年10月在中心城市10个小区启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性试点,采取了减桶、垃圾袋离桶驳运、大件废弃物品统一收集、组织可回收废旧物品市场化收购等一系列新举措。去年12月,精准分类模式在南园小区(二期)先行先试,据悉,下一步精准分类模式将向湖城墙壕里小区、市陌一社区、华丰小区(一期)推广。